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童话教学对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作用与教学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07 共8291字
论文摘要

  幼儿道德认知是幼儿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一生道德发展的基石。当前,由于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盛行,加上家长功利性心理和重智轻德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幼儿教师德育意识的淡薄等因素,使幼儿德育开展的成效不高,导致幼儿道德认知发展落后,道德判断能力较差,道德行为出现偏差。幼儿身上普遍出现一些不道德的心理与行为习惯,如欺软怕硬、缺乏同情心、任性自私、撒谎等。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已迫在眉睫。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点。以道德认知为切入点,开展幼儿道德教育工作,无论对幼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还是对道德品质的良性、快速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从童话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幼儿道德认知培养的策略,并通过应用案例,分析了策略的有效性。

  一、童话教学对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作用

  童话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的文学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为基础,通过塑造具有直观性、情感性的艺术形象,全面表现儿童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情感、道德、认识等方面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养成。童话因情节的曲折性、环境的陶冶性、对象的拟人化以及童话结局惩恶扬善的特点,为儿童所普遍接受。童话教学包括两种:一是指语言课程中对童话文体的教学活动;二是指在各门学科中,教师为了生动形象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借助童话进行教学的活动。两种童话教学对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1.童话的道德因素分析

  童话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安徒生的《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是典型的把对立的道德标准形象化的作品之一。其中,大克劳斯是一位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钱财不惜杀害自己的祖母。小克劳斯则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对幼儿来说正是两种对立道德行为标准的化身。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观念构成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维护传统的人伦关系,批判假仁假义、不忠不孝,是我国童话家张天翼作品的重要使命。文学家叶圣陶用童话展示了“爱”与“善”的纯洁境界,如《傻子》、《燕子》、《芳儿的梦》等。世间不可能没有伤害,但叶圣陶用爱与善来陶冶孩子。

  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塑造出了无数永恒的经典形象。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如勤劳、善良、真诚、智慧、宽容、勇敢等,是人类道德体系中最基础、最宝贵、最永恒的真理,因此具有不可泯灭的思想光辉和无法取代的幼儿道德教育价值。

  2.童话教学对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作用

  由于幼儿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步阶段,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经验上都明显不足。对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不可能只是采用说教的方法来实现。而童话正是弥补了传统道德说教方法的不足,在有效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产生感性道德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与教育,对幼儿道德知、情、意的培养和行为的产生,无疑具有关键作用。

  (1)童话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童话是一个虚拟世界,其中人物千奇百怪,情节荒诞离奇,场景变幻莫测,生动可感,活泼有趣,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童话是每个幼儿最初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之一,许多孩子对社会的最初印象是来源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孩子们从童话中了解到了蔬菜的种类、森林里动物的生活习惯、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等等。同时在童话故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初步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童话中所有生动、鲜活的道德形象,引领着幼儿对道德内容的认知。幼儿在欣赏童话的同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判断出人物形象的好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得到了发展。

  (2)童话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童话教学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幼儿德育,它主要通过童话场景来呈现具体的人物和情境,以展示一定道德情境的教育方式。幼儿通过对童话的欣赏,逐渐加深对道德概念的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通过童话学习,幼儿能够获得大量逼真、自然、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输入,而这些语言和情境能够很容易地被幼儿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当中去,使幼儿体验到相应的道德情感,并产生道德意志。幼儿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会随着童话所蕴含的道德寓意的内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3)童话教学促使幼儿道德行为的最终产生。幼儿在欣赏童话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很容易判断出人物形象的好坏。好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良好的道德,幼儿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如幼儿在学习了《神笔马良》后,心里会产生一个良好的道德形象,并在生活中模仿他乐于助人的行为。而那些不好的人物形象则会受到幼儿的批判。幼儿在生活中自然会厌恶这样的人,自己也会远离和抗拒这样的行为。

  二、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童话教学策略

  德育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情感参与的体验式教育。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在情感教育中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形象化、艺术化的载体直接触及视听,对信息的传导有神奇的功效。儿童的道德情感需要在载体的强烈感染下才会产生并升华。童话教学以形象具体的载体,通过艺术的形式在幼儿面前展示了童话中主人公的道德形象,为幼儿提供了强烈而清晰的道德认知材料。在充分挖掘童话道德因素和利用童话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幼儿道德形成的过程和规律,笔者提出了“选”、“备”、“感”、“说”、“演”、“讨”、“创”、“行”八步童话教学策略。

