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国家电影局公布的2019年全年电影产业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在2019年实现642亿元的总票房,其中,《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电影票房的新纪录,而一部好的电影和优秀的导演是分不开的,基于此,笔者就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的历史沿革和新时代电影导演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电影产业
1 中国电影导演的历史沿革
中国电影见证了祖国的一点一滴,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后来的有声电影,从逐渐成熟的黑白片到彩色片的发展壮大,从传统的平面电影到现在的3D电影,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初出茅庐到在世界电影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导演的辛勤付出。
我国的第一代电影导演成长于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征程,当时的祖国没有专业电影人才、不懂电影技术甚至连观众都十分稀少,所有和电影有关的一切都需要摸索,尽管如此,第一代电影导演仍然制作了多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如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等,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开端,更是为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第二代电影导演真正实现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同时电影内容也从艺术层面渐渐开始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电影内容多以歌颂为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到后期开始尝试进行彩色电影的拍摄,这一期间的《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影响了后期众多的电影人,此外,吴永刚导演的《神女》、袁牧之导演的《都市风光》在当时也曾引起轰动。
第三代电影导演多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电影人,这时电影才逐渐在人民大众中逐渐被熟知,成为越来越多民众休闲娱乐的选择,也产生了更多的着名导演,如谢晋、桑弧等,而这一时期的电影涌现出众多以革命、抗战为题材的电影,如《智取威虎山》《小兵张嘎》等,真正实现了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过渡。
时间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前后,此时涌现出的第四代电影导演群体真正将电影带进千家万户,与之前的导演相比,这一批导演大多是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学院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育,算得上是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他们执导的电影中既有带政治色彩的电影作品,也有反映家长里短、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贴近人民大众生活的电影作品,获得了人民大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有:谢飞导演的《本命年》、郑洞天导演的《邻居》、吴天明导演的《老井》,等等。同时,女性导演的崛起也是这一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张暖忻、黄蜀芹等。
如果说第四代电影导演打开了中国电影的新局面,那么第五代电影导演可以说是让中国电影登上了新的高峰。与第四代电影人相比,第五代电影人大多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第一批专业方向的大学生,这一代电影导演不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继承了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过人民大众的酸甜苦辣,更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影专业教育,了解最前沿的电影技术,能争取到更多的电影资源,他们不负众望,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电影作品,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黄土地》、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红高粱》等,让中国电影冲出国门,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直到现在,这一代导演仍有许多人活跃在电影舞台上去影响更多的电影人。
现如今,关于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话题热度不减。与前几代的电影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面对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成长中的烦恼,都市生活中的压力或挣扎在温饱线上底层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和历经磨难之后的小幸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作品有: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月蚀》、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等。
除此之外,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批新锐电影导演也呈现出不可抵挡之势,这一批导演除了对艺术的追求,更多体现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票房是其艺术价值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如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等,还有众多电影导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样创作了众多获得认可和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如姜文导演、张艺谋导演等,让人印象深刻。也有许多演员出身或作家出身后转行而来的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演员出身的赵薇、苏有朋,作家出身的郭敬明、韩寒等。
2 新时代中国电影导演的机遇与挑战
现如今,经济的快速进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人民大众对电影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电影行业有更细致的愿景,这对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导演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2.1 新时代中国电影导演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中国电影导演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市场的考验。现如今,对电影价值的衡量,除了艺术上的价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票房是对一部电影优劣与否的另一重考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导演拍摄电影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观众有更多渠道了解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中外电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电影的技术手法到内容上的处理手法,到每个镜头中极细微的差别处理,等等,这就要求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更严格的把控,更高质量的保证,如此才更有利于赢得观众的口碑,而观众的口碑是高票房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部电影价值的体现。这在众多上映的电影中均有体现,如2018年春节上映的电影中《捉妖记2》凭借其强大的阵容,丰富的宣传资源,相较于其他同档期的电影而言,虽然在上映前期获得了非常多的曝光率,但是在持续了几日的独占鳌头之后,却因为影片内容的匮乏、剧情的俗套等诸多因素导致口碑下滑,在之后的上映中票房远不如同档期的其他几部电影,反观,后来居上的《红海行动》,其豆瓣评分8.5,虽然前期宣传力度不够,预售不太理想,却在上映几天后,因为其优质的内容和震撼的剧情远超同档期的其他几部电影作品。可见,国内的电影市场虽然不够完善和成熟,还存有诸多弊端,但市场确实也能在大浪淘沙中筛掉渣滓,留存精华,在商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一名电影导演而言,在把控好市场的同时坚守电影的初心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来自拍摄技术的考验。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同时与电影导演们多年前绞尽脑汁拍摄一个镜头相比,许多曾经极为困难的镜头的拍摄已经不再是难题,与此同时,电影的后期制作特效大于内容,大于剧情的片子也越来越多,华丽的特效外表下是空洞的灵魂,也难怪对这样的电影观众越来越不买账,这也应该引起电影导演们对拍摄技术和电影内容间的平衡关系的反思,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电影内容服务,如果技术越过电影内容成为撑起一部电影的主要力量,就有可能削弱影片的价值,电影艺术应是在嬉笑怒骂之后让人有一些反思和沉淀的意义。如何处理好电影内容与拍摄技术的关系,对中国电影导演而言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三,来自观众的考验。过去的电影观众和现在的电影观众已大不相同,过去的电影观众大都集中在一个群体中,即便是有不赞同的地方也只是对小部分人有影响,不会在大范围产生大的影响,而现在一位资深电影观众的中肯评价或无意吐槽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获得几十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的关注,这对电影而言是一个更大的考验,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收视需求,那么在创作之初,做好电影的定位是电影导演需要十分慎重考虑的事,无论是针对的受众群体还是电影的题材,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侧重,还要包括电影导演对自身的定位,以及擅长的题材、个人的特色、可利用的资源等等,如果没有清晰的把握贸然开始拍摄,只会面临观众的诸多挑剔,对电影导演而言,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决定。
2.2 新时代中国电影导演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行存在的,除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外,对中国电影导演而言也有诸多机遇。
其一,政策上的支持。自改革开放之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新时代中国电影导演从各方面而言得到的支持都是不可比拟的,从一代又一代电影导演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可以看出,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更快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电影资讯,掌握更先进的电影技术,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商业电影的日趋发展培养了诸多的新锐导演,一位电影导演的成长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其二,电影导演准入门槛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导演的准入门槛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曾经多是科班出身才能在电影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如今,除了专业院校培养的导演之外,还有更多导演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现实中焕发力量一步步成长起来,如曾经的演员或歌手的身份,借助其影响力转行做导演的徐静蕾、吴京等,而在2019年创造出票房新高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也不是科班出身,是凭着对电影的一腔热血逐渐成长起来的,足以看出,电影导演的准入门槛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为电影行业的持续迅猛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其三,信息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对电影导演们发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机遇。互联网技术可以迅速地打开一位优秀导演的市场,一部优秀电影的产出能迅速提高这位导演的知名度,相继而来的是更好的资源,更多的机会,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新时代导演站在技术的肩膀上实现电影艺术中的更多可能。
结语
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国电影充满了新的机遇,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越来越多优秀中国电影导演的带领下,中国电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电影浪潮中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迸发出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磊磊.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J].当代电影,2006(5):26-31.
[2]罗艺军.盘点第四代——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J].文艺研究,2002(5):83-91.
[3]胡星亮.论百年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传统——导演群体与中国电影创作主潮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5):55-68.
[4]周斌.从新时期以来导演群体的比较看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建构与拓展[J].当代电影,2012(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