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以寒山诗美国译介谈中国文学有效译介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7 共9206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译介中国文学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从 20 世纪50 年代创刊的英、法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80 年代的"熊猫丛书"、90 年代开始的"大中华文库"、2004 年发起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 年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出版工程"、2009 年启动的"中国文化着作翻译出版工程"和 2010 年启动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到2011 年《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 Pathlight) 的创刊等,这些都表明,通过翻译中国文学促使"东学西传"一直是国家努力实现的目标.然而,2001 年《中国文学》停刊、"熊猫丛书"停止发行、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 10: 1 的贸易逆差、70% 以上版权输出港台东南亚等华人市场而引进书籍大部分来自于欧美国家、1900 年到 2010 年 110 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书籍近10 万种而西方翻译中国的书籍种类还不到 1500 种,这些事实也表明,中国文学在"走出去"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都步履蹒跚[15:11].相对于国家和出版机构的巨大努力,"走出去"理论研究滞后,也迫在眉睫[18:5].中国文学向西方译介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能把"译入"理论简单拿来指导"译出"实践,尊重译介规律,积极探讨对外译介的翻译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译出"实践[21:26].

  译介学理论认为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不是简单的文字或文学翻译而是文学译介,译即翻译,介的重要内容是传播,翻译文本的产生只是传播的开始,在它之前还有选择译什么的问题,在它之后还有"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22: 11],译本的接受和传播受到国家外交关系、意识形态、诗学、翻译规范、赞助人、翻译政策、读者期待、传播渠道等因素的制约[26: iv],传播要考察的是翻译文本是否达到目标语国家的语言要求、译介内容是否符合目标语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更要看文本传播各环节是否有效,传播往往是译介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实现有效传播一直是传播学研究课题,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对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明确了传播过程模式和要素,是传播学理论经典,对实现有效传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1 世纪,世界出现了阅读中国图书热,如何将其延续下去? 如何让中国图书更加快速、持续地"走出去"? 我们有必要总结和研究以往成功案例[6:1].在中国文学译介中,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堪称经典案例.寒山是公元7 世纪唐代隐逸诗人,着有《寒山子诗集》.寒山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被忽视甚至被冷落的,然而寒山诗在西方社会尤其在美国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地位和社会影响,从故国文学史的"被边缘化"到美国翻译文学中的"被经典化",在翻译文学经典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27:125].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看其译介过程以及影响其传播的种种因素,总结其成功西传的经验,对找到中国文学有效译介模式,给"中学西传"提供经验和参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文章中,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 who) 、说什么( what) 、对谁( to whom) 说、通过什么渠道( inwhich channel)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具体说,"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内容,它是由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指传播受传者或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指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即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9: 116 -125].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虽然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

  3. 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看寒山诗成功译介模式

  文学译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将包含五大基本内容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应用到译介,指包含"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五大要素的译介模式,对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最佳译介模式[4: 42].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是因为它符合了译介主体、内容、途径以及受众等传播要素的不同要求,译介效果显着.

  3. 1 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指翻译的发起者,它既可以是新闻出版署、出版社等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个体译者.译介主体在翻译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所有文化对外来事物都是抵制的,会把译本看作移植的器官,把本族语言文化对他者的抵制看作身体对外来异物的自然排斥,翻译本身就带来冲击,对固有的语言和文化带来威胁[28: 8].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有着共同信仰、价值观、语言、种族、文化、宗教背景的人所说的话往往更信赖、更容易接受,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也在一项实验中证实,彼此间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也会越大,这是"自己人效应"[19: 86]."自己人效应"普遍存在,就翻译而言,译介主体如果有目标语读者"自己人",即其本土译者或出版发行机构参与翻译出版,译介的作品更容易为其信赖和接受.

