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基于发展心理学探讨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作者:吕梦奕;夏永良
发布于:2020-03-26 共5557字

发展心理学论文精选10篇之第三篇:基于发展心理学探讨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发展前景, 为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中医启蒙教育与儿童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趋势的相适程度。了解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进展, 对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总结。结果:中医启蒙教育适应儿童期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医儿童启蒙教育方兴未艾。儿童中医启蒙教育有待未来更加规范化及多元化发展。结论: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中医教育进入浙江小学必修课的突破是起点不是终点, 实践的检验反馈与理论的完善支持可促其未来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医教育; 发展心理学; 儿童教育; 启蒙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ing 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in China.Method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o analyze whether the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is suitable fo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ldren.To understand the progress of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summarize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Results: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is adapted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erio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TCM is in the ascendant, which needs to be more standardiz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future.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feasible and promising for children to learn TCM.The breakthrough in Zhejiang primary school is the starting point rather than the end point.Practice feedback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can promote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ren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发展心理学

  2017年,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全国首套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在全省范围内投入使用。届时, 浙江省所有小学都会开设中医药课程 (五年级) , 系统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犹如桴鼓一般,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负面性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小学阶段 (年龄在6~13岁之间) 属发展心理学中的童年期, 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儿童通过其主导活动"学习", 内在需求与动机被激发, 将所学知识不断内化, 从而深化其思维方式, 促进自身心理有序发展, 故这一时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作为在中国土地上发展、运用、验证了几千年的传统医学, 自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入起, 与其有关的争议便未曾停息过。浙江省中医教育进入小学课堂更是作为中医药发展新时期的"星星之火"引起了广泛讨论。有诸多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儿童中医启蒙教育?中医教育与儿童教育是否相适?将中医药文化作为儿童教育的素材是否有益?其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1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文化的输出成了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手段之一。世界范围内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闯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当今儿童处于信息时代, 其涉世不深同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憧憬, 面对文化冲击, 其思维认知容易受到他国文化的影响, 从而丢失对本土文化的自尊感与自豪感。有研究表明, 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是爱国感发展尤为迅速的阶段[1], 提示这一阶段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 现阶段小学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 儿童们接触的内容多为诗词歌赋、文化习俗等内容, 而对于古代哲学思考、医学实践却知之甚少。学龄期儿童的记忆已系统化, 全面的信息材料可以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合了古代人们对于天象、地理、植物、人体等的长期观察, 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指导下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结晶。其通过数千年的探索, 形成了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多种手段来求得人体阴阳调和从而保持躯体与精神健康的医学体系。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帮助他们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 也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

  2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医启蒙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期是从自我中心到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时期。当儿童的认知特点尚以自我中心为主导时, 对世界的理解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想象的加工与纹饰, 自主创造新颖、独特的形象来整合自己所不甚了解的世界, 因此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想法往往异于成人。当进入脱自我中心化时, 儿童的认知得到了发展, 逐渐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以市面上的儿童读物为例, 其中既有汇集了现代知识、信息常识的科普读物, 又有具备丰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童话故事。同样, 中医药文化中, 既有阴阳的调和、五行生克这样需要朴素领悟力的内容, 又有与现代医学相互验证、相互促进的前沿科学, 其符合儿童心理未成熟阶段既融合想象、又借助外界事实来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同时也能充实他们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的医学启蒙阶段。

  儿童对英雄人物往往具有向往、崇拜心理[2], 这一心理引导着他们的模仿行为。在儿童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中, 优秀榜样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倾向于自我控制, 从而向正确的行为靠拢, 因此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尤应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溯览中医药文化历史, 上至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下至屠呦呦奶奶提取青蒿素的经历, 都是可应用于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优秀素材。这些素材易于引导儿童去深入思考, 通过认知上的启发反观自身, 习得勇于尝试、敢于坚持等一系列精神品格, 从而对其行为习惯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2.2 中医启蒙教育符合儿童时期的思维

  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演变。儿童年龄越小, 越需要依赖右脑的非理性加工。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由此而展开的联想[3], 而中医启蒙学习正是需要学习者重视具体形象思维的感悟。例如, 从风吹动摇晃树叶、吹散云朵的现象到"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的理论;从寒风吹开窗户、吹入室内而感受到"寒邪侵袭腠理"的感悟, 正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 对于表象的观察与加工是这一朴素转换思想的源泉。故中医教育中所提到的"观象明理"恰恰与儿童时期的思维方式是相符合的。

