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制约国内养老服务产业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1 共46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到 2.2 个亿,占总人口的 16.1%.①根据权威机构预计,到 2050 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将为 4.4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 31.2%.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于:一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二是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叠加;三是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相交错。中国正面临着为老年人谋福祉和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
  
  从老有所养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管理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中,作为第一支柱的强制性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低,财政压力较大。第二支柱的补充性社会保险计划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自愿性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相对滞后,释放能量有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估计,“到 2050 年中国累计养老金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95%~122%.”
  
  其次,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中国在“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变进程过于缓慢,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养老供给模式。一方面养老服务仅靠政府投入,对原有福利的供给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存在着发展水平低,经营效率差和专业人员短缺等制度缺陷。中国养老制度改革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走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社区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而且需要完成由“养老服务事业”向“养老服务产业”的理念过渡。
  
  从养老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养老服务市场空间的预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内容,其二是需求的数量。从需求的内容来看,从过去基本物质需求扩展到精神、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多个领域。老年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老年人对生活养老服务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成为重点。而从需求的规模来预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有两种衡量方法。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以需求金额来预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其研究指出,老年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11 年是 5.55%,2020 年将达到 14.64%,2050 年将达到 28.97%.
  
  另外,从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数量来预测,到 2050 年,养老床位总需求最高可以达到 4600 万张,单对长期专业护理员的需求最高可达到 3200 万人②。显然,中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对促进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养老服务由政府包办,带有“纯福利”色彩,覆盖面有限、服务效率低。9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养老社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始重视“养老市场”、“养老服务产业”等市场要素在养老中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本着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直面养老服务困局、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从 2013 年至 2015 年短短两年间国务院和各部委共发布至少 40 条引导和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2013 年 6 月 27 日民政部会议通过《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旨在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2014 年 11 月 14 日,《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并提出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新途径、新模式。
  
  2015 年 2 月 25 日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实现养老资源共享。政策的颁布引起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极大关注,许多企业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大举进军养老服务产业。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对应对老龄化危机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讲,通过研究,认清养老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及发展方式,明确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概念,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产业发展途径,有助于丰富养老服务及产业发展理论。另外,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不仅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讲,通过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解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和家庭的养老压力。其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促进服务主体获得一定的产业收益,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探索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途径,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可以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良好的养老服务。
  
  1.2 文献综述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综观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在养老服务产业及其发展发面做了诸多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研究;二是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三是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
  
  1.2.1 关于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老龄人口飞速增长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研究开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也就此起步。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结合国情在人口与市场关系、老龄市场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讨。于学军(1995)认为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要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长期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消极多于积极的。在老龄市场发展趋势方面,吴建安(1996)认为老年市场的消费模式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并对老年市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做了定性的理论分析。程勇(2001)整合梳理了 11 条政策建议,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途径。陶立群、翟德华(2004)指出民办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老龄产业的动力就是民营资本。2006年至今,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空巢老人以及消费需求等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及其研究不仅仅活跃在政府和学界,而是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1.2.2 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
  
  目前,关于家庭养老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弱化,已取得普遍共识,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学者们的研究反映了这种变化。
  
  林闵钢(2001)认为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家庭养老带来强烈冲击。郭珂(2005)认为家庭养老目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养老方式,但面临社会观念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冲击。刘珍益(2012)认为家庭养老在今后的选择中应该结合具体的养老服务,与其他养老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李长恒(2009)提出兴办养老型医院和文化型养老机构,以提高强化医疗服务水平为目标,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而且还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创办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机构。穆光宗(2012)认为人口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机构养老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机构养老存在有效资源利用率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缺乏专业服务人才等问题。
  
  针对近年出现的居家养老,一些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张文范(2002)认为居家养老要充分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一种有助社会发展的养老模式,要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保持和加强老年人的自立能力,形成切实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王佳(2011)认为应该大力倡导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居民收入差距为依据来建立适应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养老服务体系。
  
  1.2.3 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
  
  在养老服务理念方面,学者们提出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理念。阎青春(2007)认为要从人性化关怀角度出发,合理构建最适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陈叔红(2007)认为养老服务机构要针对每个老年人不同需求及潜在需求来提供有别于其他标准服务,具有附加价值的服务;王金(2014)认为养老机构应该硬件提升和亲情服务双管齐下,工作人员不但要在生活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资本投资方面,陈叔红(2007)认为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一是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二是要巩固发展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三是要推行存量资产民营嫁接;杨怀(2012)认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深化养老投资机制改革,就要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还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外资。程养林(2013)认为养老问题已成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政府投资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养老服务需求,引进民间资本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方面,潘海生、何一枫(2009)指出当下养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吴敏(2011)认为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与老年人入住机构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此外,在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老年人的需求也存在巨大差距。
  
  在专业化服务人员方面,刘本强(2010)认为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入住老年人对高质量、专业化的养老需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李新涛(2013)认为一方面是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方面是养老服务岗位缺乏稳定性,面对这样的难题,他指出稳定养老服务队伍的关键是提升专业化水平。
  
  综上所述,有关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内容较为分散,同时多数研究文献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宏观,忽视微观或者个案研究,一些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比如对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分析了影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因素,概括总结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并探索了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途径。
  
  1.3 研究方法

  
  在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中,综合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定性分析主要是对养老服务产业质的规定性的研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理论上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内涵和属性进行概述;定量分析法通过结合大量数据对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市场潜力及需求缺口进行数量分析,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前景有较为具体的认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第二,宏观分析法和微观分析法相结合。宏观分析法主要是从国家、企业、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等角度等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微观分析法主要从老年自身包括需求特点和消费水平等角度来研究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问题。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案例分析法。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中借鉴部分典型案例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比如在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方面,简要叙述德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在构建老年市场消费体系方面,介绍美国、韩国等为促进老年消费所设计的老年产品。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本文通过分析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养老服务产业是围绕养老服务而展开的具有一定利益关联的行业组合,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并非无限制地“泛市场化”和“私有化”,而是“产业化”与“福利性”相兼顾,在供给方式中引入市场化因素,主要针对发展中端养老服务和高端养老服务。
  
  限于学识和研究能力,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现阶段对农村地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资料及数据获取比较难,影响对本文核心问题的系统阐释,本人也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这一内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