  "中学西传"译介主体虽然包括海外出版社和译者,但主要是国内出版社和译者.长期以来通晓中文的外国人极为有限,承担中译外的任务就只能落到了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肩上[13: 5],同时国内媒体与公众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多大程度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一直心存芥蒂,他们寄予了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译者以厚望,希望他们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充当关键角色[15: 11],然而总体看来译介效果不佳.例如,国内着名翻译家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堪称经典,但是,有学者( 江帆) 在对 170 多年来十余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并到美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与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 David Hawkes) 译本相比,杨译无论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还是在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17: 114].除了翻译策略不同等原因外,大卫·霍克思作为英语国家译者更容易被接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寒山诗在美国主要有三个译本,译介主体为个体译者,他们是伯顿·沃森( Burton Watson) 、赤松( Red Pine) 和加里·斯奈德( Gary Synder) ,其中影响最大、促使其广泛传播的是加里·斯奈德.

  伯顿·沃森生于1925 年,是美国着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伯顿·沃森通过翻译和写作,向英语世界译介了大量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伯顿·沃森在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翻译与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1962 年发表的《唐代诗人寒山的 100 首诗》( Cold Mountain: 100 poems by the Tang poet Hanshan) 是伯顿·沃森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诗歌集.

  赤松真名比尔·波特( Bill Porter) ,是美国民间学者.赤松 1943 年生于洛杉矶,197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中途辍学,去了台湾的一家佛寺,在那里与僧侣们一起生活了 4 年,后来在香港和台湾的英文教学电台谋职,现居美国.英语世界里最早出现的寒山诗全译本是 1983 年赤松翻译的《寒山歌诗集》( 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 .

  真正使寒山诗在美国声名远扬的是加里·斯奈德.加里·斯奈德出生于 1930 年,是 20 世纪美国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翻译家、禅宗信徒、"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诗人学院院士,先后出版有十六卷诗文集,相继获得"莱文森奖"、"古根海姆基金奖"、"普利策诗作奖"、"博林根诗歌奖"、"罗伯特·寇什终身成就奖"等.加里·斯奈德是垮掉派中"今天唯一存活的声音",被称为"没有垮掉的垮掉派诗人"[5: 101].1958 年加里·斯奈德在《常青藤》( Evergreen Review) 杂志上发表了寒山诗 24 首.

  可以看出,在美国寒山诗译介主体不是中国本土译者,而是加里·斯奈德等精通英语和汉语的西方汉学家,他们将寒山带入了另外一个璀璨的文学世界,在那里,中国文学中的"边缘诗人"和"边缘文本"堂而皇之地迈进西方文学"中心"与"经典"的殿堂[27: 129].

  中译外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高端翻译人才极度短缺,有学者认为既熟悉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又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还能熟练使用母语进行文学翻译,并擅于沟通国际出版机构与新闻媒体及学术研究界的西方汉学家群体,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理想的译者模式选择和翻译群体[15: 15],许多汉学家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外译得以传播的桥梁[12: 16].然而,单纯以西方汉学家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群体,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环节就必然受制于其个人喜好及研究专长,必须在西方汉学家与中国学者有机互动中寻找最佳合作方式[16: 56、61],"多轮驱动"的译介主体模式,即官方、本土译者和国外汉学家或汉学机构通力合作,依靠学贯中西的汉学家,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翻译,双方取长补短,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4: 27],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资源,建设全球中译外人才库[13: 6],是解决译介主体问题的重要途径.

  3. 2 译介内容

  翻译是选择的过程,确定选择内容( 例如译谁? 译什么? 何时译?) 非常关键[1: 218],选择贯穿于翻译全过程,无论是"译什么"还是"怎么译"都涉及到译者的选择,这种选择,决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自由选择,它要受到诸如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审美情趣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限制[23: 62],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三大要素"[2: 17 -58],它们决定了译本被接受或拒斥、处于经典或边缘[8: 23].翻译题材和体裁选择妥当与否会严重影响国外的接受[24: 29],如果发出方推出的译本与接受方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偏差甚或冲突,译本很有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反响.这种冲突既可能源自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也可能源自双方在诗学和赞助人方面的差异[3: 23].要通过翻译实现"中学西传",有必要深入研究目标语社会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读者的期待和需求等,知己知彼,精心选择译介内容.

