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

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概况及SWOT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5 共97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模式优化探究
  【第一章】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和文献综述
  【第三章】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概况及SWOT分析
  【4.1 - 4.3】A公司的战略转型构想
  【4.4  4.5】公司战略转型实施的过程和实施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外贸国企转型升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概况及 SWOT 分析

  3.1 国有外贸企业的历史沿革

  国有外贸企业,指从事进出口的流通类企业,并不包括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制造型企业,也不包括专门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劳务服务出口等企业。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历程而变迁,基本历程如下:

  1. 国家办外贸阶段(1950-1978 年)。

  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为数不多的专业外贸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 15 个国有进出口公司。1956 年,全国的对外贸易均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所有进出口业务统统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现了国有外贸公司对外贸的垄断经营。在此过程之中,国有外贸公司凭借着垄断经营的地位优势,迅速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外贸专营权逐步放开阶段(1979-1991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逐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过去二十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外贸体制已不再适用,"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作风也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效率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滋长了官商作风。因此,1988 年开始,中央开始摸索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之路,首先将中央企业省级分公司,也就是省级外贸公司的财政权下放到省级财政,接着在 1991 年,省级外贸公司的开始试行自负盈亏,独立经营。从政策上看,国家此举也正是为了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外贸公司,来实现对生产领域进行控制的做法。去计划化是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宗旨,也为接下来对外贸行业的彻底放开埋下了伏笔。

  3. 外贸体制逐渐国际化的阶段(1992-2000 年)。

  旷日持久的入世谈判,致使我国只能在外贸法规和政策上逐步实现和国际接轨,1992 年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 年取消进口配额计划,使得我国的进出口更加国际化和市场化,与此同时多次调低关税,也使得我国的进口关税更加接近国际市场。1994年我国颁布了《对外贸易法》,系统地阐述了外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随后又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在外资、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旨在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规范化。在这个阶段,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也开始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之路,从 1993年开始,各县市地方政府借着外贸进出口专营权逐渐放开的东风,也开始成立大量外贸公司,一夜之间,小型的国有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使得行业竞争开始逐渐加剧。

  4. 外贸国际化的实现以及完全竞争阶段(2001-今)。

  2004 年,国家对《对外贸易法》实施修订,外贸行业全面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我国境内的自然人同样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活动,这也意味着我国外贸行业的门槛降至最低,外贸行业彻底进入到完全竞争阶段。2005 年 1 月,外贸由原来的审批制转为登记制,在贸易权方面给予所有外国企业和个人不低于中国企业的待遇。2006 年,国家将外商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的门槛再一次降低,有关外商在华直接设立采购点的审批手续也极大程度进行了简化。面对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双重夹击,国有外贸企业过去建立的优势逐渐被蚕食。

  可以清晰地看出从 2001 年至 2012 年,国有企业的贸易总值十二年间只增长了约 70%,但是我国对外贸易总值在此期间增长了 400%之多,国有企业占比从超过 40%下降到了现在仅有的 15%左右。而这其中还涵盖了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的出口,纯流通型外贸企业实际占有的市场份额则更少。

  面对大量出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国有外贸企业似乎并没有完全做好应对准备,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问题都被无限放大,其处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2 国有外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

  国有外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主要分为收购制和外贸代理制两种。

  3.2.1 收购制。

  在收购制下,外贸公司通过与外商的商洽,与外商签订对外贸易合同,然后在国内寻找适合的制造企业,并与之签订国内购销合同,由专业外贸公司对产品的质量、生产进度等进行监管,以确保按时按质交货。专业外贸公司通过自身的人才优势,完成制单、结汇等各项出口的业务操作,从中赚取差价以及国家的出口退税。这种传统经营模式是在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对外贸公司经营的专业性要求并不高。

  3.2.2 代理制。

  在代理制下,外贸公司通过与外商的商洽,与外商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并与国内的制造企业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国内的制造企业根据合同进行组织生产,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制造企业将制单、结汇等各项出口的操作业务转交专业外贸公司完成。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风险被转嫁给了制造企业,专业外贸公司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向制造企业提供服务,从中赚取代理费以及佣金。

  在上述两种传统经营模式当中,国有外贸企业都充当着国内制造企业和国外客户之间的中间人(见图 3-1),对国内的制造企业和国外客户的依赖性较大,他们在对外贸易价值链中参与的环节少,价值增值也不多,他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即为买卖差价或代理费用。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传统的经营模式很难为国有外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实现长远发展。

