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金融营销文献综述

来源:江苏商论 作者:李暑霏,康炫,姜卓然
发布于:2019-12-25 共6590字

金融营销论文第三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金融营销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整理分析近十年来关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多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金融营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策略,研究领域涵盖了政府角色及职能、企业及消费者行为、法律及道德规范。如何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加强对长江上游居民生态及金融方面的普及教育、加强对长江上游的生态补偿、加强法治规范先行还待有关学者进一步考究。

  关键词: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建设; 金融营销; 研究综述;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inancial Marketing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Ecological Screen Construction

  LI Shu-Fei Kang Xuan Jiang Zhuo-Ran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ulty Of Economics, Yunnan University

  Abstract:Researches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on the financial marketing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ecological scree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seco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ing; and third, th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about them. The research field involves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the activities of companies and customers, the standards of laws and moralit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ecology and finance educ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residents,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eco-compensation, and to perfect the standards of laws and morality will need domestic scholars to engage sequentially in academic research.

  一、引言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查阅,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国内关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研究的相关文献,据此能够在总体上反映出我国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的研究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尤其是长江上游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屏障建设迫在眉睫。随着气候日益恶化,2013年末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来建设生态文明,因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再次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

  二、文献分析

  通过对查阅到的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多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金融营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研究领域则涵盖了政府角色及职能、企业及消费者行为、法律及道德规范。

  1.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

  (1)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现存问题。地方政府单方面的追求GDP增长,往往会忽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一致性。王德忠、范研等指出,长江上游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无常、人地矛盾突出,致使地质灾害过于频繁、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同时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功能日益弱化。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以泸州市为例、张晓平以昭通为例,提出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保护产生严重威胁;同时长江周边城市环保意识淡薄,污染缺乏及时治理。王泽华以云南省为例,认为资源过度粗放型开发和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都加剧了生态问题的恶化,拖延了生态屏障建设的进度。

  虽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中央财政都安排近千亿元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在“十二五”期间拿出GDP的1.5%投入到环境保护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但是仅靠中央财政拨款来进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远远不够。李伟等提出对长江上游生态资源过度开发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十分有限,但产生的负外部性损失十分巨大,对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造成的破坏进行生态修复也价格不菲。张晓平提出人口增长压力与不可持续农业生产实践使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重重,而旅游业等新经济增长点也面临资源保护与加快开发的两难选择。王德忠等指出,地方政府提供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活动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使得我国各地环保部门独立性差,与政府利益存在高度相关性。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指出金融信贷配置不均衡,且财政投入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并多流于形式,缺乏市场性投融资方式及社会财力支持,使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由于资金匮乏而进度缓慢。

  (2)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措施及对策。针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来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中之重。张晓平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转移生态脆弱地区剩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谐发展的互动机理。王德忠提出,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建立基金等有效救助机制,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存项目进行及时救助,同时地方政府要兼顾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为生态屏障建设进行招商引资,并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对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而造成村民经济生活受损的进行生态补偿。安和平提出,增加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标准,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进程,让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屏障建设中来,使企业和村民努力争取国家相关“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支持。余维详将长江上游生态补偿现状分为区内补偿、外部补偿、代际补偿,并提出通过征收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税、建立中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吸收社会捐助和国际援助,来解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现存的非全局性、不稳定性,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补偿主体单一,缺乏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的问题。

  (3)金融业支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以泸州市为例提出,金融业支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关金融政策缺失、可操作性弱。二是金融机构社会使命感较低,不重视生态产业信贷支持。三是长江上游流域单一的金融服务体系及不完善的制度,使金融对生态产业支持较少。四是金融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生态建设的配套设施。五是相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激励、扶持政策缺失。为此,该课题组提出应加大现有政策性银行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援助,联合相关城市建立一个专属的政策性银行,建议国家对从事生态信贷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建立有财政出资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并落实区别于传统信贷且体现有助于生态建设的生态信贷管理制度,灵活运用金融工具来满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投融资需求。陈利等认为,农村金融资源流失、农村金融制度、城乡区域金融不平衡是造成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的症结所在。

  综上,长江上游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进一步完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对于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周边城乡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都有推进作用。但是仅靠政府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归结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过度追求GDP增长、依附国家财政、缺乏社会资本投入、轻落实和可操作性差是当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

  2. 金融营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等内容的提出,对我国的创新环保投融资管理提出了深层次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如何根据市场要求、客户需要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生态产权抵押融资模式,拓展节能环保设施融资、租赁业务等金融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从金融营销现状及策略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金融营销现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段晓华、崔建章、寇丽娟等提出,我国现在的金融营销观念落后,金融营销活动缺乏战略目标,同时决策不足的金融营销组合以及金融与营销结合的双料人才的匮乏都限制了我国金融营销的发展。贡伟宏认为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为经济增长和物质扩张是金融服务的目的,忽略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二是认为商业银行机构是金融服务的唯一主体,忽略了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的金融服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王兵认为目前国内金融企业进行金融营销时,容易忽略客户真实需求且难以落到实处。鲁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价格排斥和营销排斥是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政府采取财政支农、利率调控等手段干预农村金融,在省域范围内没有效果。除此以外,赵华林还提出,生态金融产品品种较少、产品形式单一初级、交易不够活跃等问题也影响我国金融营销的发展。

