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中国英语学习者及物句和不及物句的表征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7 共9009字
论文摘要

  1.引言

  句子表征与加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句子结构是如何表征及如何被激活的?自Bock(1986)率先运用结构启动(structure priming)研究句法表征以来,许多研究对双宾结构、名词短语结构、被动句、关系从句等进行了探讨(详见陈庆荣2012),结果发现母语者的句法表征与句中动词的表征息息相关.相关研究(Pickering &Branigan 1998;Branigan et al.2000;Cleland &Pickering2003)更是认为英语母语者的句法表征是一个具体词汇表征模式,即建构句子结构的信息表征在动词词目中.但是句子结构千变万化,不同句子结构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有研究(Townsend &Bever 2001;Roland et al.2007)表明双宾结构和被动结构在英语中是典型的低频结构,英语中的高频结构是简单及物句.

  那么作为高频结构的简单及物句是如何表征的呢?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另外,二语习得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展开.因此本文拟运用结构启动方法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及物句和不及物句的表征模式.

  2.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结构启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句子产出过程中,倾向于重复使用先前加工过的句法结构,并且表现出句法一致性的促进效应(Bock 1986;陈庆荣2012).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句子表征研究中.Pickering &Branigan(1998)运用该方法调查了英语母语者双宾结构的表征模式,结果发现当启动句为双宾结构时,受试产出更多双宾结构;当启动句为介宾结构时,受试产出更多介宾结构.同时他们还发现了词汇加强效应(lexical boost effects):启动句动词与目标句动词相同时的启动效应大于启动句动词与目标句动词不同时的启动效应.词汇加强效应也可称之为重复启动效应(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s).这说明句法信息的激活与单个动词激活联系在一起.Pickering &Branigan(1998)因此提出了一个句法表征的激活模型(如图1所示).

论文摘要

  该模型认为句法表征和单个动词的词目(lemma)相连:每一个词目(如give、show)都对应一个句法范畴节点(syntactic category node,如图1中的VERB),该节点标示该词目的词类信息;同时每个词目又与组合节点(combina-tory node)相关联.这些组合节点规定了动词可以搭配的其他语言形式.如介宾组合节点规定动词give可以前接一个主语NP,后接一个NP和一个PP;而双宾组合节点规定动词give还可以前接一个主语NP,后接一个直接宾语NP和一个间接宾语NP.对词目与组合节点之间连接的激活可以解释词汇加强效应:

  当启动句为give的双宾结构时,双宾组合节点及该组合节点与词目节点give之间的连接都被激活,因此,当受试用相同动词give产出目标句时,所产生的启动效应就强;而当受试用不同的动词show产出目标句时,只有双宾组合节点被激活,词目give与组合节点双宾之间的连接没有被激活,因此启动效应就弱.

  Pickering &Branigan(1998)的贡献在于他们不仅证明了早期研究(Bock1986;Bock &Loebell 1990)所发现的句法启动效应,更重要的是他们观察到了词汇加强效应.这一发现也被一些后续研究所证实,如Branigan et al.(2000)和Hartsuiker et al.(2008)在与格结构、Cleland &Pickering(2003)在名词短语结构中也发现了词汇加强效应.这说明句法结构表征在单个词条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句法结构都表征在词条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同句法结构的频率不同.虽然不同句子加工理论就频率信息在句子加工中的作用存在争议,但争议焦点不在于频率信 息 是否起作 用,而 在 于 它 所 起 作 用 的 时 间 点(Frazier 1987).不同理论一致认为不同频率的句法结构在语言表征中的激活是不一样的:高频句比低频句的激活要强(MacDonald et al.1994).

  目前以母语习得者为对象的结构启动研究大多集中在双宾结构、被动结构等一些使用频率相对不高的句法结构,而研究(Burnard 2000;Townsend &Bever 2001;Ferreira 2003;Roland et al.2007)发现NP+V+NP这种单及物结构才是英语句法结构中的高频结构.

  Burnard(2000)以BNC语料库为基础调查了实义动词的句法结构,结果发现简单及物结构占52%,不及物结构占23%,而双宾结构仅占2%.频率的差异说明及物句和双宾结构的表征应该不同,但及物句是如何表征的呢?