  寒山诗译介中,伯顿·沃森在寒山300 多首诗中选择翻译了100 首; 赤松的《寒山歌诗集》是寒山诗全译本,初版翻译了 307 首寒山诗,2000 年的新版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 4 首丰干诗和 49 首拾得诗; 加里·斯奈德则仅仅选择翻译了 24 首,而正是这 24 首诗使寒山诗在美国得以广泛传播.加里·斯奈德翻译的 24 首寒山诗基本都是有关天人合一自然禅意,而对原诗中那些劝世诗、宣扬孝道诗以及谐趣的俗语诗则仿佛视而不见.加里·斯奈德这样选择是基于他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和对读者的透彻了解.

  加里·斯奈德深知翻译只有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才可能为读者接受.当时的美国处在二战后,现代工商业及机械文明对人的压抑与异化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日渐暴露,大批美国青年开始对西方文化和宗教传统产生强烈不满和深度质疑,他们露宿荒野、流浪、酗酒、吸毒,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垮掉的一代"由此产生[14: 65].加里·斯奈德选择翻译寒山的作品,是因为他觉得寒山超然不羁、寂然无求、宁静自在的心境和我行我素的行事方式与形象,符合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能在"垮掉一代"中引起共鸣.就诗学传统而言,美国新诗运动尽管不在巅峰期,但是新诗,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严格固定格式的限制和约束,寒山诗简朴、淡恬、清朗的新诗诗风符合反对一切繁文缛节的"垮掉一派"读者的品味.

  3. 3 译介途径

  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译介途径同样包括报刊、杂志、出版社、杂志社等.翻译作品在美国的文学市场占有非常小的比例,比起国外出版社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美国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英语国家出版社参与出版销售的作品.然而多年来"中学西传"的译介途径比较单一,中外合作虽然近年来有所增多,但主要译介途径还是本土出版社,例如,"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等项目工程英译本基本没有选择和英美出版社合作出版,而是由国内出版社出版,这样的发行方式加上别的原因致使其在海外的发行效果并不理想[7: 83 -84].

  寒山诗译介途径是美国本土出版社和杂志,这也是其能够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伯顿·沃森的《唐代诗人寒山的100 首诗》1962 年由纽约丛林出版社( New York: Grove Press) 初版,1984 年改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2000 年赤松的《寒山歌诗集》由铜谷出版社( PortTownsend: Copper Canyon Press ) 出版.加里·斯奈德 1958 年 24 首寒山译诗发表于美国《常春藤》杂志,1965 年,他将其并入集子《砌石与寒山》( Riprap & Cold Mountain Poems) 由灰狐狸出版社( SanFrancisco: Grey Fox Press) 出版.新世纪美国对寒山和寒山诗热情依然不减,《含英咀华集》( Classical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 2000)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The Columbia History ofChinese Literature) ( 2001) 、《山居: 古中国的荒野诗》( Mountain Home: The Wilderness Poetry of AncientChina) ( 2002) 、《中国古典诗歌选集》( 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s Chinese Poetry) ( 2003) 、《安克尔中国诗歌史》( The Anchor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Ancient to Contemporary,The Full 3000 -year Tradition) ( 2005) 等中国诗选集都争相选录或评论寒山诗,这些诗集均由英美学者编辑,美国出版社出版,这些都对其经典性的延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译介途径是"东学西传"的重要课题.《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一书( 2010) 中列举了 15 个案例,虽然"走出去"各有窍门,但所有案例都包含不同形式的中外合作.目前学界已认识到国内出版社与海外出版社联姻对中国图书向海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认识到依托国际销售渠道和发行网络译介中国文学借助自主知识产权输出策略走出去是一个重要途径,国家正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国内出版社采取联合出版、版权转让等形式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协力开拓海外市场[10:166,167].中外出版单位从选题策划、撰写书稿、翻译编辑,到版式设计、印刷出版、发行销售,进行全方位的全程合作,双方在各个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理想的模式[24: 27].例如,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从 2004 年开始与美国《读者文摘》合作出版为海外读者量身定做的《文化中国》丛书,以3 年周期、每年20 种的速度出版,现已进入巴诺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美国图书主流销售渠道,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英文版图书首次较具规模地进入美国主流图书市场,并利用国际化平台进行海外推广的例子; 2005 年企鹅出版社出价 10 万美元购得中国畅销书《狼图腾》的全球英文版权,在中国的图书界创造了一个纪录,大大提高了该书在西方的传播; 王宏主持翻译的《梦溪笔谈》全英文国际版已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于 2011 年底正式出版,售价 80 英镑,专攻国际市场,这是"大中华文库"《梦溪笔谈》( 汉英对照) 在国内出版后,国内出版社出让海外发行版权,将中国典籍英译作品推向海外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20: 13].

