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人本化教师管理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5 共408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地区高中教师管理问题研究 
【第一章】人本化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绪论 
【第二章】人本化教师管理理论概述 
【第三章】高中教师管理现状调查——以青州市为例 
【第四章】高中人本化教师管理实施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高中教师管理模式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本化教师管理理论概述

  一、人本化教师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人本化

  所谓“人本化”,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2].“本”,即根本的意思,是与“末”相对的概念,将人作为事物运行的根本所在,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即认为人是左右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人本化的重点所在。人本化思想确认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其正常的社会需要,深入发扬人的价值,充分挖掘其潜力,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过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对人的尊重的体现,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思想、品德、行为、生活等方面而实施的综合管理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教师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提高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并最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按照教育的规律、特点实现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管理流程。可以说,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组成部分。结合高中阶段的特点,高中教师管理主要以面向高中教学工作者为主,目的是帮助高中学校管理层构建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对教师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思想状态的正确影响,保持教学过程的完整运行,并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高中教学也要紧紧的结合教学改革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各种正常需求,包括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学术需求、社会需求等等,所以,高中教师管理与普通的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是集行政、学术、生活、教学等为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考虑教育行业的特点和教师的综合诉求为发展基础,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作保障,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三)人本化教师管理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当今社会人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地位日益凸显,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其内涵上来说,人本化教师管理就是确立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其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和服务,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能够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最终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所以人本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维护学校团结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可以促使教师更多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自己的价值,将自己塑造为有能力、有追求、有个性的人,为学生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帮助学校实现更好的发展。

  以人为本教师管理理念的提出和执行,是教育行业的重要进步,它进一步确立了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人性更加重视,让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加明确的目标,激发了教师的潜在动力,从而让教师以一种更加平和、自觉的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人本化教师管理的实施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该观点的提出对于指导高中阶段教师队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有着明显的职业特点和特殊的心理诉求,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结合教育、教师的行业特征和规律,创造种种要素条件满足教师对工作的需求,提高其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整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教师队伍的人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从前,学校发展也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更给学校的未来发展增加了很多变数。只有拥有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一流教师才能让学校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要想培养和留住这些优秀的教学人才,学校必须要通过种种措施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学会正确培养和认真使用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自主能动性,让其在教学岗位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改善教师、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无疑这些学校在竞争中已经走在了多数学校的前列,其竞争力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从实际效果来看,凡是能够在人本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如潍坊一中、寿光现代中学等在教学结果上也有了比较突出的表现。因此,学校要实现发展,实施教师队伍的人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人本管理符合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工作范围和社交圈子都比较固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一旦选定这个职业,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校。但是,从心理需求上来说,教师同样有着自己比较强烈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有着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尊重需要,因此,如果学校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而忽视教师的正常心理需求的话,很容易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自我前进。有调查表明,教师的自尊心比普通职业工作人员的自尊心要高出 30%左右,这就说明教师有着强烈的需要被社会所认可并尊重的心理需求。而学校无疑是教师得到这种心理诉求最为直接的场所,一个能够经常组织教职工参与各种活动,主动直面教师遇到的问题的学校毫无疑问可以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也会有更多的认可,心态也会更加端正,有利于教师的持续成长。

  因此,只有认可和执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才能让学校在教师管理中更加贴近教师,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和铺垫。而一所学校的教师如果都能充满活力和前进的动力,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那么这样的学校也必然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造越来越好的成绩。

  三、人本化教师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执行。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基于人的需求不断满足来实现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促使人不断的去劳动和创造,不断拓展新的生活和工作区域。教学活动作为人类古老的一项实践活动领域,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从而实现更好的管理。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当下人本教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概括来说可以将其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

  在这五个层次中,马斯洛又将前两者划归为低层次需要,后三者是高层次需要。低层次的要求是所有人的被动需要,也是从外部条件上来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交、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则属于人的主要需要,是人发展的内在需要[13].在高中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这些方面的需要,而其中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对这些方面的需要尤为迫切。

  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人总是处于不断的需要满足过程中,人会不断的思考自己已经获得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对于已经得到满足的条件,重复的满足起到的作用比较小,激励作用不够明显,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条件才会让人迸发出更多的动力。第二,人的需求总是在不断提高的,只有首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能使人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最终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即自我价值实现。也可以说,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创造出越来越高的层次需要才能让人不断为之奋斗和努力。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该通过种种手段认真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层次,及时为之制定出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条件和目标,才能让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随着国内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的数量也稳步上升。但由于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高中教学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在学校能够满足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给予满足,而对于暂时不能满足的则要纳入到学校发展中,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教学中。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及其助手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大多是不满其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而对工作比较满意时,则是基于对工作本身比较认可。在此基础上,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即把能够让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挑战性,不断增加自己工作责任感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让人不断获得更多的激励,在工作中不断前进和发展,而公司的工作条件、技术监督、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等外界因素则往往会使人产生消极,赫茨伯格将其称之为保健因素[14].保健因素是员工的必须要素,缺失会导致员工产生负面情绪,但满足也很难产生激励效果,激励因素则不同,由于其符合了人的内在需求,因此往往能够对人产生较为强烈的激励效果,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满足。

  在高中教学管理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双因素。对教育工作本身的认可即是教师的激励因素,而学校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好坏则是保健因素,一旦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教师就比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双因素理论明确提出,人的工作效率高低取决于其工作态度的变化,高中学校只有同时满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的要求,创造出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才能让教师专注于教学并从其中感到满足[15],实现自我提高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