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包含历史文化因素的电影片名英汉互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8 共4413字
论文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没有国界的,它是各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国外的优秀电影进入国人视线,同时,国内的电影也正走向国际。而要向不同国家的观众介绍与宣传本国的电影,首先要给电影取一个适当的译名,让异国的观众“一见钟情”并一睹为快,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越发显得重要。电影片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就有以其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命名的。

  因此,本文拟从历史文化角度谈谈包含历史文化因素的电影片名的英汉互译问题。

  一、历史文化与电影片名翻译

  A. Kroeber 和 Clyde Kluckhohn 在其专着《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中列举了近三百个文化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程度。世界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 Nida)认为文化大体上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包含内容广泛,其中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某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发展背景,因此,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如汉语中“叶公好龙”、“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英语中 Uncle Sam,carry owls toAthens 中的人物、地点都蕴涵了特定的意义,表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

  电影片名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其功能之一就是呈现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造就历史事件的人或历史事件都是热门话题,因此,历史传记题材影片一直都是艺术家所热衷的话题,如影片《开国大典》、《三国演义》、《Spartacus》、《Cleopatra》等。也有一些影片在命名时,借助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好奇,激发其观看的意愿,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Mona Lisa Smile》等等。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其精彩的内容、演员的高超演技等之外,其片名发挥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包惠南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指出:片名是影片的品牌商标,在众多的影片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精彩的片名与引人入胜的内容相结合,会给观众以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效果。

  片名就是电影的点睛之笔,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影文化的交流及其商业号召力。对于译制片来说,其内容固然重要,但其译名也可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当观众对影片内容、演员阵容知之甚少的时候,好的电影片名对吸引观众起着关键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他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因此,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起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而电影片名翻译则是更为直接的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二、目前英汉电影片名互译存在的问题及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

  在英汉电影片名互译时,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片名中的文化因素,会导致电影译名的误译或者无法很好的表达原片名的内涵。如英文影片《American Beauty》,国内译名为《美国美人》,讲述人到中年的男主人公的困惑与危机,但原影片的含义是指生长在美国的蔷薇科植物,是玫瑰的一种,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而中文翻译则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义。再如中文电影《卧虎藏龙》,其片名出自我国北周时期的诗《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同时,其中的“虎”与“龙”暗指影片中的一对主人公———罗小虎和玉蛟龙,同时“卧虎藏龙”在汉语中表达隐藏不露的人才之意,英文译名 《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无法表达中文片名的意思,tiger 与 dragon 也会令外国观众难以理解。

  由于电影片名具有广告特性,其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兴趣,使其观看,这就使电影片名的翻译必然要把目的语观众放在第一位,旨在吸引异国观众,实现影片的商业及艺术价值。电影生来就是一种通俗艺术形式,应该归入到纽马克的呼唤类语篇[3]。根据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呼唤类语篇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指译者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4]。从交际翻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交际翻译法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强调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信息的传递。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译者可以打破原文的约束,充分考虑并利用目的语的文化,使电影译名通顺、自然并迅速吸引目的语观众。如英文影片《Seven》,片名简单却包含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即“七宗罪”,因此,其汉语译名《七宗罪》就很好的突破了原片名的局限,将原片名的含义表达出来,让中国观众对影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又如中文影片《斩断第三只手的人》,汉语中“三只手”意指小偷,因此,其英文译名《The Thief Catcher》就能够立刻理解片名的含义并对电影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着重讨论在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因素及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喜欢引经据典,以使交流更生动顺畅,通俗易懂。因此,当电影片名包含历史文化因素时,翻译者要格外小心处理。对于这些影片的翻译,就要在充分了解原影片的内容基础之上,熟悉目的语的历史文化因素,运用交际翻译方法,使译名能迅速为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努力使译文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让电影译名成为点睛之作。

  (一) 历史人物

  英文电影《Patton》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史实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着名将军巴顿的故事。影片刻画了一位骁勇善战又鲁莽专横的美军高级将领,此片名即是以历史人物命名。对于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观众未必了解多少。因此,对于这个片名的翻译,译者就使用了交际翻译法,在理解了原片名及电影内容后,将其翻译成了《巴顿将军》,即在英文片名的基础上突出这个人物的身份,使中国观众知道这部影片的大概内容。

