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凸显理论观照下的汉译英练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6121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 12 月的四、六级考试题型出现了变化.翻译部分由原先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重和考试时间都大大增加.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要求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1]( P1).从凸显观的层面看,这一要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对英汉语词汇运用、句法选择和篇章结构的差异运用凸显理论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语码间的转换.

  一、凸显理论

  ( 一) 凸显理论简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有种主要路向,即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而凸显作为划分词类、分析句法和选择语段等的主要依据之一,体现和制约着语义单位的选择和使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关注方面或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意象,即凸显出事物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最着名的诠释是丹麦心理学家鲁宾100 多年前设计的"人面 - 花瓶"图.在这个黑白两色的图形中,如果凸显的是黑色部分,人们看到的是一只花瓶,而如果凸显白色部分的话,则是两张侧面脸部图.同样,语言行为中也并非一切东西在意识中都占有相同的地位,人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事物比较凸显的方面.

  "当我们观察处于我们环境中的事物时,我们在感知上把这个事物看作是从一个背景上突出来的图形.在语言结构中突显原则也起作用"[2]( P157).认知心理学家 Giora[3]( P10)提出的"等级凸显假说"认为,由于习惯性、熟悉度、使用频率和典型性的不同,人们大脑中的认知语境获取语义的速度也不同,而最先进入大脑并被认知的则是凸显意义.

  Langacker[4]( P110)在语义描写中使用了意象的概念,他认为意象即是人们选择不同的注意力和认知域、以不同的视角、凸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不同的理解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由于认知域林林总总,既可以是最基本的人类经验,也可以是百科知识之类结构复杂的概念层次网络系统.而人们观察事物也正如苏轼所言之观庐山,有横竖左右、远近高低之分.因此同一情景由于不同的假设或期待,不同的立场或态度,都会在大脑的认知语境中形成不同的意象,产生不同的表达式.

  运用凸显理论分析英汉语词汇选择,句法和篇章结构差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由于认知域或视角的不同,被凸显的意象不同,则产生的表达形式也会不同[5]( P28).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两种语言基于所处文化而形成的凸显差异并加以整理分析,不但能够在翻译中体现原文精髓,还能够在阅读中迅速把握所读材料的大意,而写作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则同样也是指日可待.

  ( 二) 英汉语的凸显差异

  1. 词汇层面

  王文华[6]( P44)对英汉语名词和动词使用频率的观察指出,英语有"静"的特点,即英语中名词占优势,尤其在科技法律等正式文体中,名词性词组或结构更为常见.而汉语有"动"的特点,更倾向于使用动词或动词词组.英语中名词凸显,汉语中动词凸显这一特点在任何地道的英汉转换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例 1: 《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一册)[7]( P6)第一课中: Iwas preparing myself for a command to report to Mr. Fleagleimmediately after school for discipline when I saw him lift mypaper from his desk and knock for the class's attention. 译成汉语是: 我正准备着遵命一放学就去弗利格尔先生那儿挨训,却看见他从桌上拿起我的文章,敲了敲桌子让大家注意听.

  原文中的 prepare for a command 翻译成准备着遵命,fordiscipline 译成挨训,for the class's attention 译成让大家注意听.原文中用了 prepare,report,saw,lift,knock 五个动词,而译文中用了准备,遵命,放学,去,挨训,看见,拿起,敲了敲,让,注意听十个动词.原文中所用的 command,afterschool,discipline 和 attention 全被转译成了动词.

  在英语的词汇选择中为何名词凸显而汉语的词汇选择中动词凸显呢? 第一,英语词典中名词占多数.在陈定安先生对《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辞典》( 增补本) 的统计中,新增的 465 词条当中,有 370 个名词,占了 79%.而1974 年的《朗文新英语词典》的 A 部中,名词已占到 95%以上[6]( P45).第二,英语是屈折语.一个英语句子的主要结构中只能用一个谓语动词.如果几个动词并列做谓语,需要连接词如 and,but,while,therefore 等来构成正确的语法句式; 而如果动词之间的连动或从属关系,则用不定式、动名词、分词或从句来表达.汉语缺少英语词形的屈折变化,在使用中也就不受屈折变化的限制而更加灵活.同时,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连续使用也是汉语的一个显着特征.在英语中形容词或动词形成的抽象名词如 cleverness,free-dom,humility,movement,arrival 等等,有些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名词.这也是英语中名词凸显,汉语中多用动词或形容词来替代的一个原因.

  2. 句法层面

  蔡基刚[8]( P291)在其编着的《英汉写作对比研究》中指出,一个句子里可能有好几个信息,而如何安排则反映出英汉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汉语是自然语序,先想到什么就先说什么,思维和语序自然合拍.而英语的信息安排则是凸显顺序,即先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句首先说出来.

  例 2: I am very glad to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after somany years of isolation. 经过许多年来和外界的隔阂,现在收到你的信,我感到非常高兴.

  汉语中按照事物发生的顺序,先摆明事实,在加以总结归纳,说明观点.而英语中则是先表明观点,因为"我很高兴"是最重要的信息,要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首先说出来.