  3. 4 译介受众

  传播是由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共同构建的.传播受众是接受主体、反馈主体.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传播环流.没有传播主体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播主体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对受众进行研究,就是考察传播效果、预测和评估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的核心课题[25: 25].

  译介过程中,译介主体作为传播主体、译介内容作为传播内容固然重要,只有译介内容到达受众并为之接受,传播才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译介中国文学之前,译介主体就要对译介受众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探索中国读者欣赏习惯跟西方读者的区别,了解"他者"的需求,根据译介受众的意识形态、喜好等决定译介内容和翻译策略.建国初到 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常常遭到冷遇,原因之一是对译介受众的研究不够,正如曾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英国汉学家杜博妮( Bonnie Medougall) 分析,这是因为翻译决策的失误以及读者对象的误置所致.杜指出,当时制定翻译政策的人对英语语言知之甚少,对英语读者的阅读取向更是不明就里,他们对文学译本的实际读者少予重视,而只关注专业读者的可接受性[3: 23].着名汉学家葛浩文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将莫言领入了诺奖的殿堂,他翻译的《狼图腾》被美国销路最大的刊物《国家地理》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葛浩文对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选择译介内容时有的放矢,他知道"所谓的知识分子小说他们( 美国人) 不怎么喜欢.他们喜欢的有两三种吧,一种是性多一点.第二种是政治多一点.其他像很深刻地描写内心的作品,就比较难卖得动.……另外一种就是侦探小说,中国的历史小说也颇受欢迎……"[11: B02].

  加里·斯奈德选择翻译寒山诗是基于他对译介受众的了解.加里·斯奈德知道寒山疯狂乖张的举止,讽喻、虚无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与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行为举止有着惊人的相似,寒山诗中隐居山林回归自然的极度满足和狂喜、困顿和孤寂的内心表白正符合垮掉的一代的思想状态; 加里·斯奈德在寒山诗 300 多首中选择翻译了 24 首关于自然禅意的诗,这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俗语诗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背道而驰,绝不会在受众中产生任何审美认同;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加里·斯奈德深知矫揉造作辞藻华丽的文风不会受到受众欢迎,因此他选用生态诗翻译形式,诗歌主客体不分、词少意丰、结构松散自由、白话口语体,这些都符合受众崇尚自由不受约束的心理.可以看出加里·斯奈德是在对译介受众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译介内容和翻译策略,这也是其寒山诗译介成功的重要原因.

  3. 5 译介效果

  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情况来体现的,只有受众接受了传播内容,传播才算有效果,传播才算真正完成其过程[25: 25].译介作品不被译介受众接受就达不到译介目的和传播效果,科学地选择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深入了解译介受众,才可能达到较好的译介效果.

