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3 共7866字
论文摘要

  借词也称之为“外来词”,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由其他语言词汇音译过来的词。英语的借词指的是由非英语音译过来的英文词汇。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语言中的许多英语词汇都是由拉丁文或是法语等音译过去的,这些词汇都属于外来词。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英语借词的研究也在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量是影响语言学习者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语言学理论发展极为迅速,很多前沿的语言理论随之产生。认知语言学就是发展及其快速的一门语言理论,它作为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具有重要地位。这是一门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研究语言的理论学科,通过人类思维及认知机制对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的作用来研究语言范畴。而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最基础的认知能力之一,就像Lakoff(1987:6)所说,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1、 典型理论

  1.1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范畴化指的是人类从万事万物在性质、形状、功能等各方面的千变万化中看到其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歧义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范畴化就是对事物进行识别(perception)、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其产物就是“认知范畴”。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但不是任意的。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范畴的研究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以逻辑学为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依据成员的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的,特征是二分的,某一认识对象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某一范畴,一个范畴的全部成员共享某些特征。”

  1.2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他们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知语言学是近20年来在理论语言学界才刚刚兴起的一个语言学学派,尤其是在欧美地方,兴起时间较短,但发展极为迅速。其确立的标志时间是1989年春,这一年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由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举办。1990年发行了由此次大会宣布的《认知语言学》。之后建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ICLA),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 出版其系列专著。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詹森(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2、 英语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词义体现着认知操作,同样,借词的词义构建也同样与我们的体验感知、认知途径、识解方式和心智框架密切相关。当事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特点,会成为对于词汇选择的一个考量因素,会成为一种参照,这也是为什么个人使用词汇会有偏差的原因。对于一个词汇的含义、背景的理解、识别、解释和分析都是要遵循一个规律,不仅要了解这个词汇本身的含义,更要分析认知主体自身的一些情况,比如认知主体的心理图式的选择、心里频率的选择和感知的选择等。

  2.1认知主体的心理图式的选择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人们表述自身经验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属于认知的一部分。在使用语言表达客观现实时,认知可视为现实和语言的媒介(或桥梁),其媒介作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认识、识解,它不但制约着语言表达模式的选择、优化,而且直接影响到语言表达式的自身意义。

  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射实际上体现为某个语言表达式的实际运用。

  借词作为接受语中的外来异质成分,其被识别、解释和再定义、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完全属于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基于接受语中认知者的知识图式,知识图式对于词义的确立和选择有着难以替代的天然帮助。图式并非事物的精准定义,恰恰相反,它归属于人的主观范畴,与人的经验知识密切相关。人拥有一种认知能力,就是通过比较经验中所积累的具体实例,总结出其中相通的部分,从而提取出图式(即抽象化的复合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更加形象地描述,即通过对足够数量的样板(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取、升华其共性,并以此共性提炼出通用的概念,获得一种认知框架,继而完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菅井(2003:130)把图式定义为“关于某事物的概念性知识的模型”。

  总之,图式是指人们把以往经验进行结构化建构(construct)后所得到的认知框架(cognize frame),可视为与我们常用的“模型(model)”或“模式(mode)”意义极接近的近义词。依据Mandler(1979)的观点,图式由空位(slots)和默认值(default values)组成,空位是图式的知识体,在正常情况下,默认值是填充空位的事件、动作或事物。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例如“,马”的“肤色”槽里可以代入“黑”、“白”、“纯色”、“杂色”等各种各样的“值”(value)。“空位的值不定时,暂时代入的原型性推断值或在经验中稳定存在的值就是默认值。”但无论空位的值怎样多变与不定,都不会、也不应影响人们对于“马”的认知,如“白马非马”这样的认知上的哲学悖论。

  又例如,医院的默认值是环境、人物和动作行为等,环境一般包括挂号处、诊室、药房、收费处和时间等,人物一般包括医生、护士、就医者(病人)等,动作行为包括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等待等。图式抽象程度存在梯度,有形象具体的图式,也有相对抽象的图式。图式机制通常支撑着由已知知识(经验)通向未知知识的“推理”(inference)过程。因此,理解词和语义的相互关系与认知者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有关,某一词项,在某人特定的认知语境中的词义才可能在信息接收者的脑海里跃然而生。