  (2)金融营销策略。推进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及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结合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以及现存的金融营销现状,国内学者们给出了相应的金融营销策略。王珠琼在预测金融营销大趋势时提到,服务差异化及客户认知将主导金融企业未来发展。赵华林认为要十分明确环境权等产权的界定并进行资产化,建立生态环境权利交易市场,从而确定生态金融营销活动的成本与回报,形成产业链的发展,克服环境保护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或行政强制手段的瓶颈。对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的尴尬,学者们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绿色基金、债券、证券),鼓励证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加快绿色信用评级机构和绿色中介机构的发展,从而推进生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高宏霞提出将信托与环保结合形成绿色信托,实行环保设施融资租赁,都有助于构建我国生态金融体系。

  (3)积极借鉴国外经验。这也受到众多学者推崇。赵华林认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马鹏举认为通过完善金融方面法律法规、根据地区生态特性展开试点、建立金字塔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机制,可以将国外债务环境交换机制、森林证券化机制、气候衍生产品、自然灾害证券、投资基金的绿色化等生态金融产品适当引入国内,以此来解决生态金融市场的投融资问题。张庆亮以农村金融为着眼点,提出营销本身是金融机构内部的活动,因此应首先改造提升内部流程,实现“全员营销”、“全方位营销”、“全过程营销”,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社会需要。寇丽娟、王珠琼、梁怀忠等学者都提出要更新活动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营销观念、建立独具特色的营销品牌。

  综上可见,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的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相关联的金融营销发展已步入正轨。国内学者研究结论主要包括更新营销观念、培养营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实行差异化服务、完善金融业法律法规来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同时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国外经验来发展多元化投融资主体,从而解决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

  三、现存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把利用金融促进“三农”发展列入议题,对于偏远乡镇、环境脆弱区域的“三农”问题,更是出台多则金融惠农措施。为此,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尤为必要。通过整理检索到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的研究多从环境、制度、政府角色、金融企业职能等入手,发现现存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这对解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问题具有重大影响。但是现存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全面的理论体系,定性研究居多,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金融营销的研究中,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

  1. 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浩大工程。国内学者仅是提到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但是怎样吸引、引来后社会资本与财政资本投入比重如何分配、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的角色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够使吸引来的社会资本形成有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可持续发展,目前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2. 加强对长江上游居民生态、金融方面的普及教育

  长江上游现在依旧存在粗放式资源开发,除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外,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居民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虽然目前社会金融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长江上游地区相对闭塞,当地居民对于出现在市场上的各种金融营销产品理解和接受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学者们多次提到要更新金融营销人员的营销观念,但是如何能够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进来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3. 加强对长江上游的生态补偿

  在如何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进行金融营销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多次提到要对长江上游地区采取生态补偿,更有学者提出生态补偿可以同时解决扶贫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问题。但是生态补偿如何进行、生态补偿标准如何规范、生态补偿过程谁来监督、生态补偿要求如何与时俱进等问题,目前国内研究还处于空白期,值得在以后研究过程中继续思考。

  4. 加强法治规范先行

  国内学者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促进生态建设的金融产品及营销策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所借鉴的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不一定适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再加上我国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营销方面起步较晚,相关产权、自主权等的界定尚未明晰。因此这些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如何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发挥作用,还有待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考究,进行合理规范的制定,从而确保行动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李伟,邓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经济学本质和任务[J].社会科学家,2006,(02):54-57.
  [2]张晓平,樊杰.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昭通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3):310-314.
  [3]王德忠,范研,吴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难点与长效机制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08):84-86.
  [4]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李勇,曾江.金融支持长江上游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以泸州市为例[J].西南金融,2012,(02):65-69.
  [5]安和平,陈爱平.毕节试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投资与管理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3):318-321+335.
  [6]崔建章.金融营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4):136.
  [7]龚诗美,徐峰.云阳县长江生态建设成效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4,(09):8-11.
  [8]余维祥.长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06):171-174.
  [9]王泽华,孙海燕,麻云翠.科技支撑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4,(05):21-24.
  [10]董金移.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金融营销[J].中国证券期货,2008,(04):58-63.
  [11]贡伟宏.基于生态文明的金融服务创新[J].青海金融,2009,(02):12-14
  [12]陈利,谢家智,吴玉梅.统筹城乡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生态金融链的良性循环[J].生态经济,2009,(05):72-76,119.
  [13]王兵.金融营销从文化始[J].成功营销,2009,(08):94.
  [14]王珠琼.金融营销大趋势[J].成功营销,2009,(10):78-79.
  [15]段晓华.关于对我国金融营销发展现状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9,(10):63-64.
  [16]院合宽.论生态金融体系的有效搭建[J].商业时代,2009,(30):84-86.
  [17]张庆亮,张前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0,(02):20-23.
  [18]赵瑞.浅谈农村生态金融体系建设[J].网络财富,2010,(19):52-53.
  [19]马鹏举.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0,(10):32-33.
  [20]寇丽娟.浅析金融服务营销[J].河北金融,2011,(02):32-34.
  [21]王凯.关于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4,(02):109.
  [22]齐河宁.关于金融营销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4,(05):46,50.
  [23]鲁强.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14,(01):17-27,35.
  [24]宋运霞.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型企业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时代,2014,(16):53-54.
  [25]高宏霞,张明君.金融系统功能扩展的生态维度[J].甘肃金融,2014,(06):22-26.
  [26]赵华林.发展生态金融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保护,2015,(02):23-28.
  [27]乔海曙,谭烨,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1,(02):35-41.
  [28]杨秀萍,薛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67-69.
  [29]李玉娟.信托金融市场营销方向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9):247.
  [30]范越.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带动金融营销[J].才智,2014,(02):2,10.
  [31]刘斯亮.浅谈金融营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36-38.

点击查看>>金融营销论文(精选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李暑霏,康炫,姜卓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6(07):82-8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返回: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