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

从心里学角度探讨央视主持人口误成因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8-08 共418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出现言语失误的现象,称为口误(slips of the tongue)。例如,一次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主持人说道“大家对雷锋这个名字已经不熟悉了”,又如,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道“下一个出丑的明星是 XX”。这些央视主持人的口误,常使听众忍俊不禁,在娱乐节目中造成幽默效果,但如果在严肃的节目中,言语失误频繁,则影响播出效果,也损坏主持人形象。

  什么叫口误?它属于心理语言学范畴。Boomer& Laver(1968)认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张宁(1990)则认为“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Fromkin(1980)称口误不是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失误,而是语言运用(language performance)的错误。WilliamSpooner 提出的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仅是许多口误现象的一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口误的历史发展、类型、原因,及用心理语言学视角来解释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

  二、口误历史发展

  最早时期,在公元 8 世纪,阿拉伯语言学家 Al-ki-sa 写了《大众的语误》(Errors of the Populace)。R.Meringer 和 C.Mayer 在 1895 年收集了八千余条德语的口误材料,进行语言学分析。弗洛伊德(S.Freud)在 1901 年发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对口误进行心理学分析。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出现后,口误研究的语言学分析占主流,主要研究方法是自然采集口误和录音机的广泛使用,有个别学者开始运用实验方法。80 年代前后,口误的研究引起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尤其 Culter(1982)在《口误与言语生成》(Slip ofthe Tongue and Language Production)中分析的口误研究方法,为研究口误奠定理论基础。

  三、口误的类型

  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学者对口误类型有不同的划分。

  Fromkin(1973)提出 7 种口误的类型。 Gamham(1985)也将口误类型分为 7 种。 Carrol(l1994)提出了 8 种类型:转移(shift),倒置(exchange),提前(anticipation),延缓(perseveration),增加(addition),减少(deletion),代替(substitution)和混合(blend)。本文主要以这 8 种口误类型来分析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

  (一)转移(shift)

  转移是一个音段从它适合的地方消失,而出现在别的地方。Carroll 举的例子为:she decide to hits it(decides to hit it()括号中为正确的)。 在笔者收集的央视主持人口误的材料中也有转移的错误用法,如例 1:例 1.这是真(zheng)正(zhen)的榨菜。(央视广告)正确的发音应该是真(zhen)正(zheng)。本来应该在后面的音(g)转移到了前面,导致“真正”的音错误。

  (二)倒置(exchange)

  倒置是指两个语言单位互换位置。例如:Fancy gettingyour model renosed (getting your nose remodeled). 请看下面例子:例 2.在上周刚举行了一场别开婚面的生礼。(韩乔生体育解说)例 3. 巴乔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带球冲入禁区..(.韩乔生体育解说)在例 2 中正确用法是“别开生面的婚礼”“,婚”与“生”位置互换;例 3 中正确用法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堵截”和“追兵”倒置。倒置使语义不清晰,但是一般中国人多能听懂,在体育解说放松状态下,起到娱乐大众增强幽默感的效果。

  (三)提前(anticipation)

  提前将后面的音段提前到前面。例如:bake my bike(take my bike),前面音受后面影响提前了。如下面例子:例 4.不足(zhu)之(zhi)处还望指出。此例子正确应是不足(zu)之(zhi)处,后面 zhi 音的 h 影响到前面 zu 的发音,使其错误发成了 zhu。

  (四)延缓(perseveration)

  延缓将前面的音段延续到后面。例如:He pulled apantrum(tantrum),与提前正好相反,央视主持人也有类似口误:例 5.守门员将球回传给门将。(韩乔生足球解说)此例子将“守门员”的“门”延缓到后面,影响了“门将”,两者指的是同一人,事实上是前面的思维影响到后面思维,从而影响发音。

  (五)增加(addition)

  增加是指添加一些语言资料。例如: I didn’t explain thisclarefully enough (carefully enough),增加了音,导致发音及语义错误。例 6.这名队员的身高达到了 1.90 厘米。(韩乔生体育解说)身高应是 1.90 米,增加了“厘”的发音,主持人的口误造成了语义上的错误。

  (六)减少(deletion)

  减少是指略去一些语言资料。例如:I’ll just get up andmutter intelligibly (unintelligibly). 由于音的减少,造成歧义现象。例 7 由于阿曼的攻势很猛,所以中国队千万要大意。(韩乔生足球解说)事实上这句话是说中国队不要大意“,不”字的减少,造成整句话语义的歧义,前后不一致,让人忍俊不禁。例 8.显示牌上显示的数字,是 XXXX(三级跳运动员)起跳点距踏板的距离,也就是说,他是在距离踏板 15 米处起跳。(韩乔生世界田径锦标赛解说)此例句正确应是 15 厘米处起跳,减少了“厘”使整句话变得滑稽可笑。

  (七)代替(substitution)

  代替是用一个部分代替另一部分。例如:At low speedsit’s too light(heavy),直接用其他的音或词代替了要说的那部分,这种现象在主持人口误中非常常见。例 9.乔丹又习惯性地舔舔自己的舌头。(韩乔生 NBA 解说)正确用法应是乔丹舔自己“嘴唇”,这里用“舌头”代替“嘴唇”,按常识来说人是不能舔舌头的,此处用两个相近的器官造成语义的歧义,使整句话变得可笑。例 10.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韩乔生解说)吹响结束哨声的是裁判员,此处用“守门员”代替“裁判员”,不符合常识,也使听者觉得滑稽,造成整句话的错误。

