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先分析了IPO审计风险和成因,随后介绍了IPO审计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审计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IPO审计,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在科创板开板后,多种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始利用IPO寻求融资渠道,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实现进一步发展。而科创板除了健全资本市场之外,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因为科创板的相关上市条件特征,科创板企业上市后面临各种技术迭代风险,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因为抵抗能力较弱,体现出一种高风险和高成长特点,为此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研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一、IPO审计风险和成因
(一)审计主体
科创板IPO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IPO审计项目和一般项目比较,其委托关系更为繁琐和复杂,存在多家参与中介机构,为此需要注册会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方的协调沟通。由于企业IPO上市需要经历较长的规范时间,为此需要调整和选择多种设计方案,这个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全程参与,并对所选择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进行及时调整。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科创板IPO审计和其他审计项目相比耗时更长,同时项目审计工作也更为复杂,加大了注册会计师任务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
IPO过程十分复杂,审计项目负责人需要亲自参与到各个阶段当中,扮演不同角色,包括改制过程中针对重组方案提供咨询服务,出具验资报告,出具三年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相关鉴证报告等。而注册会计师在整个过程当中,尤其是前期大量的咨询业务工作中无法保持独立性。
会计事务所需要监管控制IPO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具体包含项目执行、项目承接以及执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等内容。近期千山药机和乐视等数十家企业面临退市风险,而康美药业和康得新企业等也相继爆出财务舞弊问题。出事后不仅是相关上市企业面临问题,为相关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事单位也承担一定责任,发展受到影响。事务所的工作目的便是为企业报表的真实性提供合理保证,但在长时间的审计工作中,却没有发现相关问题,到底是企业手段比较高超,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值得深思。不可否认,个别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会下意识遗忘自身的道德标准,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此外,证监会规定了上市公司五年连续审计应该及时替换签字会计师,但却没有限制事务所轮换工作,而基于严重压低审计费用的市场环境中,事务所和执业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经济利益,很难投入足够的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以应对审计风险。
(二)审计客体
科创板企业存在企业治理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抵抗市场冲击,经营前景充满风险等问题,而上述经营风险都将是导致科创板IPO审计出现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因为科创板IPO企业大都是由私营小型企业发展出来的,家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求,逐渐暴露出诸多内控缺陷。企业中的相关实际控制人和管理人员为了能够保持科创板IPO资格,或出于个人盈利的目的有可能会掩藏自身真实的财务信息,最终产生财务造假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财务报表错报问题。
结合科创板IPO企业自身产权组成结构分析,大部分企业都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散于家族成员内各个控股的股东手里,企业所有者利用家族力量全面掌控企业经营权。为了进一步提升家族利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容易把信任的人放到核心管理职位当中,从而得到产权剩余价值。而这种手段在初期发展阶段是一种有效的扩展企业规模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权与公司产权重合阻碍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不足,势必提高了IPO审计风险。
(三)外部环境影响
因为当下市场环境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债权人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单纯依靠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信息,少数关注无法引起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所以市场方面对于审计质量没有过高要求。至于那些中小企业中的投资人员因为市场环境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扩大了怀疑验证成本,同时因为财会信息具有突出的专业性特征,加大了理解难度,进而降低了市场方面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
对于IPO审计的监管工作十分混乱,市场监管环境较为繁杂。证监会、财政部门是对IPO审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核心部门,而在特定条件下税务、审计署等部门和社会中的行业组织协会等自律部门同样会对IPO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管,相关机构也拥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存在一定的重合性管理内容,从而导致针对部分问题中存在执法不一的问题,导致管理实务中产生重复监管与混乱操作的问题。其中证监会是重要的审查机关之一,其日常面对大量工作任务,因此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面面俱到,而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能够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主动投靠到企业一方,参与营私舞弊行为,因为政府层面出手保驾护航,所有容易发生监管不到位现象,导致企业因此走向冒险的道路。