  Van Gompel et al.(2012)运用结构启动范式考察了英语母语者简单及物句和不及物句的表征模式,结果发现及物句表征不同于双宾结构,是范畴-通用(category-general)表征模式;而不及物句表征与双宾结构相同,是具体词汇表征模式(如图2所示).

论文摘要

  图2表明,对于既能做及物,也能做不及物动词的follow和help来说,当它们用作及物动词时,词目与组合节点(NP V NP与NP V)之间的连接以范畴节点(VERB)为中介;而当它们用作不及物动词时,词目与组合节点之间直接连接.图2与图1的区别在于及物结构表征,就及物结构而言,词目与组合节点之间的连接不是直接的,而是以范畴节点为中介,这说明句法表征中存在一个范畴化的过程:低频结构是词汇表征模式,而高频结构是范畴-通用性表征模式.

  研究表明,结构启动也发生在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产出过程中.与母语习得者结构启动研究相似,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频率较低的句法结构,如双宾结构(Gries & Wulff 2005;McDonough 2006;Schoonbaert etal.2007;姜 琳2009;王敏2009;王启、屈黎娜2012)、被动结构(Kim & McDonough 2008;雷蕾、王同顺2009)等,较少有研究探讨高频句法结构的表征问题.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语句法表征模式.

  Schoonbaert etal.(2007)的实验1探讨了二语(英语)语内结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在二语语内不仅存在结构启动效应,还存在动词的重复启动效应.这说明二语习得者的双宾结构表征与母语者一样也是表征在单个词条中的.相关研究还考察了二语水平对结构启动的影响,如王敏(2009)发现高水平学习者对结构启动的敏感度显着高于低水平学习者,她认为这与二语习得者句法表征的发展阶段有关:低水平学习者的句法表征主要以具体的样例为主,而高水平学习者以抽象的句法结构为主.雷蕾、王同顺(2009)发现二语习得者二语句法表征在向与一语句法表征共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语占支配地位的中间阶段.这两个研究探讨的分别是双宾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句法表征问题,结论是否适合于高频的及物结构还是未知数.

  如前文所述,双宾结构是一个低频结构,根据Pickering &Branigan(1998)和Schoonbaert etal.(2007),双宾结构在母语和二语中都为词条表征模式,我们能否由此推论出同样为低频结构的不及物结构在二语习得者的大脑中也表征在单个词条中呢?同样,Van Gompel et al.(2012)认为高频的及物结构在英语母语者的大脑中是范畴-通用表征的,既然二语习得者最终的目标是取得与母语者一样的表征模式,那么我们是否也可认为高水平二语习得者的及物结构表征也是范畴-通用性的呢?另外,既然王敏(2009)和雷蕾、王同顺(2009)认为二语习得者的二语水平影响其句法表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论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也是一个从具体表征向抽象表征发展的过程呢?这些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实验的检验.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结构表征和不及物结构表征是否不同?如何不同?

  3.实验

  3.1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结构启动范式下的句子口头补全任务(sentence completiontask).它是一个2(水平:高/低)×2(启动句型:及物/不及物)×2(动词类型:重复/非重复)×2(产出句型:及物/不及物)的混合因素设计.其中水平、启动句型、动词类型和产出句型是受试内变量;因变量是受试根据不同启动条件产出不同句型的百分比.

  3.2 受试

  32名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低水平组)和3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高水平组)参加了实验.受试均参加牛津快速分级测试(2001),低水平组平均分40.8(标准差:5.3),高水平组平均分52.2(标准差:5.1),二者之间差异显着(t(62)=-8.79,p<.001).所有受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3.3 实验材料

  从高中英语课本(人教版)的词表中挑选既能做及物也能做不及物的动词64个,为每个动词编写一个及物句和一个不及物句.及物句由主语NP+助动词+动词ing形式+直接宾语NP组成(如The driver was following the po-liceman);不及物句由主语NP+助动词+动词ing形式组成(如The driver andthe policeman were following).及物句和不及物句中的词都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及物句的主要动词后面接一个直接宾语.所有句子的时态都用正在进行时,这是因为前人的研究 (Arai 2006;Frazier et al.2006;Van Gompel et al.2012)发现使用正在进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句子结构偏向及物结构.

