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从及物性的角度分析小说《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3 共3806字
论文摘要

  文学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具有社会化,政治化和道德化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生动的角色刻画,微妙的情感描写,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大批的读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门,从古至今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语言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说话或写作的工具。许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系统功能语法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韩礼德在60年代建立的,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承担着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在词汇语法层,语言的元功能由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语言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关系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及物性系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如韩礼德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和文学风格角度出发,对《继承者》的语言进行分析。

  黄国文从概念功能的角度,对杜牧的《清明》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申丹从及物性和语言隐含的象征意义出发对小说《在路上》进行分析,在这项研究中,她发现了及物性系统有利于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复杂关系的理解。《飘》是一本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然而他们仅仅从小说的情节构造,语言特点和人物性格方面进行探讨,很少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该文将尝试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从而试图找出作者是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

  1、 及物系统理论分析

  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概念功能的核心是及物系统,它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指做事的过程,包括一系列动作行为,比如,打,跑,扔,抓,挠等。心理过程描述了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思考,想象,喜欢,希望,感知及感觉。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说话来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一些动词如:say, talk, tell, praise, explain, speak, persuade 等。行为过程特指人类的生理活动过程,包括哭泣,咳嗽,叹息,呼吸,做梦,哭等行为。存在过程是指某事存在或发生的过程,强调了事物的存在。

  2、 小说作者和《飘》的背景介绍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是位美国作家,很小的时候,她就显示出非凡的写作才华,18岁时开始用笔名“Peggy”写作,1922年至1926年期间,发表了129篇文章,很多是南北战争时期亚特兰大南方将领的报道。1926年由于车祸膝关节受伤,她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里写作。受丈夫的鼓励,她决心写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很自然,亚特兰大成为了故事的背景。

  一般认为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早期婚姻和家庭生活深深的影响了她在《飘》中人物的塑造。菲茨杰拉德庄园是她儿时的乐园,在那里她听到了家族历史,战争故事及母亲的童年。18岁时,她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22岁的克里夫·亨利,一个英俊且有诗人气质的年轻军官,他们相爱,且很快订婚,不幸的是克里夫在一战中牺牲,这带给米歇尔一生的伤痛。这也能解释出小说中斯嘉丽为什么对艾希利有着执着和疯狂的爱。作者把她自己的这段爱情经历移植到作品中,以此来缅怀自己的这段爱情。

  《飘》是米歇尔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小说,凭借这部小说,她在1937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使她赢得了世界声誉。米歇尔晚年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地的版权直到遇车祸去世。

  3、 三个求婚场景的及物性分析

  与对这部小说以往的研究不同,这篇论文意在用及物性分析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很难对小说进行逐字逐句分析,因此,作者选取了三个向斯嘉丽求婚的场景作为分析的对象。这三个求婚分别来自汉米尔顿,弗兰克和巴特勒。这三段求婚作为故事发展的线索,代表了斯嘉丽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3.1 来自于汉米尔顿的求婚

  这场求婚是故事的开头部分,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窥探出斯嘉丽的婚姻和爱情观。这一部分的六个过程如下所示:

  论文摘要

  在这一部分,总共有100个句子,六种过程中出现最多的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用来描述心理活动,包括思考,想象,感知和希望等。韩礼德认为心理过程表达出角色深刻的内心活动,表格数据显示斯嘉丽面对着汉米尔顿的求婚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她对求婚是消极,被动,犹豫不决的。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斯嘉丽的心理活动,两个主要角色的心理过程分布百分比如下表:

  论文摘要

  这一部分中,心理过程有32个,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参与者是斯嘉丽和汉米尔顿,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心理过程占据总量的50%,而汉米尔顿为31.2%,这充分说明斯嘉丽在求婚中是被动的,消极的,她大部分的想法都在犹豫是否值得嫁给他,例如,她总是在思考“他有很多钱”“艾希利会嫉妒的发疯”等等。然而在汉米尔顿这一方,他明显的显示出轻松愉快,他的大部分话都是以“我们”“你”开头。

  表格中显示,有29个物质过程,物质过程表明一些动作正在发生,参与者是人或无生命的实体。上述表格中,汉米尔顿是主要参与者,由他参与的物质过程占据48.3%,斯嘉丽占据20.7% 。在这段求婚中,汉米尔顿认为斯嘉丽是个可爱,美丽又理想的妻子,然而战争爆发,他不得不匆忙向斯嘉丽表白。

