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互联网+”模式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张薇
发布于:2020-02-27 共6437字
  摘 要:WI-FI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使得大学公共必修课成为玩手机的“重灾区”, 心理健康课亦不能避免.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尴尬境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定位;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范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互联网+”模式;建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效果考评体系.
 
  关键词:WI-FI;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课程改革;
 
  大学公共必修课成为大学生玩手机的“重灾区”, 心理健康课更甚.“小学上课费嘴, 初中上课费笔, 高中上课费脑, 大学上课费流量. ”虽然是一句网络调侃的话, 却也反映出目前大学心理健康课的尴尬境地. 所谓的“费流量”, 是指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模式、路径等方面, 探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 较少有研究将视角集中在WI - FI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上. 尽管心理健康课教师们力争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将大学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那儿重新拉回到课堂, 但心理健康课上用手机上网的仍大有人在. 破解如何合理利用WI - FI这把“双刃剑”, 让心理健康课不再是“低头族”的世界, 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研究WI - FI影响下的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 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1 WI - FI及其特点
 
  WI - FI, 是英文单词Wireless - Fidelity的缩写, 中文称无线局域网络, 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它事实上是一个高频无线电信号.
 
  WI - FI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它的诸多特点: 首先, 覆盖范围广. 其覆盖半径可达100m甚至更广. 其次, 传输速度快. 虽然由WI - 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 但是其传输速度非常快, 可以达到11Mb /s, 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再次, 准入门槛低. 单位和个人只需在需要使用的地方设置“热点”, 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该场所, 使用者就可以在距离接入点半径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方使用支持无线上网的设备高速接入因特网, 无须布线, 成本低廉, 可移动使用. 最后, 健康安全. 其发射功率不超过100m W, 辐射小. 基于上述优点, 很多高校都已开放了覆盖全校的WI - FI网络.
 
  2 WI - FI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影响现状
 
  2004 年, 教育部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各个高校纷纷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逐步走上正轨. 随着无线网络的诞生, 很多高校也在校园内开通了校园WI - FI, 解决了同学们随时随地上网和查询信息的需求. 这让很多囊中羞涩的学生远离“手机没流量”的烦恼, 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同时也冲击着高校课堂教学, 而心理健康课等一系列公共基础课成为“重灾区”. WI - FI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WI - FI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高校开通校园WI - FI的原因在于WI - FI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易性. 从教师方面来讲, 教师可以利用WI -FI及时向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并可以利用WI - FI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刘璇等的研究表明, 35. 89% 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利用WI - FI教学, 24. 6% 的学生感觉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使用WI -FI播放视频、音乐等活跃课堂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讲, WI - FI网络方便了学生上网查询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专业知识, 缩短了课堂信息反馈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 WI - FI降低了课堂参与度. 由于校园WI - FI的开通, 心理健康课堂几乎成了“低头族”的天下, 很多学生或发短信、发语音, 或打游戏、看小说, 更有甚者戴着耳机听起了音乐、看起了视频, 忙得不亦乐乎. 2014 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73. 2% 受访者指出周围的上课“低头族”非常多, 72. 2% 受访者坦承上课看手机确实影响自己听课. 胡丽莎的研究表明67. 95% 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打发时间, 60. 2% 的大学生一节课中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0 ~30 分钟之间, 42. 95% 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玩手机对自己上课影响很大, 受到WI - FI的影响, 学生们在心理健康课上, 无心课堂, 严重降低了心理健康课的课堂参与度.
 
  3 WI - FI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探因
 
  WI - FI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 甚至有高校教师联名写信, 要求学校在学习期间关闭WI- FI. 也有一些高校采取了强制措施, 例如有学校要求学生只要一进教室, 就要把手机等上网设备集中存放. 然而,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高校不能因噎废食, 拒绝WI - FI是治标不治本. WI - FI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教育的原因不在WI - FI, 应从更深层次探讨:
 
  3. 1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重视不够, 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 教育是否有成效, 关键在学生自身. 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心理健康课与专业无关, 与就业无利, 是可有可无的课, 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针对心理不健康的群体, 与自己没关系.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差, 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种成分, 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目标, 以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为监控对象, 不断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自我监控能力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一路披荆斩棘通过高考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 以往的学习是在他人的监控下完成的. 步入大学后, 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之网络的冲击, 一些自我监控能力差的学生持消极、被动和应付的态度, 甚至完全沉溺于网络世界, 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低头族”的天下.
 
  3.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师的从教门槛过低, 专业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施教者,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课程的最终效果. 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并且有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经验和案例基础, 唯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脉搏,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老师严重缺乏, 高校不得不委派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 或者是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师来充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 这些老师由于不具备相关经验, 只能照本宣科, 上课内容缺乏新颖性, 课堂案例缺乏生动性, 很难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 枯燥无味的说教难以应对色彩缤纷的网络世界, “低头族”在所难免.
 
  3. 3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WI - FI的冲击下, 缺陷暴露无疑.
 