  将这64组128个句子制成问卷,要求30名受试(高、低水平组各15人,均不参加正式实验)在一个7点量表上对每个句子的语法可接受度打分.最后挑选了两个句子得分均在4.5以上的动词48个.然后将48个动词配成24对,每对词都可用在相同句子中,比如follow和help作为一对词,可用在下面的句子中:

  The driver and the policeman were following/helping(不及物句);Thedriver was following/helping the policeman(及物句).

  这24对动词构成的句子就是启动句,每组启动句配备目标句.目标句的生成方式参考了Van Gompel et al.(2012),本实验将目标句编写成分句形式,目的是因为分句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受试有必要补全句子.目标句以时间引导词when或者while开始,接着是助动词和动词ing形式.这样每对实验词都将生成8对句子(一个启动句和一个目标句组成一对句子,如表1所示).

  为避免重复,将这24组192个句子按拉丁方平衡分为8个实验组,每组24对实验句.另外生成48对填充句,每对填充句由启动句和目标句组成.这样每个实验组有72对句子.句子随机呈现,为保证前面读过的句子结构不影响受试的判断,每个实验句前都会出现一个由连系动词构成的填充句 (如启动句During the night,the child was restless,目 标 句The new desk and chairlook...).为保证受试的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的阅读和产出上,一半的填充句后面有阅读理解题.
论文摘要

  3.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用Eprime 2.0编写.每名受试单独进行实验,并随机分配到8个实验组的其中一个.整个实验持续大约30分钟左右.实验开始时,屏幕呈现指导语,然后是练习.正式实验开始时,屏幕中间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接着呈现启动句,受试要求高声朗读并理解该句子,然后按空格键,屏幕中间呈现目标句,受试高声朗读并补全目标句,受试被要求快速补全目标句,如果受试在10秒之内没有完成句子,实验程序会自动跳到下一个启动句.电脑自动记录受试的口头话语.完成后受试敲空格键进入下一组句子.

  3.5 结果分析

  首先对受试的阅读理解题进行统计,没有受试的阅读理解正确率低于80%,因此没有受试的整体数据被删除.随后笔者和一名合作者根据录音对受试产出的句子进行及物句和不及物句分类.如果从句中的主要动词(如follow-ing)后面接一个直接宾语,则将该句标为及物句;如果从句主要动词后面接一个可用作主句主语的名词词组,则将该句标为不及物句;所有不能标为上述两类的都被标为其他类.表2列出了不同水平受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产出及物句、不及物句和其他类型句子的平均百分比及标准差.对所有数据进行以受试为随机变量(by subjects,F1)和以项目为随机变量(by item,F2)的方差分析.为了方便,高、低水平受试的数据分开进行统计.
论文摘要

  对于低水平受试来说,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元方差分析(启动句型×动词类型×产出句型)显示启动句型、动词类型和产出句型三者之间以及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着(所有p<.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启动句为不及物结构时,受试产出的句子类型不受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类型是否一致的影响:无论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还是不同,受试产出的不及物句均显着多于及物句(所有p<.01).当启动句为及物结构,受试产出句型因动词变化而不同.当启动句与目标句动词相同时,受试产出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没有显着差异(F1(1,31)=1.42,p>.05;F2(1,47)=2.28,p>.05),而当启动句与目标句动词不同时,受试产出的不及物句显着多于及物句(F1(1,31)=4.84,p<.05;F2(1,47)=8.63,p<.01).我们同时对低水平受试在重复启动与非重复启动下产出的及物句和非及物句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重复启动与非重复启动下的及物句之间,以及重复启动与非重复启动下的不及物句之间都没有显着差异(所有p>.05).统计分析表明,无论启动句是及物句还是不及物句;无论启动句与目标句动词是否相同,低水平受试产出的句型都为不及物句.

  对高水平受试来说,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元方差分析(同上)显示,启动句型、动词类型与产出句型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1(1,31)=11.98,p<.01;F2(1,47)=6.96,p<.05).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启动句为不及物句时,动词类型与产出句型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1,31)=2.43,p>.05;F2(1,47)=3.11,p>.05);但动词类型主效应显着(F1(1,31)=4.76,p<.05;F2(1,47)=5.22,p<.05),产出句型主效应显着(F1(1,31)=231.92,p<.001;F2(1,47)=56.38,p<.001);当启动句为及物结构时,动词类型和产出句型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1,31)=2.51,p>.05;F2(1,47)=2.57,p>.05),但动词类型主效应显着(F1(1,31)=5.07,p<.05;F2(1,47)=4.33,p<.05),产出句型主效应显着(F1(1,31)=8.86,p<.01;F2(1,47)=12.32,p<.001).统计分析表明,当启动句为及物句时,无论动词相同还是不同,受试产出的及物句显着多于不及物句(.677vs.271;.598vs.380),并且当动词相同时产出的及物句显着多于当动词不同时产出的及物句(.677vs.598.

