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

数字化环境下我国戏曲传播发展困境与对策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冯传胜;韩大国
发布于:2020-08-25 共5735字

  摘    要: 运用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理论以及戈斯夫戏剧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层面对数字化时代戏曲艺术传播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激发传播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丰富传播内容的时代内涵、传播方式上多媒体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戏曲艺术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发挥戏曲App等新媒体作用的传承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 数字化; 中国戏曲; 戏曲艺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Malinowsky functional theory and other relative theories to sort ou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f how opera art plays the role of new media like opera App in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voking the vitality and activity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enriching age connota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s an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in communication method.

  Keyword: Digitalize; Chinese opera; Opera Art;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远,从原始歌舞到成熟的宋元明清戏曲艺术,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始终保持着其独有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戏曲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从宫廷戏台、瓦舍勾栏、酒楼茶园,到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网络的新媒体传播的漫长历程.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流行文化、商业利益的冲击.剧场戏曲上座率低,营运额不足以支撑剧团经营成本,剧团生存状况堪忧.戏曲App等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削弱了剧场戏曲艺术的感染力,但在戏曲信息推广、戏曲创作和表演者与受众方互动方面,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较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更有优势.戏曲艺术虽面临挑战,也面临传播机遇.戏曲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抓住时代机遇,与戏曲App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题材内容、传播形式的大胆创新与突破.

  1、 数字化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困境

  1.1、 传播主体:剧团生存艰难且戏曲人才匮乏

  1.1.1、 剧团数量锐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团的数量有3000多个,而现在中国主要剧种的专业剧团数量不足600个.以评剧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辽宁、黑龙江、吉林3省的专业评剧院团有120余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专业的评剧剧团锐减至不足30个.演出场次大幅减少,有些大型剧团很长时间没有演出.地方剧种的境况更差,专业剧团现存较少,有些剧种甚至已经没有专业剧团,如江西婺源的徽剧、宜黄戏、吉安戏、抚河戏,等等.剧团因常年没有演出处于瘫痪状态,或为维持生计在旅游景点等不合时宜的场合勉强演出,生存境况艰难[1].
 

数字化环境下我国戏曲传播发展困境与对策
 

  1.1.2、 国营剧团生存艰难

  国营戏曲剧团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属于政府财政拨款性质的戏曲剧团.改革开放以后国营性质的戏曲剧团的运营资金仍依靠政府拨款,但政府采取了差额拨款的方式.在戏曲大省,如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因为剧种流传范围广、知名度高、受众基础好,财政拨款也相对充足,目前发展情况较好.而在戏曲氛围不浓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拨款较少,许多市级、县级的国营剧团解散.剧团采取差额拨款方式后,许多剧目产量不足的剧团经营力不从心.部分剧团因经费紧张,无法改善戏曲演职人员的生活条件及戏曲创作的生产环境,剧团运营入不敷出,生存艰难[2].

  1.1.3、 专业人才匮乏

  剧团生存状况堪忧的另一方面是,经济拮据造成的大量人才流失,演职人员的基本工资很难保证,部分人员纷纷跳槽到生存状况较好的地方发展,或改行做戏曲教师,或改行去影视行业发展.剧团既无法留住优秀的编剧、舞美、演员等人才,也无法吸纳新媒体等专业技术人才;留下的演职人员经常身兼数职,剧团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1.2 、传播内容:出现格调媚俗和低级的戏剧作品

  在商业利益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传播和发展举步维艰.现代流行文化具有的消费性特点,以及商业利益造成的艺术产品的大规模复制性特征,让传统戏曲艺术遭受着毁灭性的冲击.

  戏曲艺术不仅是娱乐工具,同时还是教育工具,人们在观看赏心悦目的戏曲时,既能得到精神方面的享受,又能在戏曲文化中收获正能量,受到道德品质教育.但在商业利益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媒体制作和播出的戏曲艺术作品及节目,其目的更多是为了经济利益,传统戏曲作为社会的娱乐工具这一主要特性彻底变了味.迎合流行文化就得迎合受众的口味,追求商业利益就得舍弃一些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中烦琐且造价高的道具,戏曲艺术的传播不再是纯粹地表现和传承戏曲艺术精髓.一部分戏曲节目为迎合市场,用光鲜媚俗的格调包装戏曲,用低俗的内容吸引受众,戏曲艺术变得媚俗且低级.戏曲艺术的发展不能完全忽视市场,也不能过分迎合市场.如何在流行文化与商业利益的冲击下,保护戏曲艺术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染缸里出淤泥而不染,传承艺术精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3].