  1.选

  选,即教师对童话故事进行精心选择。童话教学是以童话故事为支撑的,童话故事是童话教学的核心。运用童话教学,首先要根据德育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有可读性的童话故事。这是童话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一是根据德育教学目标筛选童话故事。教师在选择童话故事时,应以最终在教学中想要达到的德育目标为依据。例如,某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幼儿体验善良的情感和认识善良的行为,教师就应该选取与“善良”有关的童话故事进行教学,如葛翠林的《野葡萄》、安徒生的《夜莺》或者洪汛涛的《神笔马良》等。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选择童话故事。由于童话故事的复杂程度不同,如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不同、故事蕴含的道德概念深度不同、故事的长短不同等,在运用童话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选择童话故事。判断童话故事复杂程度的标准,可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无论从童话语言上,还是从童话寓意的深度上,都应略高于其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不能无视其现有水平,随意拔高。否则,再精彩的童话故事也会令他们失去欣赏的兴趣。从结构和长度来看,用于课堂教学的童话故事应该逻辑清晰,内容不宜太长,因为欣赏童话故事是一个紧张兴奋的过程,幼儿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太长的故事会使他们疲倦,失去听讲的兴趣。另外,从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童话故事的复杂性应呈梯度上升。

  三是选择有可读性的童话故事。教师选取的童话故事必须生动有趣,寓抽象的道德观念于童话故事之中。童话角色应该具体、形象,便于幼儿扮演。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才能吸引幼儿,令他们百听不厌,才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备

  备,就是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前的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熟悉童话故事。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选取,确定了用于教学的童话故事。接下来教师就应该熟悉童话故事,包括故事的内容、情节、所蕴含的道德寓意等,为下一步的童话教学做好准备。熟悉童话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阅读童话书籍,也可以播放童话磁带,还可以直接观看童话动漫视频等。二是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好教具,如教学图片、课件、磁带、动漫视频、头饰等。教师可以请幼儿一起准备,让幼儿参与到教学准备活动中来。

  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给自己喜爱的头饰涂上合适的颜色。幼儿在给小鸭涂色时,知道小鸭身上的羽毛是黄色的、有硬硬的嘴、扁扁的尾巴等,以此感知小鸭的形象。让幼儿制作头饰或卡片,同时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三是与幼儿一起布置教学环境,给幼儿创设一个童话故事学习的最佳环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布置环境主要从主题背景、墙饰、区域表演环境与材料等方面来进行。四是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根据童话教学目标及本班幼儿的情况,通过书写童话教学教案的方式来设计教学环节,理清教学思路。教案中要体现出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教学材料的运用情况以及对幼儿情绪情感和注意力变化的预期等。

  3.感

  感,就是调动幼儿身体的各部分神经系统来感知童话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意境等。

  (1)听觉感知。教师通过语言传达童话的内容与意境,让幼儿在听觉上感知童话故事的情节、内容等。教师在讲故事时,不仅要把人物、情节讲清楚,还要语言生动,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于变换,以增强故事对幼儿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感知与联想。童话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童话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欣赏兴趣。

  (2)视觉感知。童话教学还应与教学图片、课件、动漫视频、饰物等相结合,借直观手段,使童话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童话,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情景,通过视觉的输入,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感知童话故事。教师在讲解童话故事时,应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变化。同时应该适当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将故事的角色和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幼儿,使得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这些都会对幼儿的视觉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帮助幼儿理解、感知童话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3)行为感知。在感知阶段,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行为模仿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认识童话中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触摸动物的实体或模型,使幼儿获得更切身的体验。幼儿通过行为的参与,在进一步认识、感知童话角色形象特点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4.说

  说,就是引导幼儿复述童话故事。说的方式主要是:全文大意复述。让幼儿凭借记忆对童话故事进行大意复述,对不能独立完成复述的幼儿,可以提醒幼儿帮助其完成复述。针对故事的某个情节进行有针对性复述,加强幼儿对该情节的认知和记忆。说,不仅是巩固幼儿对童话故事的感知和记忆,同时也是为演服务的。

  5.演

  仔细观察童话活动中的幼儿,你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把童话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艺术般地结合起来,为自己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并渴望进入这个世界。演,即角色扮演,就是让幼儿扮演童话中的具体角色,通过角色参与,体验角色的不同心理、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初步价值判断。在幼儿角色扮演前,教师应同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故事主角,一定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好、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来担任,之后就要轮流担任。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符合某种情境要求的幼儿来当主角。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一定要考虑幼儿有无担任主角的意愿。在幼儿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心和支持他们。小班幼儿不会表演,需要教师先做示范。教师还应全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6.讨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提问,并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讨论,经过教师最后的总结,使幼儿获得更加清晰的道德认知。这一环节的实质就是将幼儿感知角色、故事内容的过程变成理解和掌握相关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一是教师提问,以童话故事中所有道德的、不道德的角色形象及其行为作为提问依据,让幼儿回答。教师无须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评价。