  F值见动词类型主效应);当启动句为不及物句时,无论是动词相同还是不同,受试产出的不及物句显着多于及物句(.724vs.260;.615vs.323),并且当动词相同时产出的不及物句显着多于当动词不同时产出的不及物句(.724vs.615.F值见动词类型主效应).这说明及物句和不及物句不仅有启动效应,而且还有重复启动效应.

  4.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对低水平受试来说,当启动句为不及物句时,他们倾向于产出不及物句;当启动句为及物句时,他们仍然倾向于产出不及物句,并且在低水平受试产出的不及物句中发现重复启动效应,但在及物句中没有发现重复启动效应.这说明不及物句在低水平学习者大脑中的表征强于及物句,或者说低水平学习者的及物和不及物句表征以不及物句为原型.对高水平受试来说当启动句为不及物句时,他们倾向产出不及物句;当启动句为及物句时,他们倾向产出及物句;并且在高水平受试产出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中均发现重复启动效应,这个发现和Van Gompel et al.(2012)研究中的不及物句表征一致,说明句子表征和句中主要动词的表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高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是一样的,都是具体词汇表征模式.实验结果充分说明高、低水平学习者的句法表征模式不同(见图3):低水平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是一个以不及物句为原型的表征模式(由于本实验没有发现及物句的启动效应,因此词目follow以及help与组合节点NP+V+NP的连接为虚线);而高水平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都是具体词汇表征模式.这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是一个发展的模式:从低水平学习者的以不及物句为原型的表征模式向高水平学习者的具体词汇表征发展.
论文摘要

  首先,本文的发现与王敏(2009)不一致.王敏(2009)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句法表征是一个从具体表征向抽象表征发展的过程;而本文的发现刚好相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句法表征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及物、不及物结构和双宾结构是不同频率的结构.英语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数量很少,学习者需要逐个接触,因此学习者需要建立每个动词的单独表征,然后随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步形成整个双宾结构的抽象表征.而及物、不及物结构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这种概念进入到动词表征需要一个过程.那为什么低水平学习者的简单句表征会以不及物句为原型呢?在数据统计结果出来之后,我们随机抽取部分产出较多不及物句的受试进行了访谈,他们认为不及物结构本身意义完整,而且也很省力.也就是说,低水平学习者在产出二语句子过程中更关注语义完整,而不是句法结构的完整.

  本文的发现也不同于雷蕾、王同顺(2009).他们认为二语句法表征在向与一语句法表征共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语占支配地位的中间阶段.如果存在这个阶段的话,它一定处于低水平阶段,因为水平越高,学习者的表征越远离母语表征.那么在低水平阶段是不是存在一语句法表征迁移到二语中的现象呢?王俊毅(2001)对5096个汉语动词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不及物动词1012个,占动词总数的19.9%;及物动词3460个,占动词总数的67.9%;兼类动词624个,占动词总数的12.2%.这就是说汉语中的及物句是不及物句的三倍还多.如果母语句法表征迁移的话,低水平学习者的句法表征应该以及物句,而不是以不及物句为原型.因此低水平学习者在产出二语句子过程中没有借助母语句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二语习得者主要根据二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建构二语句子,因为句子的意义由动词决定,当动词产出之后,句子的主要意义已经表达完整,因此低水平学习者的简单句以不及物句为原型.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逐步形成了二语的句法表征,因此高水平学习者形成了及物句和不及物句单独的表征.

