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今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方法、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评价及体系机制内容等方面,提出高校有效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所遭遇的压力和冲击亦越来越大,其在价值取向、心理活动及心理健康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医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心理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特征,使其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及考试压力,还要面临就业与医疗环境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代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对于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医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海量信息充斥的时代,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其内心空虚缺乏信仰、价值观念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功利倾向明显。(2)自尊心和惰性心理较强、言行易受情绪感染、情感脆弱及抗挫折能力较弱。(3)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和标新立异的生活,怀有强烈的被关注欲和自我表现欲,使其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而偏激、情绪多变、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及独立自主能力较差。(4)个性鲜明、求知欲强及个人发展目标预期高,因思想发展不完善和社会经验缺乏,使其独立自主而又相互依赖,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应对方式较单一,心理抗压能力较差。(5)独立自信、个人主义浓厚和成就动机强,缺乏计划性,惰性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及人际关系淡漠。
1.1 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实效性
在一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校管理到学生辅导工作均未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且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依靠学生部门或思政部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落实提高学生生活与学习效率及满意度、培养积极而良好的个性及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1]。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由心理学教师、学工干部、思政辅导员等组成,由于师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及从业资格和岗位能力不对等[2],使这支队伍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所诱发疾病的病情。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高校往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局限于对已出现明显人格缺陷和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心理救助或心理咨询,并为此投入较多时间、精力和财力,而对大学生常态化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整技能训练则较为忽略[3]。此现象实际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缩小和功能的弱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心理测试(智商、个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测试)、心理咨询(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等障碍性问题;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发展性问题;困惑、焦虑、冲突等生活性问题)、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心理素质和技能训练等内容[4,5]。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使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不是学生辅导员就是思政教师兼职。另外,由于专业师资人员配备不够,兼职师资人员培训不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严重缺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尽管许多高校已基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仍存在尚未将其以必修课形式纳入教学体系、缺乏教学实践、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较少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相脱离等不完善之处[6]。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尚未完善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亦不相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心理健康辅导较笼统及辅导手段单一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高校虽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但大都不实用;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使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难以做到位;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基本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脱节;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停留在消极性(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不是积极性(发展性)目标。
1.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需要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兼顾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是一门集知识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为一体的课程。其目标是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与积极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程设置较少,覆盖面窄,需要科学调整;二是课程教学工作多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较随意、缺乏针对性,急需转变教学理念;三是大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和期望值与现实教学效果及方法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7],亟待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2 新时代高校有效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医学高等院校应清楚地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养成正确的心理卫生习惯,增强抗挫折能力,进而培养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并促使其健康成长。同时,应采取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及建立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等方式,使课堂教育体系和课外实践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括3个层次: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并促进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辅导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完善心理调节且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整体素质,让其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主动适应社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与辅导既要针对部分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又要面向心理健康的全体大学生。医学高等院校应在充分关注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同时,坚持发展和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大学生人格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新时代关注社会转型背景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有效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学校工作领导小组、院系专职师资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及班级心理委员)[8],重点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次,加强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兼职辅导员教学方法、咨询技巧和团体培训技能等的培训,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再次,医学院校需构建和完善集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过程、效果评估及教学管理等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确定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从过去对心理疾病的诊疗转变为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上。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9]。医学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方法: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来编写教材、学习指导用书及开展科学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力度和温度;二是构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并使其具有“四要”特点:要体现积极心理理念、要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及要注重学科交叉且使教学更具成效;三是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且需体现“五个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身体验相结合、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及传统讲授与网络媒体综合运用(如慕课)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其不仅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重要的自助方式。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其设置既科学又合理。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从预防性目标转为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目标,且内容需要体现知识、情感和能力相统一;其次应依据不同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多样性发展需求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再次,要不断改进和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及方式,且需要遵循两个基础: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基础及采用定量(理论知识)分析与定性(实践能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基础[10]。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校园和谐稳定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及职业认同感,还影响未来医疗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转变工作思路,进行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开发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积极倡导在政府、社会、高校及家庭等各方共同关注和参与下,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培养出更多心理素质高、道德品质优和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潘石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36-237.
[3]李旭,卢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点面结合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4(4):132-134.
[4]徐帅,赵家义.中国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8,25(4):463-466.
[5]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黎凤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143-145.
[7]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128-130.
[8]李一男,吴琼石.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4(9):147-148.
[9]DYRBYE L N,HARPER W,MOUTIER C,et al.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on med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ism in an era of high burnout[J].Acad Med,2012,87(8):1024-1031.
[10]吴海燕.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18(10):98-101.
辅导员高等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有必要根据辅导员的发展特点,分析咨询师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00后新生们的性格特点,反思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措施,加强00后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00后新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入学时可能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提出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 帮助研究生顺利通过过渡期, 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养。...
目前, 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并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 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 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 保障其身心发展健康。由于大学生仍不具备充分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因为各种烦恼而激发心理问题....
鉴于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发展不均衡,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自我觉醒水平较低等状况,影响心理成长的当事主体都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期实现唤醒沉睡的心理自我,激励大学生自主成长和发展。...
大学公共必修课成为大学生玩手机的“重灾区”, 心理健康课更甚.小学上课费嘴, 初中上课费笔, 高中上课费脑, 大学上课费流量. ...
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班级管理者,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比其他任课老师更重大的责任。...
藏区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趋势,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更是关注的焦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如何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这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