  ( 1) 课程定位不准确. 纵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定位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倾向: 一种是将心理健康课纳入高校德育课范畴,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入脑入心. 另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 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 轻视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应用, 甚至有些学校将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 致使心理健康课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反而成为学生的身心负担.
 
  ( 2) 教学理念不适宜.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多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理念下. 重点关注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 或者大学生个体心理特质中不完善的方面. 课程的初衷是为了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心理问题症状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然而, 事实上, 真正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只是少数, 消极心理学理念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 3) 教学内容不适切.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为主, 理论化程度较高, 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学内容不能针对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致使学生们听课兴趣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 4) 教学方法不得当. 受教学模式的限制,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都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 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 使学生感到单调和乏味, 因而听课情绪不高.
 
  4 WI - FI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路径
 
  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应对WI - FI对心理健康课堂的影响宜疏不宜堵. 从一定意义上讲, WI - FI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冲击也可以倒逼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 从而打造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课堂,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中拉回. WI- FI影响下的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内外兼修的工程, 就外部而言, 既需要社会以及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 也需要心理健康课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从内部来说, 应对WI - FI对心理健康课堂的影响, 必须依靠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度改革.
 
  4.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课程化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就课程的地位而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应该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着力提高在校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学生三大素质 (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之一的心理素质, 是各项素质的核心, 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理应被纳入基础必修课范畴. 就课程的目标而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仅为了帮助学生预防和疏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还应该积极地将促进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促进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塑造健全人格, 开发心智潜能.
 
  4. 2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理念下, 侧重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描述、成因的分析、对策的研究, 教育的目标在于解决心理问题. 这种教学理念的问题在于: 一方面, 摆脱了不健康不等于是心理健康, 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不能止步于培养一批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有更高的期待. 另一方面, 在消极心理学教学理念下, 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课的瓶颈, 使心理健康课的内容被限定在解决心理问题这一狭小的圈子内, 无法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关注,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念亟待改革.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 旨在关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的培养, 进而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正如积极心理学家所说的“培养积极一面就是在预防消极一面”.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念应由解决问题转向预防问题的产生, 至少应该是解决问题与预防问题产生并重. 高校要积极主动探索将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路径, 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破除旧的、病态的心理模式的同时, 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和品质, 建立一种新的、积极的心理模式.
 
  4. 3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手机之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网上的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兴趣, 以至于爱不释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之所以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一半以上是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传授, 还有一部分内容集中在心理问题的鉴别与调试. 一方面, 大学生期望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他们更希望得到一些实际技能的训练, 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此而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应偏向于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以消除心理困惑、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提高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 当前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在于治疗和修复人的弱点、缺陷等消极方面, 这对于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就此而言, 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包含如何培养积极的情绪, 如何培养专注、投入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如何塑造自尊、幸福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此外, 课程内容的选定还应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育情景, 分类分阶段编排.
 
  4. 4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事实上, 各高校都有一些人气教师, 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不怕WI - FI的骚扰. 他们是如何使课程由枯燥变活泼, 由刻板变生动? 关键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精彩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学生头脑.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 心理健康课要想引起学生的注意, 必须将案例法、课堂讨论法、实践法、调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通过课堂上的思想碰撞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还可以将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等心理咨询方法灵活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深入探索, 增强课程的启发性、互动性,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5 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互联网+ ”模式
 
  2015 年,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互联网+ ”就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 并与各行各业全面融合. 既然互联网已经不可逆转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课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积极主动探索以互联网为互动形式的网上教学模式, 实施“互联网+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计划, 利用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心理健康课程网络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主动开发适合本校校情和学生特征的心理健康课程网站,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弊端, 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出发, 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起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作用.
 
  4. 6 建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效果考评体系
 
  原有的心理健康课程效果考评体系沿袭了传统课程的考评方法, 即课程化的考试或学期论文的形式. 这样的考评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心理健康课程效果的评价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从课程能否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否得到发展来考评. 针对这一出发点在考评方式上应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的手段. 定性考评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 定量的考评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进行.
 
  5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并非天生乏味, 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的简单修修补补, 无法改变心理健康课的现状. WI - FI的冲击下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度改革势在必行, 唯有立足课堂、创新教法, 丰富内容, 并注重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心理健康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璇, 蒋守渭.无线网络入校园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 :427-436.
  [2]胡丽莎.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 2013.
  [3] 薛长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4]李蔷薇.“无线网络优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112-115.
  [5]仲稳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11 (2) :104-106.
  [6]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8) :90-94.
  [7]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85-88.
  [8]豆俊杰, 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辽宁教育, 2015 (8) :49-51.
  [9]徐黎黎.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7.
  [10]李斌, 罗敏, 李莉勤.无线网络与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分析[J].教学研究, 2014 (2) :88-90.
  [11]蒋涛.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路径探索[J].学术探索, 2012 (6) :186-188.
  [12]张薇.基于WIFI移动开放课堂的构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14-16.
  [13]王承清, 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2) :31-34.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原文出处:张薇.WI-FI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2):111-11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返回: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