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项目的检测,一般是通过指尖采血的方式来进行,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血常规检验论文范文,供给大家探讨。
血常规检验论文范文第一篇: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翠惠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常见传染病患者93例,根据疾病种类分为甲组(n=31)、乙组(n=31)、丙组(n=31),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另选择同期进行检查的健康人31例为丁组,比较4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组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染病; 诊断鉴别; 血常规; 诊断价值;
临床中传染病较为常见,主要是指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由于多种病原体诱发的疾病,而微生物构成大多数为病原体,仅有少数是寄生虫[1].此类疾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排泄物、体液等感染,还可由母婴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及空气传播。临床中针对此类疾病常通过血常规进行检查,即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血液指标,进而辅助诊治临床疾病[2].因此本研究针对常见传染病通过血常规检验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常见传染病患者93例,根据疾病种类分为甲组(n=31)、乙组(n=31)、丙组(n=31),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另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31例为丁组。甲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8(44.5±2.7)岁。乙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2~68(45.1±2.8)岁。丙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4~68(46.2±2.7)岁。丁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23~69(45.9±2.9)岁。4组试验对象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入组标准: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包括乏力、肝区痛、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等,与相关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相符,经肝功能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及超声检查等确诊;病毒性感冒:与相关病毒性感冒诊断标准相符,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头痛等;肺结核:与相关肺结核诊断标准相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症状、消瘦、纳差、乏力、盗汗、低热等。排除标准:血液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
1.3 血常规检测方法
检查前嘱患者禁食6~8 h,次日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2 ml,采用EDTA-K2抗凝通过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及相应试剂检测,0.5~2 h内完成,注意样本在送检过程有效性,若不能立刻检验,则需注意标本保存。
1.4 观察指标
比较4组试验对象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低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试验对象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丁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临床中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传染病是能够将某一物种或某一人通过多种路径对另一物种或人传染的疾病,此类疾病传播路径和方式种类较多,但该疾病目前尚未统一分类[3].此类疾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且有病原体,感染后会产生免疫性,此外还具备季节性和地方性。主要感染类型包括继发感染、重叠感染、混合感染、重复感染及首发感染等,均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若病情较为严重,还极易增加患者生命危险[4,5].常见传染性疾病种类较多,如肺结核、病毒性感冒及病毒性肝炎等,发病初期会出现存有一定差异性的咳嗽、发热等症状,临床早期诊断时缺乏特异性症状,导致漏诊和误诊,极易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以减弱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并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7,8].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需配合有效且准确性高的检查技术,以辅助临床检查的同时确保诊断准确性。目前临床常见且应用广泛的检查技术为血常规,属于一种血液基础性检验技术[9].有形细胞和液体构成血液,而此种检查技术则是对患者的血液细胞进行检测,通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10].该项检查技术操作简单,可靠性较高,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效果较好,且经济实惠,患者接受度较高。
本研究中,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丁组为健康人,全部开展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后,肝炎病毒会长时间入侵,损伤患者的造血器官如骨髓等,进而显著减少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还会受肝炎病毒的影响产生异常现象,促进异常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转变;除此之外,患者机体还会受到病毒的影响,产生和加重自身应激反应,以显著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本研究中的病毒性感冒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健康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病毒性感冒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好发于各类群体,该疾病是存在皮肤、空气中病毒经鼻腔进入呼吸道,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明显的体液免疫反应,会明显减弱其细胞的活性,同时感染病毒又会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如鼻塞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者机体氧气更换,使患者机体出现缺氧现象,最终减少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结核菌属于肺结核的病原菌,会明显加强与之密切联系的炎性因子毒性,还可阻碍机体中溶酶体吞噬功能,以加速繁殖巨噬细胞中的结核菌,还可加速合成磷脂,并加速异化淋巴细胞,最终增加异型淋巴细胞占比。本次试验中肺结核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与以上内容相符。提示通过不同疾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再结合相关指标正常值可为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李叶静。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12):1527-1529.DOI:10.3969/j.issn.1672-3619.2016.12.014.
[2]毕永春,罗浔阳,李玉麒,等。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738-1740.
[3] 吴芝勋。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在成人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广东医学,2016,37(z1):129-130.
[4]郭晓丹。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对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79-181.
[5]余好,许少坚,孙华杰,等。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的部分实验室指标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163-165.
[6]尤其,黄支密,郭辉,等。炎性指标与血常规对病毒和细菌性肺炎患者鉴别诊断及并发症预测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9):1342-1344,1351.
[7]胡云霞。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38.
[8]刘冰,杨秀令。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对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4):108-111.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4.031.
[9] 张宝娟。全血CRP联合血常规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特别健康,2019(17):158.DOI:10.3969/j.issn.2095-6851.2019.17.205.
[10]和景霞。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7,28(11):40-42.DOI:10.3969/j.issn.1673-5013.2017.11.014.
文献来源:张翠惠。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0):165-166.