  本文的发现与Van Gompel et al.(2012)以英语母语者为受试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同.他们认为英语母语者的及物结构是范畴通用表征模式,不及物结构是具体词汇表征模式;而本文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句、不及物句表征是一个从低水平学习者的以不及物句为原型的表征模式向高水平学习者的具体词汇表征模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高水平学习者逐步建立了及物句和不及物句各自独立的句法表征.这个发展的趋势预测,更高水平学习者(如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学习者)的及物句表征会产生一个范畴化的过程,并继续向VanGompel et al.(2012)发现的范畴通用性表征发展(如图3所示,虚线方框表示该模式没有得到验证).基于用法的理论(usage-based approach)认为频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频及物句被使用的频率也会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句法表征应该逐步过渡到与英语母语者类似的表征模式,即范畴通用表征模式.当然,结论是否如此还需进一步实验数据的支撑,比如增加更高水平的受试,特别是那些在英语国家浸泡很长时间的学习者,因为与本文的高水平受试相比,他们使用英语的频率更高.

  5.结语

  本文的实验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及物句和不及物句表征是一个发展的模式:从低水平学习者的以不及物结构为原型的表征模式向高水平学习者的具体词汇表征模式发展.这个发展模式预测更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及物、不及物结构表征应该与母语者一样,即及物结构是一个范畴通用模式,不及物结构是一个具体词汇表征模式.这个发展的模式同时预测对于低水平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关及物动词所犯的错误应该多于有关不及物动词所犯的错误.当然这都需要更多实验的验证.另外,母语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及物、不及物结构表征还需运用跨语言的句法启动方法进行调查,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Arai,M.2006.The Representa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s[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Dundee.

    Bock,J.1986.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18:355-387.

  Bock,J.&H.Loebell.1990.Framing sentences[J].Cognition 35:1-39.

  Branigan,H.,M.Pickering,A.Stewart &J.McLean.2000.Syntactic priming in spokenproduction:

  Linguistic and temporal interference[J].Memory & Cognition 28:1297-1302.

  Burnard,L.2000.Reference Guide for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world edition)[M].Ox-ford:British National Corpus Consortium,Oxford 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s.

    Cleland,A.&M.Pickering.2003.The use of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formation in language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priming of noun-phrase structure[J].Journal ofMemory and Language 49:214-230.

  Ferreira,V.2003.The persistence of optional complementizer production:Why saying"that"is not saying"that"at all[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8:379-398.

  Frazier,L.1987.Sentence processing:A tutorial review[A].In M.Coltheart(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I: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C].Hillsdale,N.J.:Erlbaum.559-586.

  Frazier,L.,M.Carminati,A.Cook,H.Majewski &K.Rayner.2006.Semantic evaluationof syntactic structure: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Cognition 99:53-62.

  Gries,S.&S.Wulff.2005.Do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lso have constructions?Evidencefrom priming,sorting and corpora[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3:182-200.

  Hartsuiker,R.,S.Bernolet,S.Schoonbaert,S.Speybroeck & D.Vanderelst.2008.

  Syntactic priming persists while the lexical boost decays:Evidence from written andspoken dialogu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8:214-238.

  Kim,Y.&K.McDonough.2008.Learnersproduction of passives during syntactic primingactivities[J].Applied Linguistics 29:149-154.

  MacDonald,M.,N.Pearlmutter &M.Seidenberg.1994.The lexical nature of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01:676-703.

  McDonough,K.2006.Interaction and syntactic priming:English L2speakersproduction ofdative construction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8:179-207.

  Pickering,M.&H.Branigan.1998.The representation of verbs:Evidence from syntacticprim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9:633-651.

  Roland,D.,F.Dick &J.Elman.2007.Frequency of basic English grammatical structures:Acorpus analysi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7:348-379.

  Schoonbaert,S.,R.Hartsuiker &M.Pickering.2007.The representation of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formation in bilinguals:Evidence from syntactic priming[J].Journal ofMemory and Language 56:153-171.

  Townsend,D.&T.Bever.2001.Sentence ComprehensionThe Integration of Habits andRule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Van Gompel,R.,M.Arai &J.Pearson.2012.The representation of mono-and intransitivestructure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6:384-406.

  陈庆荣,2012,句法启动研究的范式及其在语言理解中的争论 [J],《心理科学进展》(2):208-218.

  姜琳,2009,双宾结构和介词与格结构启动中的语义启动 [J],《现代外语》(1):59-67.

  雷蕾、王同顺,2009,双语句法表征---来自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句法启动的证据 [J],《现代外语》(2):158-167.

  王俊毅,2001,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分类考察 [J],《语言教学与研究》(5):17-24.

  王敏,2009,语言水平及任务类型对第二语言产出中结构启动的影响 [J],《现代外语》(3):276-2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语言学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