  3.3 传统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发展或者俗称经商之道,主要是依赖国家所赋予的外贸专营权和由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行业或渠道垄断优势,这种情况下的经营应该说不会遇到什么竞争,经营模式也相对比较简单和单一,只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完成好执行工作便可以,不管销路,不愁货源、管理上也基本都处于粗放状态。

  当时国有外贸企业"挣钱"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主要有:依赖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天然或人为障碍产生的利润空间,如政策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语言优势等等,实现其发展目的。

  除此之外,国有外贸企业之所以在过去能够实现在目前看来"较为轻易"的发展,其实也不仅仅是国家外贸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与过去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程度不深、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稍弱、信息通讯技术尚未普及、金融服务水平低下、交通物流手段落后、观念意识不强,等等。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到来,过去国有外贸企业曾引以为豪的优势逐渐被剥食,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以后,国有外贸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了危机,并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出路问题: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以后,国有外贸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减弱,发展到今日已基本上失去了外贸主导地位。在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外贸经营权的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包括个体经济组织,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更大作用,在整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比也越来越大。于是,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关于国有资本是否还有必要主导经营外贸领域的讨论。

  国有外贸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其未来究竟该怎样发展?是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模式,还是走日、韩的综合商社模式,或者单单只从事专业化的代理业务?成为困扰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一大难题。

  (2)机制落后:由于国有外贸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进出口业务的专营权,可以坐享垄断带来的利润。因此,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形成了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经营模式、落后的观念,尤其缺乏的是市场竞争的意识。这种落后机制带来的管理不善、运行效率低下,使国有外贸企业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时显得格外不适应,表现为反应不快、风险较多、机会把握不住。在市场行情看涨本应该赚大钱的时候只能赚小钱,在市场行情不好时本可以赚小钱或者全身而退时却赔钱,难以立足。

  不少国有外贸企业为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曾在国家积极推动下尝试进行股份制改造。但从总体来看,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政企不分的现象依旧存在,市场主体地位仍待确立,企业治理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意识也仍有待加强。

  (3)战略不清晰:国有外贸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集团,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代理制的经营模式,缺乏明确、长远的战略规划。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看不清方向,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战略定位不少都很模糊。尤其是在没有建设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多体现的是领导人意志,而其领导(一把手)班子又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经常出现的是领导人的更迭带来企业经营模式,发展方向、思路的大调整,企业也就很难谋求未来的可持续和实现科学的发展。

  (4)组织结构不合理:虽然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绝大多数国有外贸企业仍然保留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在过去特定的经济体制和环境下,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外部形势的改变,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严重落后,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反而成为了企业变革发展的巨大障碍。

  3.4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 SWOT 分析

  通过对国有外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国有外贸企业已很难再继续其过去的经营模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加快机制创新,国有外贸企业极有可能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为此,加快体制创新,及早推动战略转型,已成为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国有外贸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挑战和威胁比较严峻,但长期以来由于享受国家垄断资源以及相关政策的保护,其在长达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时间里,沉淀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优势,虽然事过境迁,无论是经营环境还是外贸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优势对于促进国有外贸企业实施战略转型还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关国有外贸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问题,已出现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作者在此结合当前国有外贸企业实情,运用 SWOT 分析法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分析,以期得出一些初步结论,为其未来实施战略转型提供些许思路。

  SWOT 分析法是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经典分析方法,它通过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能力的分析,对分析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状况,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依据。其中 S:Strength,是指企业所擅长的,或者说所持有的能够提高竞争力的优势;W:Weakness,是指企业做得不好或缺少的,或某种会使企业处于劣势的条件;O:Opportunity,是指企业具有的外部机会;T:Treat,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威胁。研究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 SWOT 分析,认清主要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优势与劣势,从而利用机会,回避威胁,扬长避短,确保企业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

  3.4.1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威胁分析。

  (1)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经营权被逐渐取消。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外贸企业享有特殊的许可证和配额等政策,这是其它企业所没有的。虽然现在国有外贸企业仍然还多多少少享有一些特殊政策,但随着我国积极履行加入 WTO 后的逐步开放承诺,国有外贸企业现在仍享有的一些特殊政策由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必定会被逐步最终取消。成为 WTO 的正式成员国之后,按照国家政府的承诺,最终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国有外贸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外界压力。

