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一度与民间是一个整体,即“民间戏曲”.关汉卿的《窦娥冤》、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众多戏曲经典名作未尝不是反映了寻常百姓的日常光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优秀的戏曲作品,如果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播,能够给广大群众带去美的愉悦和享受,并且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和文化中国的建设,同时群众文化为戏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然而,戏曲发展到今天,并不尽如人意。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深度依然不够,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两者极有可能出现背道而驰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将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引导人们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省,争取实现戏曲在我国的再次繁荣。
一、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框架完整但涉及的地域不够广泛。值得肯定的是,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设置有专门的戏曲活动场所,如剧院、老年戏曲活动中心、定期举办的戏剧活动等。这与古代戏曲的活动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框架较为完备。但发展到 21 世纪的今天,似乎没有看到戏曲地域拓展方面的进步性。还有一部分乡镇、偏远山村的百姓没有机会领略戏曲的魅力,传统文化的光辉至今没有眷顾到代表弱势的贫困地带。可以这样说,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见,而且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固步自封和对一部分人群冷漠的眼光是需要批判和改正的。可见,政府应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戏曲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群体断层。众所周知,中老年人相对来说更爱听戏曲;但这并不代表着抛弃、放弃全部的青少年和部分中年人群。戏曲因其时间沉淀的特点,更受有阅历的中老年人欢迎,再加上当下的年轻人忙于学业和工作,在信息时代中奔波,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欣赏这种慢热型的艺术,这便导致了戏曲传承的断层。难以想象,如果喜欢戏曲的这一代逝去,而在没有人继续呼吁和传承的情况下,百年之后还会有“戏曲”这一事物存在么?文化的失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三)地方性戏曲难以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地方戏曲是我国戏曲的一大特色。如川剧、秦腔、梆子等,代表了某一地域的文化精神。[2]
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戏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许多地方戏,演唱内容仍然是不变的曲目,形式固化,创新不足,这对于求变的新一代人群来说,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市场经济日益推进的同时,这种延续陈旧的艺术形式必将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创新,地方戏市场的萎缩和消费人群的减少将是必然趋势。
(四)快餐文化大面积挤占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空间。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更愿意在闲暇时利用电脑和手机听听音乐、打打游戏,或者走进电影院、踏入旅游胜地,进行愉悦身心的活动。快餐文化日益成为群众文化中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3]
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无法让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驻足感受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深刻内涵。时下,文化产业已不可遏止地发展起来,但真正能够发动起广大群众,将戏曲元素融入文化产业的形式依然少之又少。文化产业的引领者,在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上存在很大的缺口。这是需要其深刻反省的。
二、融合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应过多苛责某一个主体,而应全面客观地探讨每一个主体应尽到的责任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应该认识到,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探讨才是有效且有意义的。
(一)增加投入,扩大地域宣传
1、充分重视,带动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趋势,并重视起来。不断深化和拓展戏曲在城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戏曲表演。同时相关戏曲协会应带领艺术家、戏曲表演团队走进社区,多多开展相关活动,成为普通市民日常选择的娱乐行为。
2、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和文化内涵的渗透。针对贫困地区的特殊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人的受教育程度,政府需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具体到戏曲方面,则需要扩大戏曲活动的范围和场所,普及戏曲文化,尝试以多种方式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已普遍开展的“送戏曲下乡”活动,是切实为百姓考虑,接地气,符合民意的,我们应该在今后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更多的形式让戏曲服务于老百姓。
(二)鼓舞年青一代,延续戏曲传承。年青一代,尤其是 80、90、00 后,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关于戏曲的推广,应尽可能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他们逐渐接受并慢慢喜欢。首先,让戏曲走进中小学及大学课堂,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具体来说,如开设中小学戏曲假期培训班,丰富高校戏曲专业的设置,不定期开展戏曲名人讲座,组织戏曲实践活动,举办戏曲比赛和晚会等等。让年青一代学习到戏曲的真正精髓,并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使戏曲发展生生不息。