  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了解幼儿对童话故事中道德内容的认知情况即可。二是幼儿讨论,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童话角色的道德行为。幼儿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广泛讨论。当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道德认知时,教师要及时参与到讨论中去,通过反问等方式纠正幼儿的错误认识。三是与幼儿一起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全体幼儿举手表决的方式,引导幼儿一起进行总结。通过归纳和总结,让幼儿进一步获得童话角色道德行为的正确认知,在内心深处形成真正的认同,从而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

  7.创

  创,就是对童话故事的改编与创新。在上述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童话中角色的不道德行为、不道德语言、不道德情节等进行改编,形成新的童话道德角色形象。在童话故事创编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发展。通过童话故事创编,体现了幼儿对童话道德寓意、道德行为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促进了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8.行

  行,就是让幼儿把童话中所学到的道德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形成道德行为,使抽象的道德认知与具体生动的道德行为融为一体,以行为促认知。例如,《神笔马良》童话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幼儿课后做一件帮助别人的好事,让幼儿通过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巩固相关道德认知。

  三、应用案例

  笔者选择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武称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童话教学策略的应用。原因有二:

  一是该幼儿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较为完备;二是笔者认识该幼儿园绝大多数教师,对他们的教学环境和工作能力有所了解,从而为策略的应用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L教师在对笔者的童话教学策略深入了解后,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经过其本人同意,结合其教学能力较强等多方面因素,笔者最终选定L教师及她所带的班级作为本策略应用的对象。该班是幼儿园大班,幼儿年龄在5~6岁之间,总共46人,其中女孩19人,男孩27人,智力正常、活泼开朗。他们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这种隔代教育,或多或少地让幼儿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点。由于班上玩具数量有限,在活动期间出现了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L教师用笔者的“选、备、感、说、演、讨、创、行”八步童话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通过此次童话教学,增强幼儿对“友善”的认识。

  1.应用过程

  L教师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了时长为23分24秒的动漫视频《野狼与狐狸》作为童话教学的内容,并在活动前认真熟悉了故事内容与情节。

  L教师的活动室主题墙设计以森林为背景。笔者与L教师及部分幼儿共同布置了春、冬两个季节的墙面及相关的情境表演区域。同时L教师准备好了教学视频,并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野狼”、“狐狸”、“梅花鹿”、“小松鼠”、“小鸟”、“熊”、“大树”等头饰,以及各类食物卡片。

  (1)幼儿全方位感知故事。L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幼儿播放了《野狼与狐狸》动漫视频,让幼儿感知故事的内容、情节及场景。观看动画是每个幼儿最喜爱的事情之一。一听说可以看动画片,幼儿就很兴奋。在森林里黑漆漆的灌木丛中,野狼一双金色的眼睛恶狠狠地环视四周,然后一阵嘶叫,把夜间玩耍的两只小松鼠吓跑了。幼儿也被野狼的嘶叫声震得抱紧了双臂。接下来,幼儿进入了野狼追赶梅花鹿、小鸭和小兔的三个惊险场景。随着梅花鹿、小鸭、小兔奔跑在逃离途中,他们时而紧张,时而为小动物的化险为夷而鼓掌、欢呼。当野狼欺负小动物时,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说:“野狼是坏蛋!”。当碧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流出现在幼儿眼前时,幼儿齐声说“好美啊!”。故事里的场景和各种角色的逼真形象,在视觉、听觉上感染了幼儿,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野狼与狐狸》的观看、欣赏中。幼儿用语言、肢体动作表现了对野狼的讨厌,对狐狸及其他小动物的喜爱。

  (2)幼儿复述故事与角色扮演。幼儿观看完毕,L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童话故事大意复述,然后针对角色扮演的情节让幼儿重点复述。接着,L教师让幼儿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带上相应的头饰后,幼儿很快进入了所扮演的角色。幼儿进入情境表演区域一:鸭妈妈(幼儿A扮演)带着她的四个孩子(幼儿B,C,D,E扮演)在岸边学唱歌,被迎面走来的野狼吓到,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四只小鸭依次跳进河里游走,躲过野狼的袭击。扮演野狼角色的幼儿表情不够凶恶,L教师以野狼身份做出了野狼袭击失败后张牙咧嘴的愤怒表情,对扮演不到位的幼儿进行了指导。扮演鸭妈妈的幼儿,表情比较到位,能表现出遇到野狼时的惶恐。

  幼儿进入情境表演区域二:狐狸(幼儿F扮演)在小河边喝水,这时野狼也走来喝水并要求狐狸做他的干儿子,如果狐狸不答应,野狼就会吃掉狐狸,最后狐狸不情愿地做了野狼的干儿子。幼儿在扮演野狼时用双手叉腰的动作和俯视的眼神极好地表现出野狼的蛮横、不友好。

  (3)讨论与童话创编。角色扮演结束后,L教师对幼儿进行提问。

  L教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喜欢?

