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关系调查(2)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12-14 共4331字
  

    2 结 果

  2. 1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

  自杀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 1.医学生对自杀普遍持有中立或矛盾的态度,在自杀态度的 4 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生活事件的调查结果见表 2.医学生的事件应激总量不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 心理感受为中度以上的应激事件数( 强应激事件数) 平均为 7.62,且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男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着多于女生,农村学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着多于城镇学生; 被试的平均应激强度为中轻度,且不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

  2. 2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相关分析

  见表 3.负性事件发生数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着; 生活事件应激总量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着; 强应激事件数与自杀态度的 F3 维度(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F4 维度( 对安乐死的态度) 相关不显着,但与自杀态度的 F1 维度( 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F2维度( 对自杀者的态度) 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即被试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越高,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越积极,态度越宽容,对自杀者的态度越认可或理解; 平均应激强度与自杀态度的 F3 维度、F4 维度相关不显着,但与自杀态度的 F1 维度、F2 维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即被试平均感受的应激强度越高,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越积极,态度越宽容,对自杀者的态度越认可或理解。

  2. 3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自杀态度的 F1 维度为因变量,以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 4.只有强应激事件数这一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 F1 的预测效应显着,解释量约为 7. 4%.

 

  以自杀态度的 F2 维度为因变量,以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 4.两个自变量皆进入回归方程,对 F2 的预测效应显着,可以解释因变量的 16%.

  3 讨 论

  3. 1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

  医学生对自杀普遍持有中立或矛盾的态度,且在自杀态度的 4 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这与已有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刘玉娟等人[9]在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中指出,面对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纠纷、情感维系的失利、就业竞争的加剧等,高校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出现适应困难与应激障碍,加之辩证性思维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自杀无差别地持有中立或矛盾态度并不足为奇。

  医学生的负性事件应激总量与平均应激强度并不存在显着的性别与城乡差异,但男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着多于女生,农村学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着多于城镇学生。分析可知,在应激总量与平均强度一定的前提下,负性事件的发生数相对一致,既然男生与农村被试经历的强应激事件较多,那么女生与城镇被试反映的弱体验事件就相应要多,而且,女生与城镇被试虽然感受到的强应激事件较少,但感受性却极高。究其原因,女生与男生相比,他们关注的焦点比较单纯,更多地反映在学习因子上,核心事件一旦受挫,应激感受性就极为敏锐; 另一方面,这一差异也可能与男、女生的记忆保持方式有关,男生经历的强负性事件较多,如被罚款、与人打架等,但他们倾向于淡化负性的体验,因而中度的负性体验较多,女生不仅善于记忆感受强烈的应激事件,而且倾向于强化一些日常发生过的但体验并不深刻的负性事件,因而除了极端的负性体验外,轻度的负性体验事件较多。农村被试与城镇被试相比,他们经历的强负性事件要多,主要反映在家庭经济方面。强应激事件的发生数与感受强度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挫折感受性与受挫频次的反比关系。

  3. 2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事件应激总量、负性事件发生数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着,这与已有大学生的研究结论相似。杨玲等人[6]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无显着相关。自杀态度作为一种认知体系,也许更多地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作为外因的负性事件应激总量与发生数,可能无法对认知体系产生直接的效应[15].

  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应激事件数、平均应激强度与自杀态度的 F3 维度(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F4维度( 对安乐死的态度) 相关不显着,但与自杀态度的 F1 维度( 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F2 维度( 对自杀者的态度) 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可见,医学生对自杀者家属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并不受到自身应激因素的影响,但如果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越多,感受的平均应激强度越大,被试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及对自杀者的态度就越认可、越积极。严红虹[10]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组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平均应激量高于无自杀意念组。综合发现,“大祸”、“不单行”是影响自杀态度重要的应激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发现,强应激事件数对自杀性质认识的回归效应显着,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对自杀者态度的回归效应显着,其中对自杀者的态度受到应激相关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见,探讨自杀态度的应激因素不仅应关注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应激总量、应激因子,更要关注强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应激事件的平均感受强度。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就要将高校学生应激因素的“质”与“量”

  加以综合分析,所谓“质”指的是主观感受到的应激强度,所谓“量”指的是强应激事件的发生数,“量小力微”不足以为惧,但强度与数量并存的“祸不单行”却一定要提高警惕,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张浚哲,陈冲,刘铁桥。 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 3) :160-164

  [2]邱雯婷,冯维。 我国近 20 年来青少年自杀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 11) :2093-2095

  [3]姚新华,郑云恒。 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分析及心理筛查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4,29( 8) :11-12

  [4]王地。 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09,21( 11) :82-85

  [5]Bonifaciosandin,Palomachorot,Miguela Santed,et al.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 A critical analysis from thestress proces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8 ( 21 ) :415-426

  [6]杨玲,李丽丽。 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 2) :126-129

  [7]喻彦,彭宁宁。 上海市高中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水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1) :38-40

  [8]刘薇,黄婉,舒勃桥。 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 前沿,2008,30( 5) :205-206

  [9]刘玉娟,张健,姚晓青。 唐山市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 9) :1079-1081

  [10]严红虹,刘治民,王生涌,等。 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 3) :476-479

  [11]罗京滨,杨玲,张文艺,等。 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 2) :57-59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医学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