  人们从经验中积攒的具体语言实例中提取抽象图式(即“源于生活”),再将该抽象图式详细化(归纳、总结),从而创造新的具体语言实例(即提取、升华,“高于生活”)。从“旧语言实例—图式—新语言实例”这一语法观来看,英汉借词语音和形态的形成便是这些来自于—些图式的详细化,这些图式都是从英汉语中的语言表达中进行抽取。

  2.2 认知主体的心理频率的选择

  从科学认知上来看,词汇在词库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单体词汇只是作为一个“节点”。由于词汇之间的连结程度之不同,导致相关程度也并不相同。根据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的所谓“扩散激活模式”理论,词的使用频率是影响可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使用频率既可指心理词序中的编码,又可指使用出现的概率。词义的心理选择倾向于基本次范畴的典型成员。在心理词典中,"马"的使用频率要比“小马”、“种马”、“母马”等各种特定含义的“马”来得高“,水果”出现的频率要远比“香蕉”“、苹果”“、榴莲”等具体水果类别出现的频率高。在人的语言交流中,基本范畴词汇的使用频率要大于下属范畴或上属范畴词汇,如使用“水果”的频率会高于下属范畴“苹果”及其次类“青苹果”、“蛇果”、“红富士”等,这里的下属范畴及其次类的内涵过于狭窄,而使用者一般也不会使用其更上层范畴的词汇“食品”,这里上层范畴的词汇“食品”的内涵过于空泛。

  在借词的大潮中, 原型单词综合症(syndrome)在英语书籍中常常出现。其含义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病因不明的症状或是闹不清症结的问题,因而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美军撤退后而患的越南战争恐惧症(Post-Vietnam Withdrawal Syndrome),;因“脱叶剂橙剂”(Agent Orange)等因素而导致的越南战争综合症(Vietnam Syndrome);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反映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即四个老人,一对爸爸妈妈都爱一根独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四二一综合症(Four-Two-One Syndrome);海湾战争综合症(Gulf War Syndrome);还有2003年我国因爆发“非典”而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即“SARS”这个新借词。

  相对于英语的表音文字特性,汉语是表意文字,这种基本范畴词汇通常都是表类别属性的,汉语中的很多外来词(借词)如: 艾滋病(AIDS),芭蕾舞(ballet),苏打水(soda),桑拿浴(sauna),维生素(vitamin),咖喱粉(curry),沙丁鱼(sardine),啤酒(beer),嘉年华会(carnival)等等。“病、舞、水、浴、素、粉、鱼、酒”这些表类属的词都是基本范畴词汇,有强烈的表意作用,这种音译+类属的借词,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大致是什么意思,即所谓的“望文生义”。

  2.3 认知主体的感知的选择

  所谓感知选择是指在感觉上接收到信息,而从知觉上进行加工。这是一种认知主体和客观环境互动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根据感觉的直接与否,分为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前者是直接从客观事物中获得,后者是经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两种知觉方式都包含一个共同之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所谓自下而上加工是指认知主体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加工从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类似于从感性知识提炼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路由,实现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过渡。

  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指在知觉时, 认知主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有“先入为主”的意思,也就是以某种思维定式来契合及加工当前接收的刺激信息,通过分析、判断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等完成认知的过程。认知主体习惯于从自身经验的角度、高度去回应所感受到的刺激,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加工方式,这是一种相对较高水平的模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认知主体的思维概念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Con
cept-driven Processing)。这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寻着这一思路,借词词义的感知选择既要探微(微观)——即观察其局部属性,又要统筹(宏观)——即进行心理扫描。

