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研究进展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9-18 共5745字
摘要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下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否直接相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探索。笔者检索了国内外核心期刊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文献,分析了相关研究成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端与演变、概念与维度、衡量和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端及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端被广泛认同为 1790 年英国消费者抵制东印度公司使用奴隶生产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形成于 20 世纪初,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大企业膨胀与经济民主运动的产物。一方面,企业的剧烈扩张导致大型企业经济权利的膨胀,民众开始要求企业承担与其权利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开始要求企业关注社会整体的福利。1923 年英国学者奥利佛·谢尔登在其《管理哲学》的书中首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术语。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阶段,此时的研究主要从企业伦理的视角探讨商人或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但并无完整理论形成。1953 年 HowardR.Bowen 出版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他在书中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此书被学术界公认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Friedman(1962)则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为股东创造价值。Bowen 的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企业理论,改变了公众对公司性质和管理者受托责任观的认识,还挑战了利润最大化原则。此后二十年中,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维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Fitch(1976),Murry(1962)对于 Bowen 提出的 CSR 的内容和过程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而 Levitt(1958)则对Bowen 文章中的基本假设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等。20世纪 70 年代,国外学者通过探索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追逐利润的本质并不冲突。鉴于 CSR 具体内容的不明确,此后二十年国外学者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其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是 Carrol(l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四层次模型。20 世纪 80 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Freeman 于 1984 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观点。随后 Clarkson 将此理论引入 CSR的研究中。此后诸多学者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CSR 模型并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21 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盈余管理、审计收费等话题不断成为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并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1990 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内早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性着作,卢代富、曹凤月、周祖城、沈洪涛等学者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维度

  企业社会责任至今未取得统一的标准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1953 年 HowardR.Bowen 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三方面内容 :公司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公司管理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者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自愿的。Carroll 则于 1979 年开创性地提出了 CSR四层次模型,即 CSR 应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股东、顾客、员工、环境、政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1997 年,英国商人 JohnElkington 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概念,该理论认为企业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期望,即企业在保证持续经营的同时也应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这一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理论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Jensen(2001)认为那些可能从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利的人就是利益相关者,这些活动包括人权、环境、社区和更加社会化的事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 2004 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宽泛定义,即“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立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员工、其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一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承诺”.

  我国学者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寻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尽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对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当地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曹凤月(2005)认为企业需要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负责。

  徐尚昆、杨汝岱(2007)通过梳理国外文献,总结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经济责任、股东利益、法律责任、顾客至上、员工发展、公平竞争、社会慈善捐赠事业和环境保护。李淑英(2007)则认为企业自成立起便与社会之间形成了某种契约,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遵守其与社会达成的契约。

  归纳总结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层次责任观,其以 Carroll(1997)提出的 CSR 四层次模型为代表 ;第二类是社会契约观,即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之间契约的约束 ;第三类是利益相关者观,即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与评价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逐步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和评价十分重要。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五种 :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污染指数法、问卷调查法和专业评估机构评级法。

  声誉指数法即让专家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相关社会责任进行主观评价并进行排序。得到广泛应用的《财富》杂志声誉指标就属于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是通过收集企业年报等公开披露资料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评价,利用量化的社会责任信息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现阶段在国外运用较为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是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由专业评级机构对社区关系、雇员关系、环境绩效、产品特征、员工多样性、军火合同等诸多维度进行衡量。

  鉴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缺乏权威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探究。近年来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侧重于定量分析社会责任,较少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过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其他理论,如 SA8000标准、社会契约理论等,构建定量指标体系。这些定量指标中或者是财务指标体系,或者要采用社会数据的指标体系,如污水处理费用,具体的数据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这些方法对社会责任的评价结果有所不同,不同学者常选用不同方法对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李正(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指数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高低,具体为若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描述了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作者构建的活动体系)的某一类,则分值为 1 ;若还有相应的金额再加 1分,最后由小类得分加总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比较各样本企业的得分进行评价。

  梁杰和王铁成(2007)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中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业绩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一般评价模型。具体评价方法是依据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业绩指标测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论值,再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牛丽文、符丹等(2008)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通过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建立科学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权重,对相关因素分别进行评价,最后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值,将评价值和事先建立好的评价集对比,找出相近的数值做出评价。沈洪涛(2011)参照上海证券交易所 2008 年 5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从年报中获得相关数据计算出每股社会贡献值,并以此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社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