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地勘单位改革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3 共3319字
论文摘要

  从产业经济学来看,地勘产业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产出率不高,加之这一行业的自身规律较为特殊,需要从地勘行业产业组织角度出发,研究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问题。

  1、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地勘单位改革历程

  计划经济时代,地质勘查是事业而不是产业,县处级的地勘事业单位几乎是唯一的组织形态,在其鼎盛时期,地勘队伍人数多达111万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统领全行业改革的基本纲领被称为“三化”方针,即“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这一方针酝酿于1984年,第一次载入的文件是1987年颁布的《地矿部门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

  地勘队伍为了实现“三化方针”的目标,采取了“主业剥离副业、主业融合副业、副业剥离主业”三大措施,对地勘单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从现在看,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并不理想,这些企业化改造固然有地勘单位自身主观上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产业政策设计不到位。一是忽略了矿产资源勘查行业自身的基本特点。在改革初期,一些人忽略地质勘查产业的一般性,反对将市场经济规律引进这一产业。随着改革深入,一些人又忽略了地质勘查产业的特殊性,试图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其进行完全彻底地改造,将取消事业费投资、国家无成本运作商业性地质勘查产业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追求。二是忽略了行业改革与国内外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协调。我国众多行业的改革开放都遵循了“外向推动”这一基本原则,即优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后实现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的“软着陆”,而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局限在封闭系统内的自我盘整,到目前为止,地勘企业的主要组织形态依旧是以县处级事业单位为主。

  2、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地勘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

  当今世界的矿产资源勘查产业组织呈现清晰的二元结构,即“大型巨轮”与“小型舢板”,分别占矿产资源勘查经费的80%和20%。“大型巨轮”以大型矿业公司的雄厚资本为后盾,享受公司内部的“事业费”,实行探采结合的运行体制。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为例,全世界每年勘查费用约25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以上被年预算超1000万美元的30余家大型矿业公司所属的勘查机构占据。可以说,全球矿产资源勘查活动是由数十家大型矿业公司所掌握的,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组合着企业的生产要素;另一类“小型舢板”是依存于金融市场而生存的小型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企业,它们在美、加、澳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广泛发育。

  以加拿大为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小型勘查公司就有400余家,还有数千家非上市交易、不公开交易等形式的小型勘查公司。他们以融资、合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其生命周期通常仅为4-6年。上述两类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产业型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产物,也是我国地勘单位与国际通行模式接轨的目标模式。

  3、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地勘单位改革的过渡模式

  3.1 地勘单位的子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单位是地质勘查产业的唯一存在形态,承担着该产业的各种职能。它既是地质勘查产业投资代表者,也是地质勘查产业作业的执行者。在这一产业中,没有区分出不同的利益主体,更谈不上形成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供需关系。在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地质勘查产业的基本特点,分划出地勘单位的子模式,是设计地勘单位改造过渡模式的基本前提。

  一是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成果的投资商。从广义上讲,对投资商没有市场准入限制,普通人即可通过股市参与投资。当然不能否定,国家可依据战略需要,对个别矿种和区域有所限制。地质勘查投资虽然可大致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大门类,但彼此没有明显的界线,脱离政府扶持的商业性投资企业一般很难独自存在。原则上讲,不同的投资主体应当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但不能否定国家的扶持政策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侧重性。

  二是接受与投资商所签合同条款约束的作业商。作业市场有着明确的市场准入条件,作业依据地质勘查的不同手段,划分出多种专业性公司,要求每一专业公司都拥有较为先进和成熟的特有施工技术。在市场未发育成熟之前,可参照当前国内土木工程的管理办法,实施资质审批制度,逐步向保险和担保制度转变,即由承担连带责任的第三方向投资商推荐作业商。对作业商一般要分层次管理,可将其划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清包。

  三是提供信息、咨询、鉴证的中介商。在中介市场气候尚未形成之前,也可以称其为咨询商。依据地质勘查投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项目前期策划、中期监理、后期评估。中介商同投资商、作业商之间形成规范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需要产业经济学者精心设计,也需要一定时期的磨合。当前最有效的措施是对从业人员实施国家注册管理,并彻底地切断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接纽带。

  3.2 地勘单位的整合模式

  地勘单位整合的基本目的是依据市场所需对现存的小而全的地勘单位予以专业改造,以便冲破地区和行业的小圈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主体。基本思路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牵动作用较大的地勘单位为核心,酌情吸收其它地勘机构和人员组建母公司,原所属单位为分公司或子公司,形成新型的地勘单位。公司集团成员在集团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对各个产业组织实施改革、改组和改造,尤其是进行大规模的主辅剥离。母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导向下运作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并逐步发展成为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市场融资载体;子公司则扮演作业商和咨询(中介)商的角色,既在集团内部市场中扮演母公司的分包商,同时也以独立的身份在各自的层面上参与市场竞争。

  这种转轨过渡期的产业组织在矿业“航空母舰”出世和风险勘查融资市场完善以后,可依据运作情况对其筹划新一轮的重组。

  4、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地勘单位改革的建议

  4.1 发挥政府机构在地勘单位改造中的促进作用

  地勘单位大改革、大重组、大改造的时代已经到来,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本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新型地勘单位形态的轮廓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论证;其次,与此相关的各个部门要联合下发针对现有地勘单位“事转企、企改制”的配套性政策;再次,组建企业集团筹备组,对地勘单位改造进行直接领导。

  4.2 发挥行业协会在地勘单位改造中的指导作用

  积极组建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地质勘查产业协会,发挥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鉴于地质勘查产业的特殊性,该协会的组建应当高水准起步,并突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智囊性,积聚全省区本行业的技术经济专家,参与地勘单位政策的策划、制定、实施、反馈和评估;二是务实性,可逐步将政府机构的部分权力向该协会转移,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组织改造中的具体指导作用。

  4.3 发挥中介组织在地勘单位改造中的影响作用

  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化程度是地勘单位发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为此要积极引导中介组织与地勘单位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嫁接。以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认证制度。全方位、大力度地实施地质勘查项目监理制,从而促进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模式向国际通行模式看齐。推行从业人员职业保险和担保制度,逐步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化管理方式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产业投资基金制度,让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全面参与地质勘查企业的管理工作。

  4.4 发挥从业人员在地勘单位改造中的参与作用

  积极开发地质勘查产业的人力资源,形成产业组织、从业人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以实施注册地质工程师制度为切入点,造就一批职业化特征明显的“现代地质郎”,让从业人员“择良木而栖身”,从而淘汰一批管理水准低下的产业组织,形成形态多元、平等竞争的产业组织格局,进而为形成与国际市场通行模式接轨的现代地勘单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剑.浅谈地勘单位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营模式[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5(5):11-14.
  [2]王颖.新形势下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C]//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座谈会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9.
  [3]唐英国.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N].中国矿业报,2008-12-16(04).
  [4]孙晓明.地勘单位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11(30):42-43.
  [5]陈明森.专题研讨:当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J].东南学术,2003(5):50-5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