  寒山诗阿瑟·韦利的翻译在英国就没有达到较好的译介效果,因为游离于中国文学经典与主流之外的、白话通俗的、不守格律的寒山诗与当时英国学院派根深蒂固的文学经典与语言规范意识以及保守的英国诗学传统格格不入.然而在美国,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的传播似乎不经意中符合了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等不同传播要素的所有要求,译介效果最佳,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受到追求禅境、超脱、避世和期待大众英雄的"垮掉的一代"的顶礼膜拜,以斯奈德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当时的美国民众都以懂中国诗和儒、道、禅的哲理为荣,对寒山和充满禅机的寒山诗有着无限的好感[14: 64,65].寒山诗影响从 50、60 年代的"垮掉运动"和"旧金山文艺复兴"一直延续至今.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弗雷泽( Charles Frazier) 于 199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取名为 Cold Mountain,在扉页上就援引加里·斯奈德所译的寒山诗第六首的前两行: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后来该小说被拍为同名电影《冷山》; 美国的伯克利地区有一处名为"诗歌道"的"美国诗歌文物建筑",威特·宾纳( Witter Bynner) 翻译的李白和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都入选了此"诗歌道",这些都充分表明寒山诗已走近了美国的普通大众,至此,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历程从加里·斯奈德的译诗开始,到多种文学选集的争相收录、全译本的面世以及"诗歌道"留名,走过了一个最富传奇色彩的经典建构历程.

  4. 结语

  海外对中国图书需求多种多样,只要对路,就有市场[6: 2]."对路"要求选好图书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满足译介受众的需求.寒山诗在美国的译介成功地把握了传播过程中五个主要因素,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译介效果,然而"中学西传"中这样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要想在"走出去"的口号下,一蹴而就实现一次文化对外介绍的大跃进,迅速大幅占领国外图书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6:2].将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有效译介模式,是通过译介中国文学实现"东学西传"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在国家急于寻求文化"走出去"成功经验的今天[26: iii],完成该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 Goldblatt,Howard. 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in Their World and Ours[A]. Corinne Dale. Chinese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 Lefevere,And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

  [3] Medougall,Bonni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J]. 中国翻译,2007,( 5) : 22 -26.

  [4] 鲍晓英.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3,( 5) : 42 -45.

  [5] 陈小红. 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J]. 当代外国文学,2009,( 2) : 101 -109.

  [6] 陈燕. 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0.

  [7] 耿强.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3) : 82 -87.

  [8] 耿强.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中国文学英译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0.

  [9] 郭建斌,吴飞. 中外传播学名着导读[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蒋多,齐勇锋.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 东岳论丛,2010,( 10) : 165 -169.

  [11]华慧. 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N]. 东方早报,2009 -04 -05.

  [12]黄友义. 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 中国翻译,2010,( 6) : 16 -17.

  [13]黄友义. 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1( 6) : 5 -6.

  [14]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6) : 63 -68.

  [15]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 6) : 11 - 15.

  [16]胡安江. 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4) : 55 -61.

  [17]江帆. 他乡的石头记: 《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7.

  [18]潘文年.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1.

  [19]水淼. 超越你的不快乐[M]. 北京: 崇文书局,2009.

  [20]王宏. 中国典籍英译: 成绩、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3) : 9 -14.

  [21]王志勤,谢天振.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问题与反思[J]. 学术月刊,2013,( 2) : 21 -27.

  [22]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3]许钧. 论翻译之选择 [J]. 外国语,2002( 1) : 62 -69.

  [24]袁莉. 着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 上海采风,2010,( 3) : 16 -29.

  [25]赵水福. 试论大众传播体系中的主体[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 1) : 25.

  [26]郑晔. 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以英文版《中国文学》( 1951 -2000) 为个案 [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2.

  [27]周晓琳,胡安江. 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 2) : 125 -130.

  [28]朱志瑜. 翻译研究: 规定、描写伦理[J]. 中国翻译,2009,( 3) : 5 -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翻译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