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受试者在6周INT干预后,在落地动作中下肢生物力学变化显着(图7),通过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发现,受试者在垂直下跳测试中的左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70.2o±1.6o 增长为 76.8o±2.7o(P<0.01);右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71.2o±4.0o 增长为 76.6o±3.8o(P<0.05)。对照组受试者在 6周INT干预后,落地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不显着,左右膝关节活动度变化不显着。在训练前、后分别测试了受试者的左、右膝关节内、外翻力矩。在INT干预前,实验组受试者在落地时表现出较大的膝关节力矩(3次测试的平均值),训练后受试者的膝关节力矩明显降低(图 8)。其中,左侧膝关节内翻力矩降低了 1.3 N·m(P<0.05);右侧膝关节内翻力矩降低了5.7 N·m(P<0.01);左侧膝关节外翻力矩降低了6.2 N·m(P<0.01);右侧膝关节外翻力矩降低了 16.2 N · m(P<0.01)。对照组的受试者膝关节力矩前、后测试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
本研究中的测试均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4,8](卧推r=0.94;深蹲r=0.98;纵跳r =0.91;速度r=0.93;膝关节活动度r=0.89;内翻力矩r=0.68;外翻力矩r=0.74)。
4 分析与讨论。
INT 整合了动态稳定训练(下肢和核心)、协调性、力量、平衡、速度、灵敏性以及超等长的训练,其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和预防运动损伤[19,20,26,49,50].INT可以通过改善机体的肌肉-韧带结构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55].女运动员表现出较低的力量和爆发力水平,INT对于提升女运动员的爆发力、力量、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可能会更为显着[39,40],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女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女子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垂直跳、单腿跳的距离、速度、卧推以及深蹲),改善下肢发力模式,降低下肢运动损伤机率(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和降低膝内翻和外翻扭矩)。
4.1 INT 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INT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动作质量。实验组受试者在进行了6周INT之后,与训练前相比,纵跳、单脚连续跳、速度和灵敏性、卧推 1RM、深蹲1RM 以及膝关节内翻和外翻力矩均有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提高(P<0.05)。
本研究的 INT 整合了超等长训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以及速度灵敏性等训练。由于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与传统训练相比,更加强调下肢爆发力、灵敏性以及速度、神经肌肉支配能力、本体感觉控制能力的发展,本研究负重蹲跳和卧推训练的负荷是参照了Mayhew,Izquier-do 等人的最大功率输出的负荷安排。股后肌群练习(ham-string curl)是训练安排中的一个重要练习,主要用来提高女运动员薄弱的股后肌群力量[34,35].阻力训练目的是用来提高所有大肌肉群的力量,为超等长训练和速度训练提供力量和爆发力基础。本研究中超等长训练和动态动作训练随着训练阶段的变化渐进性地从强调双侧腿的动作转为强调单侧腿的动作[48],最初的训练重点是如何安全地进行腿部动作练习使运动员更快地提高身体重心的动态控制能力[48],运动员在软的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训练,使其适应这种挑战性的平衡以及姿势控制训练,渐进地进行大量的单腿动作训练同时需保持正确的动作技术[34,48].例如,单腿连续跳训练被用来训练运动员落地时身体重心控制能力。
据前人研究[7,14,27],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在本研究中的深蹲和卧推测试验证了这一研究结果,INT干预后,实验组深蹲1RM和卧推1RM测试分别提高了7.8 kg和5 kg(P<0.01)。已有研究也表明,INT 干预可以显着提高受试的最大力量、输出功率、协调能力以及运动成绩[9,42].Adams 等人[4]的研究发现,超等长训练与深蹲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效果与仅施加超等长训练或者仅施加深蹲训练相比,能更显着的提高运动员的纵跳能力。另外,Fatouros 等人[22]对 3 组受试者分别进行了12 周的超等长训练、抗阻力量训练以及两种训练相结合的训练,研究发现,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显着提高运动员的跳跃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P<0.05),值得一提的是,两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效果要显着优于单独一种训练方法的效果。Kravitz 等人[41]研究也发现,通过施加6周超等长训练,受试者腿部力量、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力显着性提高(P<0.05),其认为最大力量的提高并不是通过增加对下肢肌肉剌激,而是提高了肌肉和肌腱协调性[41],增加了肌肉产生兴奋的速度从而使得肌肉产生最大力量的速率提高。Delecluse 等人[15]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力量训练手段,超等长训练方法对提高最大力量效果更为显着,另外,其对两组短跑运动员分别进行9周的高速训练和高阻力训练,其研究发现,运动员的不同阶段的速度能力,高速度训练组要显着优于高阻力训练组(P<0.05)。Bauer等人[6]的研究发现,将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的训练,对提高受试者的下肢爆发力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一种训练方法。本研究的INT 整合了一般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和特定的力量、平衡、速度、灵敏性以及超等长的训练,这一训练模式也有利于发展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本体感觉和认知能力和发展功能性动作质量。已有研究也表明,INT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表现,包括下肢爆发力、灵敏性以及速度等能力的提高[17,18],本研究中的左、右腿单脚侧跳测试分别提高了6.3 cm和 5.7 cm(P<0.01);纵跳测试成绩提高了 4 cm(P<0.01),受试者的冲刺能力和灵敏性也得到明显改善,30 m冲刺跑和灵敏性 IAT 测试成绩分别提高了 0.23 s 和 0.5 s(P<0.01),并且相对于单一的超等长训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速度灵敏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其对于运动能力的训练效果要更为显着[38,39,64].本研究中的深蹲力量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卧推力量(P<0.01)。超等长训练主要发展动作速度能力或者反应力量,对最大力量并没有直接影响,这种差异更可能是力量训练负荷安排差异造成的,但Vossen 等人[62]的研究表明,额外的上肢超等长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上肢能力。因此,在INT训练中,应将上肢的超等长训练和上肢最大力量训练列入到训练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