  近年来,“晒”字在汉语网络中使用频繁,其语义来源于英语中的share(分享)。在现代汉语中,“晒”被赋予了新的意思,意味着与别人分享自己最得意的东西,比如把资本、宠物、衣物、生活方式等与人分享,展示给别人看,人们常说“晒”工资条、“晒”豪车、“晒”名牌衣服等。巧合的是,“晒”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使它干燥,其本来并无与别人分享的意思。我们不难想象,在形成晒这个词汇之初,该创造者一定是结合了英语中的含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汉语的语系里找到这个类似的词汇,最终发现“晒”这个词与share有着密切的契合,由于发音上的相近,于是完美的契合了两个词汇。值得注意的是,最初“晒”是临时性的词汇范畴,通过高频率的使用和大范围的传播,使得他成为了常用词汇,这是一个典型的借词范畴化的过程。

  束定芳指出,一个词汇发展的规律在于,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词汇,总是习惯在自己固有的词汇库中寻找词去替代他,而二者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度的契合性,这样就使得原有词汇的范畴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发展出新的义项。固有范畴和衍生范畴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图形化的表征,所以借词的范畴化对于认知主体的要求非常高。

  3、 英语借词范畴化基础上的翻译(以来自汉语的借词为例)

  3.1 音译( transliteration)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在彼此交往中,需要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然而,在本族语中找不到与其他民族语对等的词语时,只有通过借词的方式来解决,音译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所谓音译是将源语言中的某一词汇按其原有读音,采用目的语符号,连音带意一起借用到目的语中而成为借词,也就是用发音近似的一种语言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音译的语言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源自我国北方方言和南方八大方言)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早期的音译词主要是通过广东话及闽南话传入英语,拼写变异形式较多,所以我国外交部、新华社以及其他涉外机构从1979年起开始统一采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我国的人名、地名和其它专有名词,同时联合国也开始正式使用汉语拼音来拼注中国的人名和地名。

  在英语中用汉语拼音发音来直接翻译的词汇有很多,比如有关风俗文化的:风水feng shui、阴阳yinyang、清明Chingming;有关衣食住行的:粽子zongzi、荔枝litchi、茅台酒Maotai、汤圆tangyuan、豆腐toufu;有关文体娱乐的:太极拳Taiji(亦可译为Taichi)、功夫kungfu、琵琶pipa。

  随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与世界融合,需要直接用拼音来翻译的词汇越来越多,我国除了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和西藏( Tibet ) 等地名还使用英音拼法以外, 其余已经改用汉语拼音,现在Beijing成为我国首都的正式英语称呼,Peking的称呼方式已不再使用。人们还用 Hang zhou 来代替Hang Chow,用Tianjin 来代替 Tientsin。我国著名人物的名字除了 Confucius( 孔子)、M encius( 孟子)、M otzu( 墨子)、L aotzu( 老子)、Sun Yatsen( 孙中山)、Soong Ching ling ( 宋庆龄) 等在英语中已有固定拼法而不再改变, 其它绝大多数都使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来表达。我国的度量衡单、货币单位、地积单位、重量单位等都用拼音来描述,比如说元yuan,亩mu等。

  3.2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本着以源语文化为认同(同化),以目标语为归宿(归化)的翻译原则,有些外来词采用意译的方式,也就是将汉语词汇通过翻译手段逐词地借用英语来表达。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不但使外国人耳目一新,而且还丰富了英语的表达形式。比如,有关中国节日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对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鞭炮 firecracker、中国结 Chinese Konts;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八国联军 Eight Power AlliedForce、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纸老虎paper tiger;有时代特色或烙印的:两个文明Two civilizations、一个中国的政策One China Policy、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等。

  3.3 音译加注释(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有些词只用音译方法进行翻译并不能使西方人准确地理解, 为了使借词能更清楚地表达原词的意思,人们往往在音译词的后面再加上一个表达意义的英语解释,构成音意兼译词。

  比如人们在唐装的音译tangzhuang后面还要用括号加注clothing,以便西方人能够明白这是一种服装。其他的例子如开放kai fang(Chinese open 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屏风 ping feng(Chinese folding screens),四合院si he yuan(court yard houses),油条you tiao(frieds ticks made of dough)。

