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5 共37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模式研析
  【绪论】拓展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章】拓展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误区
  【第四章】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拓展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语文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拓展式教学的内涵中到底包含哪些特质?在拓展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其何种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式教学有何必要性及意义?这都是本文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 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拓展式教学的内涵。

  要了解拓展式教学的具体内涵,首先我们要对"拓展"这个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是开拓发展之意。当前学界对拓展式教学的研究,一般都着眼于阅读教学方面,因此对其内涵的界定都与阅读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 80 年代,以特级教师张孝纯为代表的研究者在对当时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所谓"大语文",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阅读教学应当以课堂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包括家庭、社会等在内的外部语文环境。而这也与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一脉相承。

  在《阅读学原理》中,曾祥芹和韩雪屏认为:"凡是有阅读学习的地方就都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这里,两位学者提出了阅读迁移的问题,并且他们认为新旧课题、新旧事物中存在的共同因素是实现阅读迁移的基本条件之一。从其观点上来看,尽管"迁移"与"拓展"本质并不相同,但是在此种语境下,二者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强调了在阅读学习中必须要帮助学生从完全沉入课本这种困境中脱离出来,在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优化知识结构。

  余映潮先生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认为"顺势拓展"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他在《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顺势拓展法》中,对教师的这种研究方法做了概括,提出"拓展"首先要有"势",即知识或生活上的积累。其次,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兴趣等条件才能做到理解上的厚积薄发。同时,他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授课内容的分析,参考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顺势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丰富以及情感上的熏陶,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毛晓芳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南京师范大学,2014 年)中总结了关于拓展性教学的五种说法,认为拓展性教学必须在原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逻辑起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向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以上几种关于拓展性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虽然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共通之处,即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摆脱囿于书本教材的状况,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展多种活动,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然而,他们又同样存在着角度较为单一的问题。

  笔者认为,拓展式教学是涉及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性理念。它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的,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这其中包含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拓展以及教学方法拓展三个部分。

  二、拓展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拓展式教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理念,它本身所涵盖的内容也能够体现出它的特点,简单概括就是"以课内统领课外,以课外拓宽课内".因此,笔者认为,拓展式教学具有结合性、创造性以及贯穿性三个显著特征。

  (一) 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即拓展式教学是由课本教材内容拓展至课外,一方面是将课外与课内相关的资源引入,以拓宽课堂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拓展中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引导教学内容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创造性。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内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应有之义。

  (三) 贯穿性。

  所谓贯穿性,主要是指拓展式教学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方方面面,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拓展式教学作为一个产生时间不长的理念,关于其内涵的界定,学界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研究者多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作出合理阐释。但是,拓展式教学作为一个贯穿语文教学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理念,它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以拓展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可以帮助教师将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以及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语文课程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拓展式教学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总体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式教学,不仅是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的要求,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客观需要。

  拓展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语文课程本身以及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都有巨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下,笔者将对其进行详述。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在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宽广,培育审美情趣,提高审美修养,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个性形成的目的。

  拓展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语文学习集中于课堂和教材的局限,通过接触更多的书籍和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活动,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进而增强对生活内涵的认知水平。此外,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潜能可以在拓展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挖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例如,通过拓展式阅读课外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时代人物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此外,拓展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在品德上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让学生的独立个性得到张扬。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学生对课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欣赏到的不只是文字之精和韵律之美,也是道德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具有莫大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回答了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如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即"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激发的,而能够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恰恰是学生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式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例如,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也渴望展示自身的个性和风采。教师可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在班级开展知识抢答竞赛、文言文翻译竞赛以及当堂记忆竞赛等,这些形式新颖又包含丰富内容的拓展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类似手段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

  三、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是课程标准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出的要求。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需要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这其中不仅包含着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还包含着课外学习资源,如自然风光、风俗方言以及文化遗产等,这类的资源需要教师从书本和教材中脱离出来,带领学生去理解去感悟,帮助学生走近生活,融入生活。

  此外,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强调师生之间对于课程、教材和教法等的意义重聚,它要求教师要依据现实的状况,将目光投向未来和世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可以让师生在平等、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一起享受语文课程,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作为衔接小学与高中的初中语文课程,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还是语文课程发展本身,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广拓展式教学理念,对于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建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