  中文影片《霸王别姬》,这部影片的片名是源于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楚汉之争过程中,发生的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生离死别于垓下故事。影片《霸王别姬》描写了表演《霸王别姬》这一中国传统的京剧曲目中的演员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在历经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矛盾而又真实的人性。此片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熟知的,可是对于西方观众而言是陌生的。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特的,若将其按字面意义翻译成《 Xiang Yu the Conqueror Bids Farewell to HisConcubine》,会使目的语观众产生疑惑,很难引起其观看的欲望。为了使不谙中国历史的异国观众能有效的接受信息,对于这部影片的内容有所了解,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法,省去了“霸王”和“姬”这两个人物形象,将重点放在了“别”的层面上,因此,这部电影被译成《Farewell My Concu-bine》,使电影片名具有了浪漫的感情色彩与悲剧氛围。

  (二)历史典故

  如英文电影《Hobson's Choice》就曾被译为《霍布逊的选择》。电影讲述的是身为鞋店老板的 Hobson 不同意其大女儿与店里小伙计的婚事,可是在三个女儿的共同努力下,他别无选择只能妥协。这个译名看上去没问题,可是仔细了解一下英国历史,会发现这个片名实际上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英国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ThomasHobson (1544 - 1630) 是英国剑桥地区驿站的老板,出租马匹。他脾气古怪,不管顾客是否喜欢,总是要求顾客“选择”离门最近的马。于是人们就以 Hobson's choice 作为成语,表示没有选择或商量的余地。很明显,《霍布逊的选择》没有做到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就是因为中国观众不熟悉英国的历史,当然对这个词的由来不甚了解,不能很好的品味出原名所要传达的意境,而《女大不中留》则更能体现原片名的含意,这句中国俗语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所以在翻译时务必要注意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中文影片《赵氏孤儿》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着名故事为蓝本,讲述春秋时期忠臣赵氏被陷害惨遭灭门之灾,临终时嘱咐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设法保住他的儿子,让他为赵氏一族报仇,两人为了实践诺言,历尽千辛万苦,不惜牺牲性命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最终保全了赵氏孤儿,并帮助赵氏孤儿开始了长达 15 年的复仇计划。这样的历史典故对于英语国度的观众是陌生的,因此,全面了解电影的内容后,其英文译名 Sacrifice(牺牲)则更能传达电影的主题,也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审美观与语言表达。

  (三)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

  有时,译者可以借助目的语的神话传说,使电影 译 名 生 动,传 神。如 英 文 影 片《WaterlooBridge》,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讲述的是一位英国军官与一名女舞蹈演员在二战时期悲惨的爱情故事。由于战争带来的种种不幸,女主人公最终在泰晤士河的滑铁卢桥上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这个片名直译应为“滑铁卢桥”,而此滑铁卢桥非彼滑铁卢桥。故事片中的桥是英国为纪念威灵顿公爵打败拿破仑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而在泰晤士河上修建的滑铁卢桥。若译为“滑铁卢桥”会使中国观众误以为这是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而这部影片却与这个主题相去甚远。在这里译者很好地结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借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5],将此片名翻译成《魂断蓝桥》。这个译名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译名。

  同样,译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语的文学作品,来开展电影译名工作。如中文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片中的主人公是耳熟能详的两个人物。而外国观众对这个故事却是知之甚少,如何能让异国观众从影片片名中立刻知晓这部影片的内容呢? 译者成功地打破了原文的限制,完美地利用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因素,将其翻译成了 Oriental Romeo and Juliet(《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西方人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这两个人物出自于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着,这个英文译名采用了交际翻译法,能迅速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使外国观众能很快知晓这部影片的内容与主题思想,引起其观看的意愿。以上这些影片的翻译都充分考虑到原语与目的语历史文化的不同,从而使目的语观众迅速理解原语片名。
  
  四、结 语

  翻译之所以不易,就是因为语言一方面承载了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其所承载的文化。

  因此,在翻译包含历史文化因素的电影片名时,译者要对原语影片包含的历史文化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并在知晓原语电影内容的基础之上,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结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既要考虑片名的艺术性,又要兼顾其商业利益,努力使译名传情达意、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90.
  [2]Nida 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 Contexts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2.
  [3]盛卓立. 电影片名翻译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80.
  [4]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22.
  [5]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