  3.4 几个典型例词翻译的文化背景

  3.4.1茶——tea

  这个词是英国人从拗口的闽南话里借来的。茶,和丝绸、瓷器比肩,堪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据萧乾的《茶在英国》介绍:“茶叶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欧洲的……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据说,即使在“二战”那样物资困乏的时期,法国人定量配给咖啡,英国人则要的是茶,还有一点点糖。从古到今,品茶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几乎都能在袅袅茶烟里找到。

  茶点——dimsum,这是个来自闽粤的饮食词汇。印度红茶,一碟甜点,就是英国人一个悠闲午后的下午茶,但在茶点的表达方式上,却使用了带有不同情调的生僻词。这种个性而又时尚的表达方式也融入了英国人的东方情怀。而茶这个中国词汇,也就变成了登堂入室的英语外来词。

  3.4.2丝绸——silk

  丝绸之路,悠悠古道,作为丝绸之乡的中国,丝绸在其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即使在清末年间,一架进口钢琴都远远不敌丝绸的价值。“silk”的发音,明显是来自汉语音调的发音,这个词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工艺技术以及贸易强势的一座丰碑。赌场——Casino这个词,发音酷似法语或者意大利文,其实“Casino”的音译是粤语。英语将“Casino”作为赌场是源自于我国福建移民去美国打工的工人。每当工作闲暇,无聊之时,一些工人聚在一起赌赌小钱,碰碰运气,以打发枯燥繁重的工作所带来的疲惫。每当赌局开始之时,都会大声嚷喊着“开始啦! 开始啦! ”,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一个言语,成为了一个现代英语词汇。

  音译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词,风水——Feng Shui,还是音译。它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智慧,风水的整体原则是“趋利避害”,这也是安全生存最起码的信条。近年来,风水在美国红极一时,从中国人唇齿之间发出的音节,已经成为当代人急需探究的学问。大款、巨亨——tycoon,这种称呼是近些年才流行街巷,指有钱有势的商人或者企业家,中国传统的叫法是“大掌柜”,被英语拿走,又是闽粤之地的音译。可见,鸦片战争前,中国商人名声在外。

  3.4.3纸老虎——paper tiger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英语词汇。他的创造者来自于中国的政治家毛泽东,他在谈笑中把上世纪50年代的“美帝国主义”、六七十年代的“苏修”比喻成“纸老虎”,这种蔑视强敌的气魄深入人们心中。走狗——running dogs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英语,直白又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卑鄙无耻、任人差遣的“下三烂”。该词最早来源于英语还是汉语无法考证,重要的是,英语的词汇体系里容纳了“走狗”,并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个“外来词”。接纳这个词汇的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

  3.4.4几个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词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专有名词带有强烈时代烙印,蕴含丰富的时代气息,而且只植根于中国大地,例如:to replace old cadres with new ones(新老交替), 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计划经济),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 the higher authorities have policies and the localities have their counter-measures(上有政策,下有对策);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ctification(整风),foreign devil(鬼子),GreatLeap Forward(大跃进), work poin(t工分), iron -rice bowl(铁饭碗), capitalist runne(r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等等。

  4、 结束语

  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借词,不但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使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国际化。借词是一种“异文化的使者”, 它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研究英语中的借词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利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深入理解英语借词范畴化认知理论,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借词并准确地翻译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借词的基本范畴,重视借词的原型意义,这是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理论指导,也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英语语言文学高级阅读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64.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
  [3] 许家金.英语常用外来语双解词[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5.
  [4]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52.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5.
  [6] 高永伟.英语最新外来语初探[J].上海翻译,2005(1):20.
  [7]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 葛宁宁.从认知视角看英汉词语的语义变化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20.
  [9] 耿二岭.外来词的语义平面[J].天津大学学报,2001(4):35.
  [10] 郭付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24
  [11]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26.
  [12] 何永春.英语借词汉化现象考察与分析[J].语言文字探索,2009(11):25.
  [13]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概述(下)[J].当代语言学,1991(2):26.
  [14] 束定芳.认知语言学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0.
  [15]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9.
  [1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毕业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