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2)

来源:中国考试 作者:郑桂华
发布于:2017-05-15 共4266字
  2 测量目标的难度: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很多高考试卷中是独立的板块,且分值不高,因而题目所反映出的变化信息往往比较容易被忽略。但正是因为这类题相对独立、分值不高,改动它对整份试卷的影响不大,且这类题检测目标比较明确集中,往往被很多命题者用作尝试试卷改革的“小白鼠”.“给例句请考生仿写”是一种测试目的明确、答题与评分都相对容易操作的题型,近年来浙江卷都用它来测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是试题的难度增大还是明显的。

  高考语文浙江卷2010年第6题: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浙江卷2013年第7题:

  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

  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5分)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高考语文浙江卷2014年第7题:

  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如上所见,2010年的试题给出的两个例句的结构相似,提示的拆字组句的思考过程接近,仿写要求一致。两句都是把一个组合字拆为各有独立字义的两部分,再分别描述两个独立字所构成的景象,然后针对这一景象抒发情感。从难度上看,一是分别仿写,二是提示了被拆的字、不需要自己找,三是这两个字拆解比较方便,寓意比较明确,因此总体说来试题难度不高。

  2013年试题是仿写一段诗句,段比句的要素多。首先,句中的3个描述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即“青天”是“月亮”的背景,“月亮”是“手指”的作用对象。其次,青天与芭蕉等还构成类比关系。显然,仿写难度比2010年试题高。但是,与2014年试题相比,又相对容易。2014年试题的仿写对象,是由4个句子构成的一首已经比较完整的诗,全诗的要素更多,含有“弯月”“湖水”“鱼儿”“月影”“嫦娥幽怨的歌声”等意象。2013年例子写的是眼前景,基本上没有情感与历史社会指涉,而2014年的例诗则有感情基调和历史感,抒发了哀伤惆怅之情。试题要求仿写整首诗歌,不仅涉及意象的类型分布、意境的营造,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更复杂。这对考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缜密性、意境的把握等都有更高要求。

  上述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随着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以及体现,语文测试在认知维度方面的定位会越来越清晰,试题难度会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包括想象、联想等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3 测量任务的开放度:由具体明确向多元综合倾斜。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直有语言文字运用的试题,从近些年这类试题的变化,也可以部分地捕捉到课程改革及语文测试变化的动向。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第22题)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

  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经济热点的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 质量 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这段文字是一个长句,有119个字。题干中的改写要求有两项,一是“保留全部信息”,二是“语言简明”,分别指向内容与语言表述。

  2005年全国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也比较容易,要求将6句话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近两年,全国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难度提高不少,以2016年全国Ⅱ卷中的试题为例:

  (第16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①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 ②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③ .

  该题这段文字由5个单句组成,不计算需要填入的内容,试题所给文本有131个字。与2004年的试题相比,语意复杂,文字量增多。答题要求有4项:“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言表达的要求不再是“语言简明”这类原则性的要求,而是有逻辑性甚至具体字数的限制。与2004年试题相比,更难的是所给文字不完整,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补写。答题时学生仅仅理解文本内容就不够了,需要进行理解、推测、尝试、反思等多个认知层级的思维活动,任务的复杂性、答案的开放度都有所提高。

  从上述高考语文试题反映的测试取向的变化,其中体现的是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测试。回顾30多年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大体经历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是重视学科知识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是重视技能的阶段;21世纪初推出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到近期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4个阶段的变化其实指向的是一个目标,即回答“语文课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往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目的的变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就目前语文教育的主流认识来说,主要是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将会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原文出处:郑桂华. 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与展望[J]. 中国考试,2017,01:53-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