  大部分的物质过程都生动的描述了他真挚的感情,如“stare at”“sat clutching her hands”等。然而,斯嘉丽内心却是排斥的,文章中用了大量的词显示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如“him”,“the guy”,“it”。此时斯嘉丽叛逆,不成熟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来了,大量的物质过程暗示出这段婚姻注定是失败的,为后两段求婚做了铺垫。

  同样,这一部分有14个关系过程,关系过程强调两个实体之间存在什么的联系。斯嘉丽是关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大部分的语言都描述了她心思重重,犹豫甚至疑虑。如“Her eyeswere veiled(她的眼睛像是蒙上了一层雾)。”

  3.2 来自弗兰克的求婚

  弗兰克的求婚是斯嘉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这一部分包含有50个句子,六个过程分布如下表所示:

  论文摘要

  这段求婚是汉米尔顿牺牲后弗兰克向斯嘉丽的求婚,共有85个从句,其中心理过程使用频率最高,占据30.6%,关系过程其次,占据28.2%。心理过程是使用最多的过程,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语言选择。弗兰克是斯嘉丽妹妹苏伦的未婚夫,他并不知道斯嘉丽接近他是有目的的,战争结束后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木材商人,拥有一笔小额财富,斯嘉丽为了利用他改变塔拉农场的命运,欺骗他,并让他与苏伦失去联系,随后弗兰克很自然的把感情转向了斯嘉丽。在这段求婚中,斯嘉丽仍然经历着激烈的内心斗争,然而弗兰克却不知道真相,天真的认为她很爱他,这段婚姻是被上帝所祝福的。这一部分有24个关系过程,斯嘉丽作为参与者的关系过程数量较少,只占据12.5%,剩余75%的关系过程来自于参加舞会的男女客人。这充分说明斯嘉丽对她和弗兰克的婚姻是不在意,不关心的。

  3.3 来自巴特勒的求婚

  巴特勒的求婚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斯嘉丽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一部分共有97个句子,六个过程分布如下表如示:

  论文摘要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这次求婚有97个从句,其中有10个物质过程。巴特勒是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在十二橡树的宴会上,他对斯嘉丽一见钟情,经过战争和斯嘉丽的两次失败婚姻,他更加认定斯嘉丽就是他爱的人。文中的心理过程仍旧是比例最高的,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两个人都是心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经历过战争,巴特勒更加爱斯嘉丽,他决定不再封闭自己的感情,勇敢的向她吐露爱情,斯嘉丽内心深处也对巴特勒有好感,因此在求婚中语言轻松愉快,甚至对两人的未来有计划,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深深爱着对方,只是在不断的找嫁给他的理由,比如“她低头想了一会,‘他很有钱’”等等。关系过程仍然占据总过程的第二位,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大部分的句子描述出她虽然对巴特勒的求婚很喜悦,内心却对艾希利仍充满憧憬。这也为他们的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行为过程是本章中使用第三多的过程,占据了12.6%,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弗兰克去世之后,斯嘉丽成为一个成功的木材商人,她对弗兰克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长期处于悔恨内疚的状态中,大部分的行为过程描述了她这种状态。

  4、 总结

  从分析中发现,在汉密尔顿的求婚中,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他们显示出了汉密尔顿和郝思嘉对待他们未来婚姻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积极,热情的,后者是矛盾,犹豫,被动的。在弗兰克的求婚中,可以看出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出现的最多。心理过程中,郝思嘉仍是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这显示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关系过程中,弗兰克是主要的参与者,他幻想两人未来幸福的婚姻,求婚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在巴特勒的求婚中,物质过程被使用的最多,巴特勒和郝思嘉都是此过程的参与者,这显示他们深深了解彼此,在对婚姻的态度上两者都是积极向往的。这一部分心理过程减少,显示出郝思嘉内心是接受这场求婚的,但对待巴特勒的感情自己却不能确定,这为后文悲剧性的结局打下了基础。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及物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分析各个过程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和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塑造人物性格的。用及物性系统来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帮助我们加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而且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许颜哲《.飘》的语用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 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4] 王志军.论及物性的分类[J].外国语,2007(6).26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