(三)正确理解和适应群众文化,支持地方戏曲的发展。地方戏曲的开拓创新首先是适应当地群众文化,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喜好,在这一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自身。地方戏曲代表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历史沉淀,因此,政府和人民应支持地方戏曲的发展,鼓励有意义的创新和改革。同时地方戏的管理者应加大培养戏曲人才,关爱和重视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打破原有模式,主动丰富剧目,融群众文化于一体,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使之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四)全民创新,融戏曲元素于文化产业。将弘扬戏曲文化纳入到发展文化产业的范围当中,延续其旺盛的生命力。如,将戏曲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书籍出版,各类产品的艺术设计中。其中,安徽天仙配戏曲文化产业园就是发展戏曲产业的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发展,其牵动着每一个合肥人的心。这一项目以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为宗旨,通过整合资源,为当地人建设戏曲服务平台,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丰富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为当地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很好地传承了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现融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戏曲文化的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戏曲文化的内容应始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国内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不应随着时代的复杂和更替,而将一些不良思想吸收到其中。须以丰富日常生活,陶冶人们情操为主,辩证地来看待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面貌和新情况。比如应破除旧有的框架,打破呆板的表演方式,剔除消极落后的封建思想,弘扬与和谐社会相契合的人文精神。
(二)在鼓舞年轻人的同时也需全面兼顾。在培养新群体,充分将年轻人的需求重视起来后,仍要把握和珍视原有的那部分中老年人群,做到全面兼顾,不抛弃不放弃任何可能传承戏曲文化的多数人。政府做好广泛的宣传,普及大众戏曲知识,令其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
(三)避免戏曲蒙上过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色彩。切忌在发展戏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使戏曲蒙上过度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色彩。[4]
发展文化产业是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一种形式,本质上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环节。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抛弃艺术的原有价值,融入大众的低级趣味,最终丧失了艺术的审美特性。
结语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群众则是扮演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只有实现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调动老百姓保护文化的自觉性和参与创新的热情,才能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永葆民族文化的特色,延续戏曲文化的精髓,促进戏曲的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实现两者的融合,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悦。探析戏曲与当今群众文化。湛江市群众艺术馆
[2]刘宏日。浅议地方戏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6(4):178-181
[3]陈多。戏曲危机与文化市场[J].民族艺术,1998(2):20-25
[4]吴新雷。论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化[J].戏剧艺术,1991(3):22-27
绪论第一节论文选题目的。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凝结了五年多年来人们的智慧、思想和精神的浓缩,他以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曾老去。在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漫...
在群众文化的大框架里,群众戏曲文化是一项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薪火不断,深深植根在社会文化的土壤里,为群众所接受.同样是群众戏曲这么一个艺术分种,每个时代,却都这着各不相同的存活形态,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而适应当时社会文化需求的价值...
逐渐改善学生对秦腔的认知,进而增加喜爱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这样,秦腔艺术在年轻人中将会受到普遍欢迎,秦腔艺术也会随之绽放无尽的活力和魅力,相信在“一带一路”宏观视域中,秦腔艺术的繁荣昌盛当指日可待。 ...
结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艺术,在当前时代环境下呈现出颓势,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出现了传播的堵塞,应该立足于整体,从完整传播过程来看,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以及反馈,他们作为统一体而存在,是构成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
摘要中国的戏曲文化是五千年来人们的智慧、思想和精神的浓缩,他以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曾老去。在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和信息时代,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呈现明显的发展颓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文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传统戏曲逐渐进入高 校校园,被高校师生...
第四章戏曲文化的电视传播分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舞台戏曲的演出越来越萎缩,电视需要戏曲来充实其播出内容,而戏曲则需要借助于电视这个传播平台来走进千家万户,来吸引并且培养更多的观众,让中华戏曲文化得以传承。第一节电视戏曲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