  英语中较多地使用被动句、倒装句和强调句型,而英汉语比较结构中对比较结果的位置处理也有差异.同时从英语虚拟语气中主从句的顺序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其对重要信息的凸显.

  例3: All committee members were informed two days agoof what is going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meeting[8]( P203).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

    例4: Sound travels four times faster in water than in air.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四倍.

  例5: You would not have failed if you had followed my in-structions. 如果你按照我的指令去做,你就不会失败了.( 2009.12 )在英语组句中还有一条基本原则: 末端重量.即通过形式主语或倒装句型将最笨重的部分或最复杂的语法结构成分放在句尾,而在句首凸显最重要的信息.

  例 6: Here also comes Grandma Wang who lives in theeast of the village. 村东头的王大妈也来了.

  因此汉语句子通常中心在后,呈句首开放的形式,即可以向前无限制扩展.而英语则是头小尾大的句式,可以向后无限扩展.

  3. 篇章层面

  英语文章开门见山,往往在开头用一个引言、事实、故事及个人经历引出中心思想,或是直接陈述观点.而汉语文章则如层层剥笋,随着文章的展开步步深入,直到结尾处才能明了其中心思想.

  以《21 世纪大学英语》( 第一册) 第一单元课文《优等生的秘密》[9]( P3)为例,其开头用两个优等生的例子引出如何成为优等生的论题,并由此提出论点: 优等生的秘密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后面的文章则围绕此论点展开.

  而中国作家马铁丁的《骄必败》一文则典型地反映了汉语归纳式的写作方法.全文前几段都是讲骄傲的人的特点,及他们往往会由于看不到缺点而失败.最后一段才总结全文,"所以说,骄必败".中国的思维方式受到儒教、道教、佛教的影响,讲究"悟"、"含蓄"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张"中庸"、"过犹不及".在一篇汉语文章中往往很少能看到对一件事物的明确态度,它总是既赞成又反对,直到最后才能体味出作者的实际想法.而西方思维方式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影响,写作注重的是逻辑和理性,且由于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也注重个人意见自由直接地表达.

  ( 三) 凸显差异对英语习得的影响

  英语习得包括对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这五种能力中,听和读的能力是"输入",是基础; 而说、写和译的能力则是建立在"输入"基础上的"输出".如何快速有效地"输入"以及如何清楚准确地"输出"? 运用凸显理论加以剖析,正如拨云见日,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所形成的厚厚枝桠纷纷掠开.在听和读的过程中,由于了解英语的信息安排是凸显顺序,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句首、段首和篇章开头部分,迅速把握大意.同时由于英语多用倒装、被动、强调和虚拟句式,在听读过程中也要加以注意,避免理解偏差.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长有短,不可能从头到尾神经一直高度紧张,尤其是听或读一篇较长的材料时,常常会有"开小差"的现象.如果能够在听和读时训练运用凸显观加以分析,则可以使大脑状态有张有弛,轻松有效地把握重点.

  说、写和译的能力建立在听和读的基础上,听读能力的提高必然带来说写译能力的提高.在凸显理论观照下,说、写和译也不再是"中国式顺序",而是会凸显重点信息.尤其在写和译当中,注意名词( 特别是抽象性名词) 的使用,可以使得表达更为地道.

  二、凸显理论观照下的汉译英练习

  ( 一) 一次汉译英实验

  本实验以十道四级翻译真题[10]为例来诠释英汉语的凸显差异.这十道翻译练习没有将英语部分给出,而是给出整个汉语句子,让大学新入学的 62 位同学将其翻译成英语,以考查在没有提醒其凸显差异的前提下,同学们的翻译是否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其"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

  实验用题:1. 要是及时送往医院,这个伤员本来有机会活下来.( 2006.12) 2. 这项调查结果没能将人们的睡眠质量考虑在内.( 2007.6) 3. 学校领导没有批准这项制度,也没有解释为什么.( 2011. 6) 4. 没有地球独特的环境,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 2010.12) 5. 据说,游客平均一天在利兹( Leeds) 花掉的钱只有在伦敦的一半那么多.( 四级样题)6. 那位十六岁的女孩不顾她父母的强烈反对,决定独自一人出国旅游.( 2010.6) 7. 直到他完成使命,他才意识到自己病得很重了.( 2008. 6) 8. 不论是否加热,这种物质都不溶于水.( 四级样题) 9. 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我的妈妈一直在鼓励我不要灰心.( 2011.12) 10. 建议空调要安装在窗户旁.( 2010.6)运用凸显理论对考查重点和句子信息安排加以分析,发现 1,4,10 题考查了英语中的虚拟语气;1,5,8,10 题考查了被动语态;3,7 题考查了倒装句式; 9 和 5 题分别考查了强调和比较句式.而汉语句子中只有第 5 题包含了比较句式,其余各句均没有包含上述语法形式.而在句子信息的安排上,除了2,3,7,10 题英汉语信息安排顺序相同,其余各题顺序都不相同.从 2,3,6 题则能清楚看到英语重名词,而汉语重动词的现象.