  1.3 、传播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下缺乏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传播是在传者与受众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受众方将戏曲表演的意见回馈给戏曲的创作者及表演者,对于充实、完善和提升戏曲内容非常重要.如京剧“四大名旦”在演出结束后,都派专门工作人员关注和记录观众的反应.这些京剧大师广泛地听取社会各个阶层对自己演出的意见和评价,为此专门设立记录分析观众反馈意见的智囊团,团内的工作人员在当时被称为“梅党”“程党”.

  目前,多数戏曲创作者及演员并没有充分利用戏曲App等新媒体的便捷性与广泛性去创造与受众交流的良好氛围.如“央视”App论坛界面的互动区信息不足五条,新浪微博上多数戏曲官方微博也只是常常更新最新的曲目信息,或者转发戏曲小常识而已.不能充分利用戏曲App等新媒体技术建立自己与受众交流的平台,是较为严肃的问题[4].

  1.4 、传播效果:影视图像淡化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在剧场看戏曲表演同在电视、网络或App上看戏曲视频对受众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前者属于亲身传播,后者是通过媒介的间接传播,其传播效果相差很大.例如,现场传播的戏曲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而通过电视、网络或App等平台的间接传播很难达到类似的效果.归根结底,是这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播效果,影视图像淡化了戏曲艺术传播的感染力[5].

  以戏曲App为例,尽管其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双向的,但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较小,在戏曲App上点播的戏曲节目、戏曲电影及戏曲电视剧等,不如现今流行文化中具有轻快节奏、时尚气息的商业电影、综艺节目等受到大众欢迎(尤其是年轻受众).

  在剧场看戏曲表演时,演员的基本功包含“唱”“念”“做”“打”,因为愤怒、担忧、后悔、哭泣、大笑、愤恨,甚至咳嗽所发出的声音都要有唱腔的成分.演员的面部表情和手、眼、身体的移动以及脚步的走法等都是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引来台下一阵大笑或者满堂喝彩.而在戏曲App传播过程中,受众很少在戏曲视频中获得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的现场美感的感染和满足,甚至觉得抑扬顿挫、拉长的唱腔冗长而无趣,随手在App上点击了快进.受众无法在App等电子媒介上感受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2、 数字化时代戏曲的传播发展策略

  2.1 、激发传播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

  2.1.1、 完善剧团运营模式

  (1)给予演职人员薪资保证.

  薪资保证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在职人员的薪资,二是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障.在职人员的薪资依据国家补贴给予最低保障,即基本工资,再根据剧团运营情况,发放演职人员的绩效工资;对于离职的演职员,按照国家政策进行离职处理,让剧团没有后顾之忧;对于退休的演职人员,首先得保证其退休后的养老保障,其次可返聘有意愿的老艺术人员留在剧团参与教学工作.

  (2)实行以绩效为主的分配方式.

  剧团不能以演职人员的职称或等级(如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为分配方式.分配方式可以做如下调整:以职称等级定制基本薪资,再根据演职员参与具体剧目的创作、演出、难度、贡献等多种不同的方面计算其绩效,实现多劳多得、质高多得的薪资体系.用人机制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采取聘任合同制竞争上岗.以此实现优胜劣汰,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打破剧团管理一潭死水的格局.

  2.1.2 、优化舞台造型设计

  (1)在舞台造型方面,LED显示屏可取代传统单一的布景.通过电脑程序、电脑智能灯光管理系统的精确调控,结合戏曲表演中剧情的高潮更替,转换不同的激光顶灯、幻灯片背投及演奏配乐,让传统戏曲表演切合现代审美观.

  (2)在化妆造型方面,逐步革新化妆工具,如粉底液喷射器,将粉底液喷洒在舞台演员的面部,让妆容更加精致无暇;3D打印式化妆科技的运用,即通过电脑或其他终端程序选择所需的妆容,然后扫描演员面部,5 分钟之内便可将舞台彩妆精确地绘制喷洒在演员脸上,缩短了传统化妆造型所需的时间.更有大胆设想,在未来的戏曲表演舞台上,利用“蓝幕”“绿背”等科幻电影的制作手段,预先摄制一部分虚拟场景及人物表演,在事先计算好的精确时间里由电脑操控,与舞台演员同场演出,达到虚实结合及三维场景的效果[6].

  2.2 、充实传播内容的时代内涵

  2.2.1、 将戏曲艺术与时代气息相结合

  戏曲文化由于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新时代受众的需求.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成长的,戏曲文化亦然,戏曲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传统文化精髓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与创新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与发展.如流行歌曲《说唱脸谱》,成功地将戏曲唱段融入通俗音乐中,受到了老少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在遵循自身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首先,应当树立新的戏曲价值观念.对戏曲艺术的创新方面与对待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抛去传统戏曲戏中封建落后的思想,创作贴近现代价值观与当代生活的作品.戏曲创作者如果能以历史性的眼光审视当代社会现状,创作出体现新精神内涵及价值观的作品,那么戏曲作品便能真实地反映当前社会、反映生活和人生,便能成为真实表达人们情感的佳作.其次,戏曲创作者应及时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了解受众需求,选择性吸收新的、能够和传统戏曲和谐共存的、符合现代化审美因素及艺术观念的观点创作作品.以创新戏曲表演机制为突破口,以现代、写实的风格演绎戏曲,缩小“演”与“观”之间的审美距离.

