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任何一种语言信息的传达都是由言语和语言环境构成的, 语言环境, 即语境, 影响着人们言语交际的行为。语境的高低差异, 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意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同时, 译者在做汉英翻译时, 也会因为受到语境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主要从汉语所属的高语境文化和英语所属的低语境文化对比着手, 对汉英翻译策略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汉语; 英语; 翻译策略;
Abstract: The conveying of any languages is includ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The context has got some influence to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 differences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translators when they are do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he high and low dependence in expressing meanings of the two languages.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makes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 (Edward T·Hall) 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言语交际对语境依赖程度高, 对言语依赖程度低, 即是高语境文化;反之, 则是低语境文化[1]。按照霍尔的观点, 汉语文化系高语境一方, 而寓于美国文化中的英语则属于低语境一方[2]。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决定了汉英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慎重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以达到准确传递源语言的终极目的。
一、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根据霍尔的观点, 在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 中, 人们在交际时, 有较多的信息量或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来传递, 或内化于交际者的思维记忆深处, 显性的语码所负载的信息相对较少, 人们对交际环境的种种微妙之处较为敏感。在低语境文化中, 人们在交际时, 大量的信息由显性的语码负载, 隐性的环境传递出相对较少的信息[3]。换而言之, 在低语境文化中, 人们交际时对当时所处的环境的依赖性不强, 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言语的力量来完成双方的交流。而在高语境文化中, 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并制约着人们交际的信息能否顺畅传递, 双方交际受限于当时交际时的情景和环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悬殊, 通常人们都认为东方文化为高语境文化, 中国的汉语文化自然而然被认为语境高, 属于高语境文化, 而英语则成了低语境文化的代表。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语境因素制约, 使得来自高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际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冲突和误解。为了尽量避免这些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作为语言学习者或译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 在翻译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达到准确传达源语言的目的。
二、高语境汉语与低语境英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境文化的重要性已日趋凸显, 不同语境文化对语言的制约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译者更加关注语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深入了解高低语境语言的特点,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语言交际, 且意义重大。下面着重讨论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特点。
(一) 言外之意——直接与间接
情景再现:餐宴将毕, 主人问客人“你吃饱了吗?”
这个简单的问题, 会因主人所处的语境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应答模式。如果主人是美国人, 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客人只需从主人的言语表层意义去理解主人之意即可, 直接回答“Yes, I am really full”。但如果主人是中国人, 客人就要根据中国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来分析判断主人的意图。主人问客人“你吃饱了吗”所包含的潜台词比字面意思要丰富得多。他想知道的不仅仅是饭菜的分量足不足, 还有可能是想知道饭菜是否合客人口味, 对主人的款待是否满意, 用餐是否愉快等。此时, 作为客人, 应该很热情地回答“饭菜很好吃, 很合我胃口, 谢谢您的盛情招待”。可见, 高语境文化下, 人们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是间接的, 而低语境文化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的言语信息的传递来进行交流的。
(二) 长话短听——外显明确与隐晦含蓄
情景再现:过年了, 一美国人了解到在中国有给小孩子压岁钱的习俗, 他去一中国同事家做客, 看到同事孩子, 遂掏出红包给孩子, 同事见状, 立即会说“不用给”之类的客套话, 美国人如果再三要求送给孩子红包时, 并强调红包是给孩子的时候, 中国同事才会说:那就不客气了, 孩子, 谢谢叔叔 (阿姨) !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自小就接受着父辈们的谦让教育, 因此他们凡事都表现出谦让的姿态。他们不仅使用隐晦含糊的词语, 在言语表达上也会采取迂回暧昧的方式, 极有可能使对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导致事与愿违。而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习惯于直来直去, 把信息表达完整的沟通方式, 表达反应外露。
(三) 面子问题——螺旋式交流与直线式交流模式
情景再现:直来直往的美国人, 最害怕和中国人和日本人进行商业谈判。出于对对方的尊重, 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常不喜欢用直接、直白、否定意义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表达不同意或不接受对方意见的时候, 会用“最好不要……或做……的时候要考虑”等字眼。
高语境文化的交际, 有时显得秘而不宣、藏头露尾、旁敲侧击。然而这些话在处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听来, 有种拐弯抹角式的回应, 并不等于不能或不要做, 而恰恰相反, 是表示事情也许还有考虑回旋的余地, 这种螺旋式的交流方式使得美国人在理解上出现相当大的歧义。而另一方面, 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人或日本人在顾及对方面子的同时, 也同样希望对方也能照顾到自己的面子。所以为了促成交易, 美国人要特别关注高语境文化中这些“不成文的传统习惯, 社会普遍认可、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和社会普遍工人的行为模式”[4]。切忌雄辩滔滔、咄咄逼人, 应力求在言语用辞上采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多用敬语, 如采用直线式的交流模式会让对方感觉没有受到尊重, 面子上很“受伤”。
