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

特色街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25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域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探究
  【第一章】地域性特色街景改造设计问题研究绪论
  【2.1 - 2.3】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概述、构成及空间营造
  【2.4  2.5】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3.1】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3.2  3.3】国内外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5.1】以居住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5.2  5.3】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特色街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

  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精华和缩影,真实的体现该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民俗特色。对于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而言,并不能单纯为了保护其文化遗产,或者用来展览、旅游及商业活动等,更主要的是深化街区地域性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延续街区的场所精神,让人们对街区的地域性特色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景观是街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尽可能的保护其空间肌理、建筑形态及街巷布局等。保护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将其做为借鉴,来指导它的改造设计。本文通过对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研究,从而得出了一系列的改造设计方法。利用它来对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优秀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并总结出经验教训,使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能够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国外许多城市早已认识到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重要意义,于是将它做为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并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如本文中所例举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老里尔"街区、伦敦码头区、古川町街区,除此之外还有丹麦哥本哈根的斯特勒格大街以及韩国的明洞大街等,它们的景观改造设计都完整的保留和延续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突出了街区的地域性特色,并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国内的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前门街区以及南池子街区等地都是十分成功的实践案例。因此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当中可以得出,虽然不同国家和城市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动机以及改造设计的方法,但是对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都有着共同的趋势。这些趋势促进着地域性特色街区的发展,使街区场所精神得到回归或延续。

  当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问题,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也不例外。信息文化的交流在与日剧增同时,街区景观之间出现了很多借鉴和模仿。以及过分的追求商业利益,使得"千城一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烙印。甚至为了所谓的"经济价值",拆除了数不尽的城墙和文物建筑之后,却被风格趋同的建筑所取代,失去了街区地域性特色。如什刹海乱象的改造设计,店铺风格的混乱、仿西方化、低质量屋顶景观加建以及公共空间的缺乏等现象。除此之外由于街区内老建筑的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把地域性特色的街区老建筑作为一个历史文物全部保留下来是不现实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值得我们反思,同时还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必要的修缮、修旧如旧或者酒瓶新旧的功能置换等。

  因此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中,需要保持街区的地域性特色和历史文化。

  同时尊重街区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探索街区中地域性特征的表现规律,从而研究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其景观改造设计中,街区空间景观形态的表现是通过对地域性特色的解读和理解来实现的。它也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表现着城市的地域文化,并通过物质或非物质的载体共同反馈于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与其它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性特色的街区从侧面反映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科学对待它。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城市是一门学科,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可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

  .因此在未来城市的改造设计中,也应该像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一样,彰显地域文脉、强化场所精神以及延续其历时性,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街区的地域性特色体现着城市的地域文化,城市的改造设计也可以将地域文化作为符号元素加入到设计中,并对城市的建筑、街区以及空间肌理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组织、营造与规划。通过顺应自然、结合地域文化以及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从而对未来做出建设性的指导,促进城市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2]王琛。城市景观地域性回归与重构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3]吴正旺。泉州小商业步行街的地域性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1.
  [4](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7]吕蕊。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再生[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8]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尼跃红。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林晓雅。基于北京民俗文化研究的椅子开发应用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1]百度百科。北京豆汁。[ DB/OL].
  [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13]王彬。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J].北京:书摘,2008,(1):113-115.
  [14]王铭珍。保护北京皇城整体景观势在必行[J].建筑知识。2004,(1):5-7.
  [15]转引自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6]业祖润,边志杰,段炼。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5,(4):33-41.
  [17]沈洁,柴彦威。郊区化背景下北京市民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利用特征[J].人文地理,2006,21(5):113-116,123.
  [18]中国城市化网。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EB/OL]
  [19]转引自王峰,代晓燕。前门地区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J].ARCHICREATION.2007,(12):66-69.
  [20]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1]魏萍。前门地区传统商业街巷特点探析[J].ARCHICREATION.2007,(12):70-73.
  [22]王瑶。旧城历史文化片区景观保护与更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3]王军。城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环境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