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是一种写作技巧吗?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重感悟,不重内化,不重积累,不是“厚积簿发”而是“急功近利”,不注重调动已有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不注重拓展观察和阅读的空间从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忽视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学生必然源头枯竭,感情淡簿,认识肤浅,表达困难。而作为教师,不是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发现写作规律,而是“喂给”学生各种写作技巧知识,提供各种“捷径”、“便道”,这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拔苗助长。
作文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作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写到:“使学生在作文中能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的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精神健康发展。”
众人皆知,作文贵在说真话,抒真情,用真言(自己的语言)。作文应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学生敢于用真情用自己个性化的鲜活语言,通过记人,叙事等方式,把自己个性中不美好的一面(如自私、凶狠、偏执),“我口写我心”自然地流露在文章中。我们教师要不皱眉,不大惊小怪,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些缺点,春风化雨般矫正其价值取向,努力使每次作文成为学生做人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得过程。
“夫缀文者,情动而情发。”亲朋、益友、良师、家事、国事天下事、人情、美景、趣物,件件可写,样样可议。生活五彩斑斓,既有阳光雨露,也有狂风暴雨,只要来自生活,发自真情,作文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叶老一语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生活作文之路。《我们家的猫》一文,在老舍先生笔下,大花猫性格古怪,既贪玩,又尽职,既淘气,又乖巧,既胆小又勇敢等多重矛盾性格交织在一起,一只可爱的大花猫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花猫在老舍先生的稿纸上留下脚印时,难怪他不生气,还说是画了几朵小梅花呢。这正是老舍先生感受生活的良好体现。大凡有所成就的作家都如此。
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人所急,想人所想。难以想象,一个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对生活中的事熟视无睹的人,会写出清新亮丽、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有了“下米之锅”并不意味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字上下功夫。
首先,让学生知道只有真实才是最美的。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正因为其间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其次,注重指导学生表述真情的方法。如《一个苹果》一文,环境实景实写,心理实话实说,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再次,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体验生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让真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长叶结果。
整体感悟比局部修理更重要,灵气比匠气更重要,情感的唤起比概念的梳理更重要,切入现场比浮泛说教重要。其实,教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激活心灵”.作文是一个实践历练的过程,又是一种心理品质构件与完形的历程。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内在张力,用心理灵激活心灵,用智慧诱发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创作性,不断推动积累、感悟与表达的整合与渗透,让知识,技能,能力升华为素质。弱化结论性评价,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改变静态的从文本出发的主体、材料、结构、语言的模式化评价,关注作文的基础性、生成性、发展性与创造性让评价从文本追溯到人本,有结论追踪到过程与发展,将作文的源与流、文与人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并完形为写作心理品质。
“激活心灵世界自我关照”,实际就是唤醒写作主体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在作文教学的范畴中,就是高尚的人格,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底蕴,就是一种摄取、表现和创造的潜能和欲望。
真情是榫接内容与形式的必须,这时从心理学角度关照作文湿湿的一种方法。老师们经常教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真情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心的观察,平淡生活中引人瞩目的事件并不太多。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理论上要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捕捉事物特点”、“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多角度,多侧面”、“侧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非但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作文,相反的,繁琐的术语会使学生如坠入五里雾中,更加无从下笔,从而失去写作的兴趣。
看过一些有心得的老师上的课,学生课堂上表现得还好,但下课后就找不到感觉。什么原因?原因是只注重训练遣词造句的技巧。仔细想想,无非是在小学生的基础上多了些定语,多了些修辞,句子变长,读起来复杂而已,实则“治标不治本”,学生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本,自己的原动力。其实,写好作文的可靠性就如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和活水来”所说。对于作文而言,这活水是什么呢?是心!“不是我不会作文,而是我的心太麻木,没感觉”.因此,激活心灵的作用犹如拉动内需一样重要。
怎么拉动呢?靠真情!学生写不好作文,不是技巧不够,积累不足,而是“心”不在场。就他们的认知和储备而言,足以做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老师应注重以生活画面再现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找回忽略的细节感,营造感性氛围,铺垫作文的“入场式”,极速调动学生的聚合的情感,复苏学生写作的灵感。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会出现如此情况--情到深处,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境界。总之,整体感悟比局部修理重要,灵气比匠气重要,情感的唤起比概念的梳理重要,切入现场比浮泛说教重要。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他们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生活面比较窄,知识领域又不够宽,所以一写作文,他们便觉得无从下手,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怕作文。...
语文把它分开来就是语和文,语乃语言也,就是说话;文乃文章也,也就是写作.所以语言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会说,会口头作文.即使没读过书的小孩子,他话能说清楚,别人能懂他的意思,所以要引导学生懂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与区别,这样作文就能让别人...
一、走向生活,寻求自主创新的源头(一)直接体验生活,为发展创新打好基础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之农工商,三教九流。自主地对宇宙发问,与万事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一)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倾向笔者认为,很多老师容易把写作训练课上成阅读鉴赏课、写作技法指导课。许多学生只会写三股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没有思想,又没有创新,且模式雷同化现...
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作文更具可读性, 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 教师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还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写作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就是尤为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的,强调的是语文积累,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现在的很多作文教学都是千篇一律,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的,因此想要突破...
近读王旭明社长写的《讲好中国故事先要讲好自己故事》,很有感触。这里也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语文教学与讲故事能力的问题。一、作文课与讲故事的能力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育有很多看法,也有很多期待。我在一些中小学做讲座,与语文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对语...
开展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将教材内容融入生活。同时教师应该引导与帮助学生通过利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有效处理生活问题,进一步扩大语文教学范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作文分层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能有效地消除优等生“吃不饱”和待转化生“吃不消”或“吃不下”的现象, 从而达到“培优、促中、转差”的教学目标, 让所有学生在原来写作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更为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框架。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学段、各学科现有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自省和优化,以适应改革的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