  2.2.2、 保留戏曲的传统文化精髓

  不管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怎样变化,不管戏曲艺术如何与现代流行文化相融合,戏曲艺术之“精华”必须保留.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对程蝶衣这一角色入木三分的诠释让许多观众为之震撼,影片中原汁原味的京剧表演让不少年轻的观众对京剧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疯狂与着迷.仔细审视这些很好融合现代流行文化的戏曲“创新”作品,不难发现,通俗的歌曲是通俗的歌词,戏曲部分仍是纯粹的戏曲.电影同样也是如此,不管人物剧情怎样发展,站在舞台上,程蝶衣表演的是纯粹的戏曲.不管将戏曲元素以何种形式穿插到现代流行文化作品中,戏曲元素应是纯粹的、不变味,如此才能保留戏曲的传统文化精髓.

  戏曲艺术遭受现代文化冲击导致的暂时性衰落并不可怕.在App时代,将戏曲精髓部分作为创作与传播的核心,利用App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改变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戏曲艺术的传播充满机遇与无限潜能.无论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的戏曲艺术始终会保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时代而波澜不惊.传统文化现已复苏,如近年来的国学热,很多家长主动将小孩送至山东学习国学;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复苏,一定能让留有传统精髓的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绝地逢春[7].

  2.3、 注重传播方式的多媒体融合

  一台戏曲节目可以结合多种传播方式同时进行传播,覆盖面广,挖掘到的潜在受众才会多.如2015年的央视春晚中,戏曲表演通过春晚舞台现场、CCTV官方网站、CCTV央视App、CCTV戏曲频道、央视戏曲App、新浪微博等多个传播媒介同时传播.这其中包括剧场、电视、网站、App等传播媒介.其中,通过网络和App传播戏曲,不仅可以长久保存戏曲表演视频资料,成立戏曲资料库,实现资源的存留与共享,而且戏曲创作者及演员可通过新媒体与受众进行沟通与交流,可快速有效地收集观众观戏后的回馈意见,改进戏曲剧目;同时通过App等新媒体全方位普及自身的戏曲资源,不断扩大戏曲的潜在受众面.

  一台戏曲将舞台传播的强感染力与多种媒体媒介效果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戏曲艺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把电视、电影、网站和App等传播媒体有效结合,发挥它们的优势,促进我国戏曲数字化的发展.在电视传媒中,以电视戏曲栏目的各种互动活动为出发点,让受众从中感受戏曲的美,得到教育.在电影传媒中,可以掺入更多的戏曲元素,把传统的电影元素与现代戏曲元素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挖掘并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在戏曲网站里,除了发布一些最新的戏曲剧目之外,还要开发一些论坛,让戏曲爱好者或受众在这些论坛上各抒己见,与戏友们进行交流,并从中得到启发,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戏曲素质.在手机App上,应该利用App的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特性,在App中发布更多的信息,推送更多的戏曲剧目,让受众欣赏戏曲剧目、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成为中国戏曲的忠实观众[8].

  数字化时代中国戏曲的发展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传媒进行营销,扩大剧场的传播影响力.一方面,根据剧目内容制造“吸睛点”,调动受众的观看欲,借助戏曲演员的名气制造名人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微信或戏曲App平台为高端会员用户推送戏曲剧目,场次信息.这类消费群体属于忠实“票友”,对戏曲演出的兴趣远高于平常观众,此类受众市场细分的工作让营销推广有的放矢、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张安华.当代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策略探析[J].戏剧文学,2017(5):122-130.
  [2] 谢柏梁,赵建新,吴新苗,等.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J].艺术百家,2016(4):22-39.
  [3] 黄尧,田力.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策略——以戏曲微信公众号为例[J].当代戏剧,2017(6):46-48.
  [4] 邱怀生,芦柳源.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J].艺术百家,2016(5):190-192.
  [5] 李小菊.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戏剧文学,2017(2):67-75.
  [6] 侯文辉,万江.“互联网+”时代戏曲网络社群构建的策略与方法[J].艺术百家,2017,23(1):100-104.
  [7] 侯林.大数据时代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重构[J].戏剧文学,2017(8):125-131.
  [8] 胡娜.“互联网+”语境下戏曲传播的意识变化[J].四川戏剧,2017(1):50-53.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系 安徽艺术学院教务处
原文出处:冯传胜,韩大国.数字化时代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77-8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