二、IPO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一)审计主体方面控制措施
针对IPO审计中相关风险问题,需要积极创建IPO审计的质量管理机制,因为科创板IPO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时间,同时其操作步骤也较为复杂,该种情况下,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管理措施,全面覆盖项目承接到IPO项目成功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督导,从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实现风险规避的目标。
会计事务所在平稳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和覆盖规模,补充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执行多元服务管理战略,进一步分散审计工作所产生的风险问题。而相关从业人员也应该了解自身的义务和职责,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始终秉持一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减少审计风险。结合康美药业所爆出的问题分析发现,其“存贷双高”的舞弊迹象十分突出,货币资金远远超过企业日常运营需求,营业收入、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也呈现出一种超长增长趋势,即便不核对银行账单和不通过银行函证程序,单凭实质性分析程序也可以察觉其中的舞弊迹象。由此可以看出审计主体没有保持良好的职业怀疑态度。企业假如出现财务舞弊,必然会出现信息流、发票流、货物流以及现金流方面的伪造包装,假如重点从银行流水的核查入手,联系企业实际业务,即进货单、出货单、订购单和付款单等内容进行检查,则企业财务造假问题是无法长时间隐藏的。在IPO审计中需要以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专业独立性作为基础保障。当下因为审计市场十分混乱,审计服务供需失衡,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信誉降低的问题。在该种恶性竞争背景下,想要促进审计市场实现稳定发展,需要审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为此可以利用各种培训手段,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塑造良好的审计能力。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控制措施
针对审计客体方面的问题,需坚持制度这一基础导向,科学设计出满足企业发展现实需求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也是科创板企业的重点任务与工作难点。针对制度建设工作,需要在充分掌握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和文化氛围的条件下,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还要形成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与中期发展目标。为此应该针对企业各个部门、阶级的工作责任进行合理划分,有效分离各种不相容的职责,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手中。同时还应该设计制定科学、完善的审批制度与决策制度,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确保企业决策正确性。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时,需要注重对员工观念进行合理引导,实施公正的奖惩措施,杜绝营私舞弊问题。
不断健全企业管理结构,如此才可以帮助企业创建内控制度奠定良好保障,提供有效平台。因为科创板相关股权结构分布较为集中,经常可以看到大股东的控股问题影响了中小股东的参与性,无法保障小股东权益,为此应该构建完善的制衡机制,将大股东控制权利有效分散开来。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建立与完善监管机制,构建内部审计制度,形成审计委员会,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而董事制度是独立于企业管理层的第三方,能够帮助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和一股独大等问题。企业应该提高重视,做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工作,从而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三)外部环境控制措施
针对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形成一种独立性委托关系,当下大部分是各个企业把IPO审计项目直接委托出去。从客观层面分析,该种委托方式降低了IPO审计项目的独立性。针对该种问题,需要积极研发出一种新型委托关系,并脱离利益人委托独立存在。通过证监会相关监管职能部门人员或者证券交易所构成IPO审计的项目委员会,随后在经过审计委员会进行委托,使会计师事务所对IPO企业实施审计工作。相关委员会中的组成人员具体包括企业外部利益人、监管机构代表、债权人以及投资人等人员构成。其所实施的审计委托工作不会被企业管理层、实际管理人和董事会等方面的影响,可以使IPO审计维持良好的独立性,同时对于审计委托工作而言还具有最终决定权。
在审计单位、IPO审计委员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共同协商之下确定相关审计费用。由被审计单位将费用提前预付到审计委员会的手中,随后经过审计委员会按照不同阶段完成状况把费用交给会计师事务所。该种方法在全面控制付费权和委托权的基础上,可以把审计人员从企业利益中全面独立出来,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IPO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突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证监会的管理作用,针对首次募股行为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标准,明确各级政府具体管理责任。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出现重复监督和多头监督行为。
针对IPO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审计风险隐患,相关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应该提升自身的独立性,时刻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不断强化自身的审计水平,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芬芬.控制网络审计风险的相关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9(32):11-12.
[2]孙青.R会计师事务所IPO审计风险防范案例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