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服务业及其来源与分类
服务业的概念由来已久,从国外看,斯密(1776)、萨伊(1803)、富克斯(1968) 等侧重从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服务的特点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巴斯夏(1850)、希尔(1977)、佩蒂特(1987) 和瑞德尔(1986) 等揭示出,服务是一种“努力”、是“带来变化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1861- 1863) 对服务内涵的描述,大致可以将服务业界定为用于交换的劳动过程或活动。[1]
随着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服务业”概念,国内相关提法日益增多。虽然从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政府文件和研究文献来看,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类别界定,将服务业区分为现代与传统也不尽科学,但国内比较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在十五大报告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2]作为强调服务分工深化的提法,“现代服务业”突出了当前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服务业的不断繁衍发展,由此本文亦采用此提法,相关结论并不因“现代”与否而产生变化。
诸多学者提出现代服务业的知识性、定制化等特点,但影响经济学解析的是其基于服务商品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无形性。即,由于服务消费的是劳动过程或活动,它在空间形态基本上不固定或不直接可视。第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性或不可分割性。它要么同其提供来源不可分,要么同其消费者不可分。第三,易逝性或难以贮存。服务一旦被生产出来,一般不能像商品那样长久搁置或处于库存状态,以及不能转售或退回等。第四,异质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行为,尤其是依赖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人的行为表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同一种服务的消费效果和品质往往存在显着差别。[2]
应当指出的是,随着科技发展,有些无形的服务变得“有形化”、生产与消费可分割、可贮存等,如唱片、电影拷贝、硬盘作为媒介载体,向消费者提供歌曲、电影、知识、技术等服务,但媒介载体本身的价值相对于所提供内容的价值来看,可以忽略不计,其价值主体仍然是媒介载体所承载的劳动或活动过程。
一般认为,服务就像物质产品一样,其产生源自需求,从其特征、功能角度都可以进行不同的区分。但是,要解析日益多样化的服务为何不断繁衍发展,有赖于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入手。
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核心的经济活动,它与消费的循环往复运动为人类社会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源泉。生产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产业分工细化内容、方式与类别。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生活系统变得日趋复杂,服务业表现更加全面、具体与现实,从而赋予其“现代”含义是比较合理的( 如图1)。
首先,生产与消费处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因新消费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生产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包括不同类产品、同类差异产品以及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以这些产品为核心衍生出来的生产链条形成了丰富的产业分工。
其次,人类社会任何阶段的生产都有归属的主体,即服务、受命于生产的所有人。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是生产的主人。随着生产日益复杂,生产过程的劳动环节不断增多,并趋于专业化,出现了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等服务。这些服务归根结底都服务于资本及生产的管理和运作。在这些服务中,金融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成为资本运动的核心载体、方式和途径,也是各类资本相互转换的平台与工具。随着这些服务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产业化,就会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
再次,复杂的生产体系需要各类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劳动就业大军的生存与繁衍需要物质产品及各类生活服务,人口集聚继而对教育、医疗、福利、防务等公共产品产生需求。因此,为确保生产体系的运作,支持、维系劳动就业大军物质、精神、家庭及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统称为消费性服务,其中,包括个人对排他性产品及服务的私人消费,以及对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及服务的社会性消费。它们的独立分工与产业化形成消费性服务业。
最后,产品从生产过程进入消费过程并不是自发和直接的,在生产分散和消费分散背景下,需要流通环节媒介与连接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时空范围的扩张,批发、零售、贸易、物流、仓储、航运等流通活动的独立分工和产业化必然形成流通性服务业。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源自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从其基本类别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又可区分为个人消费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3]
二、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发展与空间演化
服务作为一种劳动、生产、产业,像其它劳动、生产、产业一样,在集聚-分工的逻辑演化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服务劳动的蘖生取决于收益递增、思想准入和信息成本;服务劳动向服务生产的演化取决于收益递增、技术准入和管理成本; 服务生产向服务产业的演化取决于收益递增、市场准入和交易成本; 服务产业空间演化的向心力取决于收益递增、空间准入和运输成本,离心力取决于拥挤程度和空间竞争。[4]
由于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服务分工不断加速深化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的演化机制又具有诸多特征。
首先,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等特征决定了服务商品属于“信任品”,[5]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完善的契约制度或信用社会的构建。服务劳动演化为服务生产主要在厂商内部完成,厂商往往自身既是服务劳动的提供者,也是消费者,规模有限、自我信用以及厂商内部层级制度有助于保障服务劳动向服务生产的演化。当服务生产需要演化为服务产业,也就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由服务产出到完成销售的过程;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服务产品的品质无法界定或衡量,服务交易的供需双方更难以对交易的利益和风险形成稳定的预期,这为机会主义或道德风险提供发生可能,进而导致服务生产及交易难以顺利完成,甚至萎缩或停顿。也就是说,服务交易完成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为促使服务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契约制度与结构,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大量服务生产能完成整个循环过程、进而繁衍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契约制度与结构的构建本身需要耗费运行、维系等交易成本; 而保障服务交易完成的关键是减少机会主义或道德风险,也就是服务交易建构于信用基础之上。因此,促使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信用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