三、不同语境文化下的汉英翻译策略
译者对翻译策略的取舍受到了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语境的制约, 这就需要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 直译——体现汉语高语境文化
处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下的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神话、宗教、哲学、历史、文化、人文、社会风俗等差异较大, 对于交际双方而言, 这些差异会成为双方交际时的障碍。但有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词汇或文学作品的翻译, 应采取“最大程度的直译”, 以尽量表现出原文的“异国情调”, 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 尽量“输入新的表现法”[5]。为了体现汉语的高语境文化特点, 就应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红楼梦》中“老祖宗”“贾母”, 杨译为“O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 霍译为“Grandmother Jia”“Grannie”。
《红楼梦》原文中贾母被众人称为“老祖宗”, “宗祖”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 祖宗在人们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一称呼很符合贾母在贾府中的尊贵地位。这样看来, 杨译的“Old ancestress”就翻译就很到位, 很是贴切。而处于低语境文化下霍克斯则是根据故事中人物的身份, 从人物角色出色翻译成了“老奶奶”“贾奶奶”, 这种翻译使读者看不到“贾母”在整个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重要身份。可见, 文学作品的翻译, 总的原则还应该是遵循原文, 使用直译的方法可以体现汉语高语境文化的文化要素。作为译者, 要使翻译成功, 就要了解目标与和源语的适用特征和社会文化, 这就是奈达指的“双文化能力”[6]。
(二) 增译——完备隐含的逻辑关系
汉语多使用无主句, 但在高语境的汉语语境下, 意思表达得却非常明确, 如“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但低语境的英语对句子的结构要求严谨, 缺失主语的句子的表达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所以, 译者在翻译这些无主句时, 就需要使用增译法, 根据汉语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加上适当的主语。如“If you are in the right, you can travel anywhere in the world; if you are in the wrong, you cannot take a step”。又如, “下雨了。出太阳了。刮风了”, 尽管没有主语, 但母语为汉语的人凭意境和语境便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如果要让目标语读者也能明白句子中的意境, 须将原句中的主语补全, 译为“It is raining. The sun rises. The wind blows”。
(三) 加注——解释说明高语境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随着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断地发展, 社会文明不断地进步, 各国语言也随之产生了大量具有本土独特民族与民俗传统特色的词汇, 如汉语中“纸钱”“风水”“三寸金莲”“科举”“童养媳”等。另外, 汉语中很多的习语、歇后语、缩略语等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在对这些民族特色词汇、习语、歇后语、缩略语等进行翻译时, 除了通过直译的方法直观体现其中国特色, 还需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 才能让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这些词汇蕴含的文化内涵, 如压岁钱 (gift monkey: 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 三寸金莲 (three-cun lily feet:formerly, men’s laudatory term for women’s bound feet) 。翻译“卸磨杀驴”这个习语, 我们可以先形象地说“slaughter the donkey the moment it leaves the millstone”, 然后再加注解释说明“ It means: get rid of sb. as soon as he has done his job”; “关公面前耍大刀” 可译为“Play a big knife before Guan Gong—show off your skills”。
(四) 意译——克服高语境文化铺垫
如果直译不能使目标语读者明白源语的意思, 加注又使得译文啰嗦、冗长拖沓、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那么译者可以根据汉语重意不重形的特点, 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既不损害源语信息的传达, 也可使译文简洁明了。如“红杏出墙” 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其背后真正的意义毫无关系, 汉语特别有赖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铺垫, 这种预先的语言文化铺垫也是高语境文化的一大特征。如果按照意译或硬译的方法译为“There was a red plum leaning over the wall and inclined toward the street”, 目标语读者会感到雨里雾里, 不知所云;意译为“be unfaithful to one’s husband”则更为妥当, 简洁明了。
汉民族喜用数字概括言语内容中包含的深刻含义。如“三从四德”是古代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 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所以“三从四德”绝不能仅从字面翻译成“three kinds of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而应翻译成“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又如在翻译“两院院士”的时候, 前提必须是弄清楚“两院”指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因此“两院院士”即为“Academicia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由于数字式缩略语属于高度概括的词汇, 翻译绝不能仅局限于字面对等, 切不可随心所欲、望文生义, 一定要依赖语境或上下文来加以释义, 否则极易造成跨文化翻译中的信息失误。
(五) 换形译——部分或全部消除文化障碍, 减少误译
中国的文化是顾全局、中庸、谦让的, 要考虑别人的需要, 要尊重人, 为别人着想。中国有很多谦称深入人心, 如“贱内”“拙荆”是对自己爱人的谦称, “敝人”“小人”“卑职”是对自己的谦称, “犬子”“小儿”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另外还有“寒舍”“见笑”“拙见”“献丑”“错爱”“不足挂齿”等。文化差异素来是翻译的主要障碍, 换形译法可以部分或全部消除这些在高语境文化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障碍, 减少误译。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 “心”有多种含义,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heart、mind都有“心”的涵义, 但汉语的“心”的涵义比hear或mind要更深广。“心”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翻译时不能仅仅是简单套用或对应翻译, 要细加斟酌其富含的文化信息和语境特征。