  A幼儿:我喜欢小兔,因为小兔跑得快。

  B幼儿:我喜欢小鸭子,因为小鸭子会游泳。

  C幼儿:我喜欢梅花鹿,因为梅花鹿漂亮。

  D幼儿: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

  ……

    虽然幼儿都答出了喜欢哪个动物及其原因,但几乎没有哪个幼儿从道德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更糟糕的是:

  E幼儿喜欢野狼,认为野狼厉害,其不当认知的背后是道德认知出现偏差。

  L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进行道德认知引导,于是针对野狼是否厉害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L教师:

  E小朋友喜欢野狼,因为野狼很厉害。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F幼儿:我不喜欢野狼,因为野狼喜欢欺负狐狸。

  G幼儿:我不喜欢野狼,因为野狼太凶了,没有朋友。

  H幼儿:我不喜欢野狼,因为野狼偷东西。

  ……

    L教师:我们知道野狼虽然有本领很厉害,它强壮有力,但是它没有把自己的本领用在好的方面,没有用它的力气去帮助其他小动物,而是去吓唬他们,欺负弱小。野狼的这种厉害是不友好的行为表现,是不值得我们喜欢的。野狼懒惰、偷东西、不懂分享,都是不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不要学习它。

  L教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和野狼做好朋友吗?

  Z幼儿:不愿意和野狼做好朋友,野狼会吃小动物。

  J幼儿:野狼很凶,不喜欢野狼。

  K幼儿:不愿意和野狼做好朋友,野狼是坏蛋。

  M幼儿:想和狐狸做好朋友,狐狸聪明。不喜欢野狼。

  ……

    L教师:我也不愿意和野狼做好朋友。因为野狼认为自己强壮威猛,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对小动物们非常粗鲁、不友好,小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狼,见到野狼就躲得远远的,野狼没有一个朋友。

  L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我们不要像野狼那样霸道不讲理,我们要友善地对待身边的小伙伴,不争吵、不打闹、互相谦让。不争抢玩具、图书,学会分享。大家一起玩、一起看。

  L教师:野狼欺负小动物,大家都不愿意和野狼做好朋友,野狼怎样做,你们才会和野狼做好朋友呢?

  有的幼儿说:野狼不再欺负小动物,我就和野狼做好朋友。

  有的幼儿说:野狼帮助鸭妈妈照顾小鸭,我就和野狼做好朋友。

  有的幼儿说:野狼和小兔们一起玩,我就和野狼做好朋友。

  ……

    在L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童话故事《野狼与狐狸》进行创编。例如,野狼再也不欺负狐狸了,野狼和狐狸成了好朋友;野狼帮助鸭妈妈照顾小鸭;野狼和小兔们一起玩耍,一起比赛跑步等等。

  最后L教师让幼儿在课后做一件友善的事(以实际的友善行为,升华对友善的认知)。

  2.效果分析

    L教师向幼儿布置道德实践任务一段时间后,幼儿分享了自己所做的友善事情。

  有的幼儿说:弟弟摔倒了,我扶他起来。

  有的幼儿说:我帮阿姨叠被子,阿姨表扬了我!

  有的幼儿说:我帮奶奶扫地。

  有的幼儿说:我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

  ……

    从幼儿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幼儿开始出现正确的道德行为。

  L教师收集了一些友善和不友善的行为让幼儿判断。例如:

  行为一:A小朋友昨天玩耍时不小心撞到了B小朋友,A小朋友向B小朋友道了歉。

  行为二:在一次活动中,A小朋友故意推到了B小朋友堆好的积木。

  行为三:A小朋友主动帮助B小朋友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

  行为四:排队打饭时,A小朋友推挤前面的B小朋友。

  行为五:A小朋友把自己的蜡笔借给B小朋友用。

  行为六:A小朋友和B小朋友轮流玩玩具。

  ……

    该班幼儿都能从中判断出哪些是友善的行为,哪些是不友善的行为。通过笔者后期的观察,该班幼儿排队吃早餐时抢位、插队现象少了,活动期间幼儿的推、拉、撞的行为也少了,友善的行为开始出现,并从最初的要我做,到现在的我要做,说明了该班幼儿对友善有了较好的认知,形成了关于友善的道德判断能力,相应的道德情感开始出现。

  在“选、备、感、说、演、讨、创、行”八步童话教学策略中,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环环相扣,并通过“行”这一环节,把课堂童话教学延续到幼儿实际生活,一步步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发展着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并最终引发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而道德行为的产生又再一次推动了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笔者殷切希望,这八步童话教学策略能对幼儿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董方奎,陈夫义.梁启超论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7):29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9-4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