  ( 二) 实验结果统计

  对 62 位同学的练习答案进行统计,结果所示: ( 每个题目后的括号中有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表示正确使用此语法结构的人数,第二个数字表示知道使用此语法结构,但有错误的人数,第三个数字表示不知道使用此语法结构的人数.由于有同学漏做题的现象,导致每题统计中的三组人数相加不等于 62.)虚拟语气: 1 题( 0 /38/32) ,4 题( 4 /15 /36) ,10 题( 17/10/16)被动语态:1 题( 23/13/24) ,5 题( 37/8/15) ,8 题( 1/4/32) ,10 题( 18 /6 /19)倒装句式:3 题( 0/1/54) ,7 题( 0 /43/14)强调句式:9 题( 5/6/44) 比较句式:5 题( 7/25/25)对英汉语句子信息安排顺序不同的六个句子和对第2,3 和 6 题当中的"考虑","解释"和"反对"是否用名词翻译的整理结果则包含两个数字,第一个是按照英语表达习惯,将重点信息前置凸显或使用名词的人数,第二个是没有按照英语表达习惯翻译或使用名词的人数.1 题 ( 21 /39) ; 4 题 ( 15 /40) ; 5 题 ( 18 /42) ; 6 题 ( 10 /42) ; 8 题( 11 /30) ; 9 题( 18 /37)2 题( 24 /29) ; 3 题( 3 /46) ; 6 题( 40 /5)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1. 重点语法方面

  对虚拟语气的考查中,如第 10 题中出现了"建议"一词,大部分同学都能联想到虚拟语气的一种形式,即涉及建议,要求,命令,渴望等一类的词,后接从句要用虚拟语气.

  而当虚拟条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出现在生活常识性的推断如第 1 和第 4 题当中时,正确率就非常低了.同学要么根本不知道要用虚拟语气,要么是知道要用,却不能正确地运用.

  在被动语态的使用中,常见的被动表达如"据说""建议"等,同学一般都能翻译出来.而常见的有被动含义的表达( 第 1 和10 题) 也能理解.而第 8 题中的"加热"绝大部分同学由于不熟悉 heat 的动词用法而没能翻译出来.

  而倒装句、强调句和比较句式的翻译正确率都很低.汉语的句式较为灵活,其倒装、强调和比较句式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形式多变,不像英语有严格的句式及语法的约束.

  因此同学们在汉译英时往往会按照汉语习惯随心所欲而忘记了语法规范.

  2. 句序和用词方面

  绝大部分同学按照汉语的叙述顺序加以翻译,而只有极少同学能够将句子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英语表达习惯放在句首凸显出来.当英语中有固定的表达形式如"take…intoconsideration"时,较多同学能够加以运用.而当第 3 题中的"解释"需要翻译成汉语时,大多数同学将其翻译成了"explain",缺少了原英译中"explanation"所含的较为官方的、正式的含义.第 5 题中由于汉语原文中的"反对"是名词,大部分同学也就能将其对号入座,在英译中也知道使用所有格修饰的各种名词性的词语来表达.

  ( 四) 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本次实验有其局限性.其一,参加实验的人数较少,不足以反映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状况和水平.其二,参加本次实验的同学来自艺术专业,英语水平相对较低,测试中出现漏题的情况较多,也会直接影响统计结果.然而管中窥豹,此次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中学英语的应试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同学要么干脆对汉语中少见或者没有的语法形式视而不见,直接忽略.

  要么在英语学习中拘泥于语法的正确性,导致即使翻译出的句子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却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英语学习者记得 suggest 作"建议"讲时后接从句要用虚拟语气,见到"据说"时知道翻译成"it is said",见到"not until 或hardly"等词开头知道句子要倒装,这些只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结果,只能称之为"条件反射".我们之所以将英语学习称为"英语习得",就是希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脱离应试学习的窠臼,不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一些语法知识,而是在阅读、生活中见到各种语法形式能够深入思考,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活学活用.

  三、结语

  英语习得不只是"鹦鹉学舌",而千差万别的语言现象也只是宏大的语言世界的"冰山一角".语言习得需要思考,而对英汉语历史文化差异的探究,对英汉语篇章句式词汇的比较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不同语言文化的特别之处.在认知语言学凸显理论的观照下,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都可以站在新的高度.正如登临泰山顶而小天下,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尽可运筹帷幄,了然于心.我们的语言习得不再是僵化的重复和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关于 2013 年 12 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关材料及说明[EB/OL]. 四六级 http: / /www. cet. edu. cn.

  [2]Ungerer,F. & Schmid,H. J.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Goria,Rachel. On Our Mind: Salience,Context,and Figurative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Langacker,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夏日光,李林钰. 浅谈认知突显理论观照下的英语习语意象[J]. 科技信息,2012,( 5) :28.

  [6]王文华. 动静之间[J]. 中国翻译,2001,( 3) :44 -45.

  [7]季佩英,吴晓真,陈进. 全新版大学英语[M]( 第一册)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翟象俊,郑树棠,张增健.21 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 第一册)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历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Z]. 四、六级试题库.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翻译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