知面不知心。
You know one’s face, but do not know his/her heart and mind.[6]
父母对孩子总是放心不下。
The parents never feel relaxed about their children.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The universe is my “xin”, and my “xin” is the universe.[6]
四、结语
总之,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7]。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译者除了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 对英汉两种语言有“敏锐的感觉”[8]410, 还要充分认识到汉语的高语境依赖性, 翻译时对源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和思考, 要斟词酌句, 反复推敲, 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 尽量做到真实地再现源语。尽管汉英两种语言语境高低不一, 其意义表示对文字和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但在全球化经济、社会、文化等不断融合、不断渗透的历史环境下,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也已不同程度地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同时, 这种相互融合与渗透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语境高低上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这就更要求译者在翻译是要尽量保持源语言的特点, 在跨文化交流中, 正确理解语境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前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离不开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语境[9]。作为译者或英语语言学习者, 身上背负着跨文化交流的使命, 扮演好这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 唐晓燕.浅谈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时代教育, 2008 (Z1) :53.
[2] 高晓岚.高、低语境论下的汉英翻译[J].山西青年, 2016 (12) :133.
[3] 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9 (4) :51-55.
[4] 刘育东, 周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河北学刊, 2011 (5) :234-237.
[5] 温静.文化语用预设与文化默认值对比分析研究下的跨文化翻译及翻译方法[J].知识经济, 2012 (24) :170-171.
[6] 杨洁.中华思想文化关键术语“心”的内涵演变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 2016 (6) :99-104.
[7] 彭劲松, 李海军.历史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35-138.
[8] 罗新璋, 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9] 鲁佳.高低语境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的使用——以《红楼梦》英汉译本为例[J].北方文学, 2017 (29) :221.
英语谚语句式灵活多变, 短小精悍,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所以在人群中流传度很高, 而且它蕴含了丰富的词汇, 各种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又一个道理, 浅显易懂, 却又耐人寻味....
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大家的语言策略和经典译作的语言体式,它们基本上注重译入语的修饰打扮,模仿原作语言及风格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或者是根本不去考虑的问题。晚清西学翻译和小说翻译自不待言,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译品中都能找到传统语言那种垄断式占有。...
谚语 (Proverb) 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谚语是人类生活体验的累积, 凡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社会, 在其日常生活中, 均会使用这种特殊语言。...
一、引言致股东信是企业董事会主席(或CEO及总裁)以个人名义写给潜在及现有投资者的信函,是企业实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传递企业信息,构建企业形象,增加其对企业好感和信心,从而吸引和留住投资者的有效工具。致股东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语言学家把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词汇知识称为心理词汇。在心理词库中,语块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存储和提取,并且以整体形式进行表征。它不仅具有存储和提取的优势,还可以减轻译者的解码压力,从而提高语言处理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语言学家认为:翻译...
在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即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在民族文化不断的渗透和影响下,其内涵变得不甚相同或者大相径庭,动物词汇便很好得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本文以狐狸为例,分析对比其在英汉两种...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汉两种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地理位置、文化渊源有所差异,因此两种语言的形态也有显着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文字、构词、句式、篇章等方面,其中句式差异是英汉语言差异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在不同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汉语语言生活中,到底如何对待英语外来语观点不一、争论激烈。是否把一些使用频率极高、深入人们生活的英语外来语就认为是汉语词汇,还尚无统一意见。鉴于英语的使用并不是汉语的独有现象,了解和调查其他非英语国家是如何使用对待英语外来语的,定会给我们...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是一个国家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英语和汉语是联合国工作通用语言, 是当前世界人口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在民族心理方面, 西方民族性格外放直接, 其语言也是开门见山, 而汉民族性格内向含蓄, 其语言则习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