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意象分析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2882字
摘要

  意象分析法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以苏轼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梦”意象的分析为例,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意象分类

  苏轼词中的“梦”意象表现的是他历经沧桑之后的人生感悟。可以说,“梦”意象凝聚了他一生思想的精华。在他的词中“,梦”意象的意蕴深厚。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苏轼词中内涵丰富的“梦”意象进行分类和解析,有助于学生参悟苏轼词中的美学意蕴,也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一)用“梦”表达对爱妻的真情

  苏轼的婚姻生活颇多变故,他的一生中有妻妾三人,他与她们伉俪情深,却躲不过命运的捉弄。妻妾的相继离世,使他产生了世事无常,人生虚幻如梦的感慨,苏轼只能在他的词中表现心中的苦痛。如着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此词情真意切,让人痛断肝肠。妻子亡故十年,十年来,苏轼对亡妻朝思暮想。即使“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空阻隔,依然未能阻挡苏轼在梦中和妻子相逢,“小轩窗,正梳妆”,梦中的他仿佛回到了新婚时,在王氏的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梳妆。这是苏轼的梦,更是他心底最深的情愫。然而,梦中相逢的喜悦却是短暂的,十年来的种种凄凉涌上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诉说那绵远的思念与愁苦。 这首词的上半阕描写现实生活的凄凉,下半阕描写美丽的梦境。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反差,更突显了无限的凄凉之情。虚幻的梦境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无限回味。在这一类的作品中,苏轼通过描写自己虚幻的梦境,描写梦中与爱妻相逢的幸福情景,从而更烘托出现实中苦乐无诉的悲凉。这样写,不仅叙事曲折,也使情感的表现具有丰富的层次。

  (二)用“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苏轼遭遇贬谪之后,孤苦寂寞的贬谪生活,更加深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如《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这首词写于公元 1082 年,是一首记梦词。在这一类作品中,苏轼通过描写梦中与朋友相会的欢乐情形,书写被贬谪后远离友人的孤苦之情。曾经的高朋满座,与现在的“觉来幽梦无人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

  (三)用“梦”来表现奇思遐想

  人生的诸多坎坷,贬谪流离的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苦闷,使苏轼只能把人生中不能实现的理想都寄托于梦中。如《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一词。在梦中,苏轼徜徉于云水之间,从容自若。然而,梦终归是梦,现实与梦境的强落差使苏轼的心头升上一股悲凉之感,欢乐短暂,迷离的幻象、湖和山的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这一类作品,大多是梦中游仙之作,苏轼大量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写自己梦中自由自在、无所束缚,徜徉于天地之间。这些奇思妙想,其实是苏轼用“梦”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四)用“梦”来表达人生的感慨

  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曾经“致君尧舜”的壮志雄心,仿佛如一场梦,在梦醒的那一刻,全部化为乌有,于是他的词中出现了很多“人生如梦”的感慨。曾经的理想破灭了,苏轼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经过激烈的精神的挣扎,苏轼顿悟了,他从庄子的精神中重新获得了心灵的解脱和自由,这在《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一词中可见一斑。苏轼认为,人生变幻莫测,虚幻缥缈,不如乐观旷达,顺其自然。于是,他超越了庄子的人生观,欲在嘈杂的人世中求得一份清静。

  此外,苏轼的词中还有一些以“梦”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或描写景色佳人之美、琴音之妙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意象分析,并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教学。意象分析不仅是诗歌教学的起点,也是难点。教师只有细致分析每个抽象意象深层的内涵,并将其形象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意象成因分析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意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文化感悟能力。古诗词作者对某种意象表现出的偏爱,与其生平遭际、艺术传统、文学思想有重要的关联。苏轼词中的“梦”意象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艺术传统的影响

  梦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中极有特色的类别。古典文学中许多作品都与梦有关。从庄子、屈原、宋玉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苏轼、晏几道、李清照、陆游、曹雪芹等,几乎所有的文坛名家都是写梦的高手。例如,李煜的词中的“梦”意象大多表达的是对亡国之哀的感慨,以及回忆往日生活的欢乐,书写心底巨大的亡国之痛。晏几道的词则表达的是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他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陆游的词中,也有很多“梦”意象的描写,大多表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苏轼的词则不同,他的“梦”意象饱含苦痛之后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更有人生超越之后的旷达洒脱。“人生如梦”是苏轼词中多次出现的感慨,他广泛地吸取儒释道思想,并将其与个人的生活体验融会贯通,最终达到了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由此可以看出“,梦”是作家现实愿望的延续或折射,和作家经历、思想、个性密切相关,因而在不同作家作品中,可表现出独有的特色。

  (二)生平遭际的影响

  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幸,使苏轼身心俱疲,备受摧残。经历了震惊北宋文坛的“乌台诗案”,几经波折、绝处逢生的苏轼,出狱后被贬谪黄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在黄州,劫后逢生的苏轼陷入了精神的极度痛苦与挣扎之中:壮志未酬的感慨、无端被诬的冤屈,以及亲友远去的落寞。即使在幽寂的夜晚,他也时时被噩梦惊醒,心中有无限凄凉,再没有了年少的意气风发,壮志豪情。“元佑党人”事件后,苏轼被流放到偏远的海南,生活的艰苦、仕途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明白,曾经苦苦执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不可强求。顿悟之后的苏轼,开始用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来面对宦海沉浮、人生多难。终于,苏轼释然了,从此有了“万事到头都是梦”、“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慨。

  (三)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思想的大家。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关注民生疾苦,他的很多词都是他济世安民思想的真实写照。然而,人生诸多不顺,使他转而从佛理中寻找解脱,他把对佛理的领悟和阐发当作人生的修养方式,当作一种摆脱苦难的方式。苏轼对禅宗的“一切皆空”、“诸法空”的思想体会尤其深刻。他认为,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一切苦乐就像水面上的小水泡一样,都是虚空幻影,如梦幻一般。所以,他的词中多有这种人生空漠之感。

  中国古诗词歌蕴含着无限的情思与韵味,而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达心灵的载体,只有读懂这些意象,才能真正读懂古诗词。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认识意象、归纳意象、把握意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刘 石。苏轼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郑子春。从无处可逃到随缘自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吴琪霞。苏轼词中的庄子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S1)。

  〔5〕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肖培民。试论苏轼词的出世倾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