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例谈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于忠刚
发布于:2023-02-20 共4200字

  摘要:优秀的阅读活动设计是实现整本书阅读价值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应当坚持五大原则:兴趣导向原则、拓展阅读原则、深度阅读原则、支架研讨原则、成果可视原则。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案例;

  整本书阅读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增进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整本书阅读。

  优秀的阅读活动设计是实现整本书阅读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学活动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掌握阅读方法,加深阅读理解,建构认知图式,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追求。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应当坚持五大原则。

  一、兴趣导向原则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阅读兴趣,阅读动力明显不足,所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趣味”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切入点。教学活动设计要坚持兴趣导向原则,通过培养整本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1]

  以《简爱》阅读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观看2011年版电影《简爱》的前30分钟。通过电影中生动可感的形象,学生会被发生在简爱身上的故事所打动,从而产生阅读小说原着的渴望。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导读的方式非常容易架空文本阅读,而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而不是对文本的表层认知。笔者发现,在电影片段导读之后,部分学生会想方设法先把电影看完,而在进行原着阅读时却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便违背了我们整本书阅读的初衷。为此,我们必须补充进行其他阅读活动,以避免出现“电影架空文本”的现象。所以笔者提前为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比较原着和电影在故事情节方面的主要差异,对电影中采取的与原着不同的处理手法进行猜想推论,然后写出一篇小论文。这样的学习设计,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仔细阅读原着的兴趣,更将学生导向了富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

  以兴趣导向为原则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是有趣的、多样的,设计者一定要打开思路,避免设计的趋同化。例如,很多初一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会感到比较枯燥,而《朝花夕拾》作为一本散文集,并不适合以电影片段来导入。鉴于此,教师就要针对《朝花夕拾》这本书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根据书中的文章,以《少年鲁迅》为题给少年时期的鲁迅作一篇小传,然后在班里组织进行优秀传记评比,同学之间互相阅读打分,评出优秀作品并张贴展览。这一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深入阅读文本的目的。

语文教学

  二、拓展阅读原则

  阅读的广度不容忽视。为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许多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山东省烟台市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中小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语文教改实验,山东潍坊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教学”,都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无疑应当成为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采用“1+N”阅读模式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有效办法。“1”是指一本必读书,一般是指统编教材中的推荐阅读书目,是学生阅读量的基本保证;“N”是指多本选读书,由教师根据必读书目进行关联推荐,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1+N”阅读模式,实现了“必读”与“选读”的融合。“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营养保障,实现基本阅读量;“选读”书目则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导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实现“海量阅读”。从实际来看,“1+N”阅读模式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了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2]

  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为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学生对这一题材的书籍阅读兴趣浓厚。根据这一学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推荐学生阅读前六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面与阅读量,推荐学生阅读西方魔幻小说经典《魔戒》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然后又顺势推荐学生看依据原着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8部)、《魔戒》(3部)、《纳尼亚传奇》(3部),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魔幻经典作品阅读计划。这个阅读计划包括50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14部经典电影。在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阅读和观影工程,还有学生延伸阅读了《霍比特人》等作品,更有学生主动写起了自己的魔幻小说。

  教师还可将“1+N”阅读模式用于科幻作品阅读,以《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基地》《三体》《沙丘》等科幻经典小说和相关电影组成一个科幻作品生态圈。这种科幻作品阅读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足以改变部分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

  三、深度阅读原则

  英国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3]但在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会停留在经验层面,而缺乏理性的反思总结,效能相对低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必须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也就是要使学生多元、深入地理解文本,使经典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特定的“同构”性关联,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他们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在与经典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坐标。

  以阅读《海底两万里》为例,为了实现深度阅读目标,教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整本书阅读之后的活动和阅读过程中的序列化研讨写作。

  整本书阅读之后的活动有三个:

  1. 画出鹦鹉螺号潜艇的结构图。

  2. 画出鹦鹉螺号的航海路线图,在图上标注关键地点和关键事件。

  3. 假如我们要给尼摩船长建一尊塑像,请你用文字描述你的设计方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阅读过程中的序列化研讨写作任务包括:

  第18章《太平洋下四千里》:尼摩船长渴望独立自由,厌恶强权,怎样的经历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

  第22章《尼摩船长的闪电》:尼摩船长称巴布亚人为野蛮人,巴布亚人也袭扰了鹦鹉螺号,但是尼摩船长并不打算攻击他们,为什么?

  第23章《强制性睡眠》:尼摩船长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人类的利益,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第27章《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尼摩船长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永远站在被压迫的人民一边!”联系前后文内容猜测一下,尼摩船长为什么这么说。

  在这一设计中,学生要想完成三个读后活动,就必须在通读小说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进行针对性细读,由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抽象解读。而阅读过程中的序列化研讨写作,则为学生在读完全书之后深刻理解尼摩船长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层层推进的阅读研讨活动,为学生深度理解文本铺平了道路。

  四、支架研讨原则

  教师预设研讨发言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明确的阅读,开展思路清晰的研讨,是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研讨活动的基础。支架式研讨可以有效避免肤浅的阅读理解,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研讨发言,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自主思考能力的终身阅读者。

  例如,《骆驼祥子》整本书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研讨发言支架:

  1. 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优缺点都有哪些?

  2. 祥子身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祥子之间各是什么关系?

  3. 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

  4. 哪些事情导致了祥子最终的堕落?祥子堕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个人原因又是什么?

  5. 作者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祥子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设置前三个支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而后两个支架则偏重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引领学生多元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教师还可以将整本书阅读的通用支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与文本之间进行较深层次的对话,从不同侧面与文本发生“同构”关联。

  整本书阅读的通用支架如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我想起了这样的事情……

  我喜欢(我不喜欢)这一部分……

  我想知道为什么……

  如果……会如何?

  我不太理解……

  我想……会更好。

  阅读研讨的目的不在于追求解读套路,也不在于追求精确答案,而在于通过相关训练,引导学生逐渐习得阅读、理解、研讨的思维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和思想者。而教师设置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支架,有助于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

  五、成果可视原则

  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认为,“可见的学习”一方面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着作用的因素”,另一方面指“使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联系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应当是可视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阅读效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

  可视化的成果应当是摇曳多姿的,应当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服务,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目前,教师们常用的读书笔记、阅读记录表、思维导图等都是有效的可视阅读成果,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研学实践等,也都可以成为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时考虑的选项。

  例如,阅读《西游记》时,针对“大闹天宫”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借以理清繁杂的人物和情节;而对于“西天取经”部分则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西天取经八十一难梳理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深入阅读理解。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教师可以组织为保尔·柯察金建立纪念馆的活动,让学生做纪念馆设计师,设计方案参与竞标:1.纪念馆选址原因说明;2.纪念馆造型设计说明;3.保尔·柯察金雕像设计说明;4.展览序言写作。这些活动,可大可小,灵活自由,关键在于借助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让学生清晰完整地呈现阅读过程、阅读行为、阅读成果,以供教师做出精准的评价和反馈。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有能力带领学生拥抱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终归是着眼于“人的视角”,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这是我们能够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王鸫礄.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1(12).

  [2]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 2017,37(05).

  [3]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蔡宜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
原文出处:于忠刚.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No.1242(02):38-4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