血常规检验论文范文第二篇: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吴海军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贫血患者设为研究组,以患者所属的不同贫血类型为分组依据,将其分别纳入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各25例。再抽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全部给予血常规检验并对比结果。结果 研究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为(3.10±0.91)×1012/L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的(4.33±1.36)×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2.69±11.44)g/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1.68±31.59)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5.09±5.53)pg、红细胞平均体积(70.64±5.79)f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3.24±4.28)%,高于缺铁性贫血组的(82.23±9.03)g/L、(289.46±29.03)g/L、(21.64±3.91)pg、(62.43±4.60)fl、(10.37±3.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指标既可以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也可以用于鉴别患者所患贫血的类型,临床价值十分显著。
关键词:贫血; 血常规检验; 诊断; 鉴别; 临床价值;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6岁以上人群约有10%左右的发病率,其中多为6~11岁的儿童与孕妇[1].由于缺少红细胞或红细胞形态发生病变,携带氧的能力变差,机体各脏器会因为贫血而无法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出现各种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因此而提高[2].贫血按照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尤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贫血,而贫血类型的不同意味着其带来的危害、治疗护理方法以及预后结果也各有不同,对贫血类型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于血常规检查结果。本文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入的50例健康者和50例贫血患者,试对比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并分析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贫血患者50例设为研究组,依据所属的贫血类型不同分为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各25例。再抽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男、女分别有14例、11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9.24±13.53)岁。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男、女分别有13例、12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9.31±13.45)岁。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6例、24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9.44±13.39)岁。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含量男性<120 g/L、女性<110 g/L,红细胞平均体积<80 fl,平均血红蛋白量<27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2%,红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低色素表现[3];巨幼细胞性贫血:经血液学等检查确诊[4];(2)对照组受检者未患有任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的疾病;(3)年龄均>18岁;(4)研究内容已充分告知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书已签署,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贫血;(2)合并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3)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4)妊娠哺乳期女性;(5)因意识障碍、精神障碍、依从性差等原因而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为患者提前3 d进食摄入可能影响血液成分的食物或药品。检查血常规的当日,在患者清晨未进食前为其采集静脉血液约2~5 ml,放入抗凝试管中保存。充分摇晃均匀,随后以全自动式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检验。此外,以毛细微管吸取抗凝试管中的血液标本约5μl,滴在载玻片上,待其干燥后给予瑞氏染色,并在油镜下对红细胞形态进行全面观察。检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不得忽略检验步骤或采用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使其出现偏差。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分别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对比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以上指标。各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3~5.8)×1012/L,女性为(3.8~5.1)×1012/L;(2)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30~150)g/L,女性为(115~150)g/L;(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6~354 g/L;(4)红细胞平均体积:82~100 fl;(5)平均血红蛋白量:27~34 pg;(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1%~16%[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研究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低于缺铁性贫血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注:与缺铁性贫血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血红蛋白在机体中负责运输氧气到各个器官,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若是铁摄入不足或过量丢失,机体便会缺乏铁,血红蛋白的合成也会因此而减少,各脏器受其影响便会出现病变,此即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6].缺铁性贫血既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若是原发性缺铁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铁剂来进行有效治疗,若是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则应针对原发性进行根治,患者预后普遍较好。与缺铁性贫血的后天发生不同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血细胞DNA合成障碍、血细胞核停止发育而引起的贫血,患者的血细胞质依然正常发育,导致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发育不平衡,从而形成比正常细胞体积偏大的巨幼细胞,而巨幼细胞未出骨髓前便会遭到破坏,从而使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7].
这两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在病因病机上有明显差异,治疗方式与预后结果也因此而存在不同,临床需要根据患者所属的贫血类型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但是两种贫血类型均具备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表现,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和红细胞形态变化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尤其是早期二者相似之处很多,也使得临床很难鉴别这两种贫血类型[8].血常规检验是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贫血的主要方式,结果中研究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低于缺铁性贫血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血常规检验可以用于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贫血以及发生贫血的具体类型。而导致以上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与二者的病因病机有关。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源于缺少叶酸、维生素B12以及遗传因素,巨幼细胞较多形成,但这些巨幼细胞无法从骨髓中出来,因此患者血液中红细胞计数相对较少,而缺铁性贫血源于缺少铁元素而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红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减少;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能够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和离散状态,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充盈程度上明显不同,红细胞大小不一致,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和离散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的,故水平较高[9,10].
综上所述,对于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有着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其还可以用于鉴别患者的贫血类型,临床应为患者积极应用,以明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罗钦文。血液检查在诊断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2):133-134.
[2]赵婧萱,苏永娟。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具备的作用。贵州医药,2020,44(8):1307-1309.
[3]张学梅。血常规检查在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当代医药论丛,2018,16(4):207-208.
[4]李霞。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外医疗,2020,39(15):181-183.
[5]佟丽君。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2017,24(6):121-122,135.
[6]赵美阳。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05-106.
[7]张雁。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4):173-174.
[8]李安妮。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6):138.
[9]庄金凤。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173-174.
[10]彭芃芃。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7):70-72.
文献来源:吴海军。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