  (八)混合(blend)

  混合是将两个词混合成为一个词。例如:That child islooking to be spaddled (spanked/paddled),将两个词混合在一起,让听者费解。例 11.XXX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球传出。(韩乔生亚运会解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容动作快速“,掩耳盗铃”是指自欺的一种状态,此处将两个俗语混合在一起,前言不搭后语,是完全错误的用法,网友常用此句来调侃韩乔生。

  四、口误产生的原因

  言语失误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本身的因素

  口误的产生受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的相似性、使用频率、表达复杂性等。

  1.语言的相似性

  语言间的相似性使词语使用错误,造成口误。例 12. AC 米兰就像一台计算机,内存挺大,大到奔腾Ⅱ代,可是运行不快,可能是感染病毒,看来主教练需要一张杀毒的硬盘。(韩乔生体育解说)“硬盘”是电脑用来储存的,“杀毒软件”是电脑中常提的概念,电脑中硬盘和软件有相似性,两者容易混用形成口误。

  2.语言使用频率

  语言使用频率越高的音或词,在主持人口中出现的频率就高,有可能就会造成口误。例 13.在打击车匪路霸的行动中有他的身影,在拐卖儿童中有他的身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后一句应是“在打击拐卖儿童中”,少了“打击”二字,整句话意思就不一样了。由于拐卖儿童这个词语经常被媒体使用,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造成主持人的口误。

  3.表达复杂性的影响

  语言单位的复杂性也有可能产生口误的现象。例 14 .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央视某节目互动时段)此例子应是“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们请……”当一句话过长过于复杂,容易出现口误,不过听者可以理解其大概意思。

  (二)心理因素

  口误现象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方面分析。

  1.自身习惯的影响

  有些口误,是说话者本身在生活中已形成习惯,一种惯性思维,直接脱口而出。例 15.现在我们电话连线在现场的记者。(央视播音员)应该是“在场外的记者”,连接在现场的记者本来就说不通,是明显的口误现象。由于,播音员在现场,有个惯性思维,出现了口误。

  2.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

  当说话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容易出现口误。例 16.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播音员新闻播报)正确介绍应是“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在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了口误,造成听者的费解。

  3.情感

  据语言学家观察,口误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劳、紧张或醉酒时产生(Jay, 2003)。例 17 .各位观众,现在站在跳台上的是英国裁判。(韩乔生奥运会解说)例 18 .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和意见有什么看法……(播音员)当说话者处于焦虑紧张状态的时候,容易出现口误,他的精神状态影响语言。

  (三)文化环境因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往往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可能会出现口误。例 19.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权归中国,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菲律宾是个国家,可是在当时菲律宾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背景下,播音员为强调主权问题,出现这样的口误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例 20.场边带绿帽子的就是沙特队的主教练。(韩乔生解说某场沙特队的比赛)“绿帽子”在其他国家的文化里,也许就单单是个绿颜色,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绿帽子”被赋予了某些贬义的意思,这样的口误解说,使中国听者觉得误解。

  五、口误的解释

  许多语言学家致力于解释口误现象,其中最被人们所接受的有两种。第一种,Freud 认为口误的出现是因为多种想法同时在脑中出现(Carroll, 2008:196)。其中一个想法是说话人的意愿,而另一个想法是属于干扰前者的活动。当这种干扰不被压制时,冲突就会变成口误。Freud 的观点是,口误是无意识中被压制的想法侵入到有意识的言语输出。

  例 21.两队队员在场上你争我抢,两队教练也在场下争风吃醋。(韩乔生体育解说)“争风吃醋”也有争抢的意思,因此在球场上两个队员的争抢,容易使人在头脑中想到这个词,两种“争抢”发生冲突,结果就出现了口误“,争风吃醋”用在此处完全不合适。

  例 22.据新华社消息,今天凌晨,伊拉克军队已经成功地切断了科威特的两条输卵管道。(央视新闻节目)也许新闻播报员头脑中存在“两条输卵管道”的意识,因此在形容“输油管道”的时候受头脑中意识的影响,两种意识发生冲突,出现口误现象。

  第二种,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言语失误来了解人的语言机制,而非意识动机,与言语障碍症也有关。心理语言学家致力于通过口误找到一个言语产生的信息处理模型。 Garrett(1975, 1980) 使用言语失误的数据论证了独立的句法处理器的存在。

  例 23.王楠这个运动员手感很好,所谓手感,就是球打到球拍上时手的感觉。(蔡猛乒乓球解说)解说员本身缺乏关于“手感”的正确理解,头脑中没有关于“手感”的理解机制,只是凭字面意思进行解释,造成笑话。

  六、结语

  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口误现象时常出现,不可避免。

  例如在央视某问答节目,由于选手提前抢答,女主持说:“我的‘始’还没出来,你就抢了”。诸如此类的口误现象,常常使听众忍俊不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口误的历史发展、主要的 8种口误类型、口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用心理语言学视角来解释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在严肃正式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在放松娱乐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误起到了幽默听众的效果。总之,口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为人们理解言语产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