  (2)国有外贸企业受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利润大幅缩水。

  在我国,有一大批国有中小外贸企业过去曾主要依赖出口退税来维持生机,出口退税收入曾一度占据其收入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从 1985 年开始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1994 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继续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然而随着国家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外贸模式逐渐形成,我国从 2003 年开始,逐步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率,大多数是调低或取消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退税率,以便控制出口产品结构。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经营相关产品的国有外贸企业的利润,国有外贸企业只有通过抬高出口产品价格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这样给出口又造成了难度,再加上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激烈的出口竞争使得一些经营不善的国有外贸企业逐步走向衰亡。

  从现有情况来看,我国对出口退税率的逐步调整趋势还在持续,这对国有外贸企业的影响也将会逐渐加深。一些过去曾长期依靠出口退税实现利润的企业不仅利润被逐渐摊薄,而且必须要重新调整商品经营结构,从而面临新的出路选择。

  (3)国有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由计划经济时期延续而来的"收购制"和"代理制"的经营模式,使得国有外贸企业大多只能从事一般贸易的进出口业务,而做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企业较少。所以,通常来讲,国有外贸企业没有或者缺少自己的产品制造基地。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工贸联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企业不断涌现,曾经一些为外贸企业提供商品的制造企业可以自己从事外贸业务;另外一方面,国外的跨国公司直接在中国建造生产基地或直接在中国进行采购,将中国的制造厂家纳入到他们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这样从根本上摆脱了外贸公司。所以,国有外贸企业的货物销售去向以及货物来源便日益成为一个问题。

  (4)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后,国有外贸企业日益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期,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独享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具备的许可证和配额优惠。加入 WTO 之后,这些原有被专享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逐步被取消,国有外贸企业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必定将被加大。

  现阶段,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正在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外贸企业已完成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允许有能力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展这项业务,集体、外资、民营企业等都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别是跨国经营的综合商社和贸易集团,由于他们拥有资金、管理、渠道、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必定会对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冲击。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有外贸企业都面临越来越多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对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抢夺。

  (5)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巨大挑战。

  国有外贸企业固有的分配和激励制度对很多优秀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压制,员工的贡献与报酬之间的合理关系无法得到体现。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外贸企业形成了大量冗员,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难度,"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很难顺畅的形成,职业生涯发展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回落和经营压力加大,再加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外贸公司进入之后以股权激励、高薪等灵活机制相诱惑、使大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网罗的优秀人才纷纷出走被"挖墙角",而落后的企业管理机制又缺少必要的吸引力,国有外贸企业很难再得到新鲜、优秀"血液"的补充。很多国有外贸企业人才在离开后直接加入到了竞争对手阵营,无不使得国有外贸企业经营难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6)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迅速发展,现代经济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外贸经营方式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许多结合了电子银行、网络认证、出口招标、物流安排和远程质检的综合贸易网站已经诞生并正式开始运作。

  据统计,截至 2014 年 2 月底,国内的商业网站已有近 10000 家。仅商务网站就有近 1000 家,网上书店有近 400 家,网上拍卖店铺 280 家。根据 2014 年《电子商务世界》杂志对 3000 多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国上网企业数量占到了 89%,网上对外贸易的比例为 26%.国内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球资源、卓越等 B2B 网站平台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电子商务存在成本较低、反映快捷、操作简易、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通过网络平台的 B2B、B2C、C2C 等业务正蓬勃发展,形成了对传统贸易和交易方式的巨大冲击。

  从现有情况来看,尽管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形式还未对国有外贸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但随着电子银行等辅助手段的逐步完善核国家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遍运用,电子商务必当会成为未来新兴交易的主流方式。正因如此,国有外贸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挑战,尽快调整经营方式,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对新技能的掌握,以便更好地适应应时代发展,立足于激烈竞争之中。

  3.4.2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劣势分析。

  (1)国有外贸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

  相比于国际上巨型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规模都普遍偏小。

  依照我国标准,年出口额超过 8000 万美元的外贸企业都属于大型企业,然而依照国际标准却只能算作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偏小,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竞争中实力明显不足,很难应对各种市场风险,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底下。

  不仅如此,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品种单一,企业实力不足,在目前激烈的竞争面前,也很难通过有效运作站稳脚跟。