  2.3 中医启蒙教育有利于儿童道德情感及亲社会性的发展

  在童年期,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 其道德情感日益丰富。这一时期的儿童情感饱满、敏感且细腻, 启蒙教育的内容倘若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理解情感, 继而更好地调节和表达情感, 对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将会有正向帮助。在这一方面, 国外的图书、图画创作中有很多杰出典范, 它们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事实上, 中医药文化中同样蕴藏着许多情感化的耕耘, 以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例, 从《中医诊断学》中"爱则发声多温柔"的判断到《医古文》中孙思邈对于万物的怜悯---"至于爱命, 人畜一也", 都将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爱"体现到了极致。儿童从生命之初, 就开始了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随着对自身认知的深化与行为能力的提高, 他们会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从而产生对社会有利且积极向上的行为[4], 即亲社会行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应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包括同情、关心、抚慰、援助等, 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医学与生俱来的特点。怅惘着"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的张机;默念着"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孙思邈, 中医历史中的人文关怀, 俯拾皆是。"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早在《内经》时期, 中医学就认识到了生命为本、人为本, 明确提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 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5].15~16世纪以来, 近代科学的产生使医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心身二元论的观点令西医学抛开了宗教上的禁忌, 获得了飞速发展, 也导致了若干问题:现代病人看病的过程, 多是与各种医疗设备"亲密接触", 医生则是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何病症、是否需要治疗, 医学的情感性由此慢慢淡化。中医之所以源远流长, 与其情感性及亲社会性的特征是息息相关、水乳交融的。举例来说, 中医四诊的望闻问切, 即是通过躯体最基本的行动, 与他人的身心相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而升华了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情感性。

  简言之,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富有形象性、理解性、灵活性、情感性, 其适应儿童期的心理, 同时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3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发展前景

  3.1 发展情况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尝试。2007年, 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开设的"健康饮食"校本课程便是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展开教授。负责人表示, 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饮食学、中医理论、营养学、医学的兴趣和情感[6]."白果有毒, 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去吃呢?"任课老师通过一系列提问, 使小学生们对实体的植物与食物做出了深层次的思考, 中医"药食同源"思想悄然引导着儿童们对于健康饮食的体悟。据李萌等[7]统计, 目前全国有近九万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文化课。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已存在一定的实践基础。

  3.2 发展条件

  去年, 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中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在中小学开展中医教育, 推出了中医药中小学读本, 浙江将中医课列为必修课的创举更是在此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政策的颁布加上各地的稳步推进, 中医儿童启蒙教育方兴未艾。

  3.3 未来展望

  3.3.1 内容系统化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必然要符合儿童期的学习、记忆、思维特点, 做到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 才能为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推广奠定良好基础。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主编的全国首套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为系统化的儿童中医启蒙教育打开了大门。《中医药与健康》教材涵盖了中医药起源、中医基本思想、基础知识, 中医对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的认识等内容, 循循善诱, 别开生面。这是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中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一步。现今, 对于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少, 其理论基础尚不完善, 也缺乏长期、大范围的实践验证。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内容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其成熟需要理论的有效指引、现实的检验与反馈, 才能不断改进, 从而保证其内容的完善、系统。在此基础上, 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也不可忽视, 规范的培训可使教师在教学上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为的是避免教学陷入随意与敷衍。任课教师对于教授的内容必须要有较深的理解, 若误读误授, 将会偏离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初衷, 甚至对中医学或儿童心理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任课教师的规范化不仅可使教育内容得到有效传播, 亦可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反馈。

  3.3.2 形式多样化

  "儿童不需要辨证的结论和逻辑一贯性的证明, 他需要形象、色彩和声音。"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这番话让我们了解到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切实贴近儿童心理特点、在教育上寻求创新的意义。因此,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在未来不仅可以于课堂中发扬光大, 亦可覆盖到影视、书籍、绘画等多方面。例如, 挖掘中医历史中的人物素材, 创造吸引儿童的动画形象, 寓教于乐;创新设计儿童中医启蒙读物, 充分发挥古典读物与科普读物的优点, 使其成为儿童认识自然、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此外,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数据网络基础的完善, 互联网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8].开发种类多样的儿童中医启蒙APP (如歌谣故事类、科普知识类、习惯养成类) , 结合优美的音乐、丰富的画面和充实的内容, 迎合孩子们的兴趣、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使儿童在享受趣味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熏陶, 也是儿童中医启蒙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是时代潮流下的必然发展, 中医教育适应儿童期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具有可行性。目前看来,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有待实践的检验、反馈, 以及有志之士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究其理论、促其实践, 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长远发展, 使先人智慧的薪火恒久流传, 成为照亮新时代儿童前行道路的亮光。

  参考文献
  [1]朱智慧。利用艺术符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6.
  [2]崔晔。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策划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1-35.
  [3]李萍。儿童读物插图中水彩表现的优势与特色[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2010:1-24.
  [4]陈苗苗。儿童发展心理学视野下的国外图画书创作--兼谈对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出去"的启示[J].出版广角, 2014 (17) :21-23.
  [5]申咏秋, 鲁兆麟。《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6) :108-109.
  [6]钱钰。《本草纲目》走进小学课堂上海小学生上起中医课[J].基础教育, 2007 (11) :52-53.
  [7]李萌, 景宗慧, 李洁。中医药进课堂的进展研究[J].广东蚕业, 2017, 51 (5) :19.
  [8]汪正刚。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早教类App设计开发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点击查看>>发展心理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
原文出处:吕梦奕,夏永良.从发展心理学谈儿童中医启蒙教育[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2):202-2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