  (2)国有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严重滞后,政企不分。

  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经营,外贸企业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近年来企业的自主性、灵活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要想真正摆脱行政束缚还有待时日。

  国有外贸企业的领导班子不是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而是由国家机关指派。这些指派的经理大多是从政府机构里直接调任,这样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浓厚的政治氛围,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的要求自主进行经营活动。

  (3)国有外贸企业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

  国有外贸企业长期以来体制僵化、观念保守,受国家政策管制,限制较多,缺乏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多贡献较大的业务人员由于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而选择了1业,成为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资源的竞争对手。

  在人员管理机制方面,国有外贸企业存在着政府"衙门"作风,人员易进不易出,能上不能下,冗员过多,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难做文章。再加上离退休人员较多,原有负担过重,致使进一步的发展基础较差。

  (4)国有外贸企业产业链条短,缺乏自有产品和品牌。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收购制"和"代理制"的经营模式,国有外贸企业普遍都缺少自己产品的品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前,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等于水无源、树无根,很难立足。如下图 3-3 所示,就能清晰地看出产业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5)国有外贸企业的既有的经营模式风险过大,风险意识较弱。

  在当前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代理制经营模式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承担代价较高的货物承运、库存保管等风险,另一方面却只能获得百分之几、甚至是千分之几的代理利润,风险与收益明显不成比例。不仅如此,不少国有外贸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机制,加上国际贸易本身又是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倘若经营管理不当,损失将必定非常惨重。

  3.4.3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优势分析。

  (1)国有外贸企业具有人才优势。

  由于外贸行业曾经的一度蓬勃发展,因此以前人们十分向往能够进入国有外贸企业工作,国有外贸企业也网罗并拥有了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也具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的专业人才。

  此外,国际贸易的特点使得国有外贸企业员工拥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国际政治、文化、经济、世界地理等。这些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可以说,同国内从事对外贸易的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相比,国有外贸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相对更高,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也相对更多。

  (2)国有外贸企业具有经验优势。

  尽管很多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外贸企业不断涌现,使国有外贸企业的一些优势逐渐失去,但相比较而言,国有外贸企业由于长年在外贸行业钻营,在对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和把握以及对进出口的操作手续及所需相关文件掌握方面,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对问题出现的及时处理,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

  针对国际贸易规则,国有外贸企业也要相对熟悉得更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操作过程中相对正规,同时又具有规避风险的经验,这些是其他国内竞争对手所无法比及的。

  (3)国有外贸企业具有渠道优势。

  国有外贸企业熟悉国际市场,了解相关产品的供需情况和供应商、采购商的需求,并且能够敏锐地察觉国际、国内市场的价格差异,创造商机,获取最大利益。多年来的贸易经营历史使得国有外贸企业与国外进口商、分销商、批发商甚至零售商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自身的销售网络。而且,国有外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早,和全球各地的厂商都有着相当广泛的联系,并还设有众多的驻外机构。

  与此同时,国有外贸企业也非常熟悉国内市场,通过几十年来的经营在国内已建立了具有一定优势的信息网络和渠道,可以说是拥有了一定的信息和渠道优势。长期运作,经验的积累,使国有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和相关产品也比较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对贸易成本的降低。

  (4)国有外贸企业具有商誉和品牌优势。

  尽管不少国有外贸企业都没有自身的产品品牌,但多年来的国际贸易从业历史塑造了自己的企业品牌,尤其是在国际上形成了良好的商誉和口碑,这对企业来说,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国有外贸企业具有政府背景和政策优势。

  虽然国家相关政策表明,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外贸行业就属此类),然而国有外贸企业毕竟属于国有资产,对于这部分国有资产的调整,国家也会逐步进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倾向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国有外贸企业过去长期与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建立起了相当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熟悉怎样与政府进行打交道,即便同样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开展竞争,国有外贸企业也会相对在信息获取以及政策把握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3.4.4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机会分析。

  首先,从我国正式加入 WTO 起已过去了十三年时间,从入世以来的表现来看,加入 WTO 直接促进了国有外贸企业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一方面外贸经营权进一步全面放开,另一方面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企业的生产经营都要依照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市场规律的要求进行;在各类企业之间将进一步打破行业、所有制、企业性质等方面的界限,实现公平竞争;非公有制外贸企业将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放在第一位的将会是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而国有企业的身分将不再被过分看重。这种情况,对现有国有外贸企业以各种形式改革改制是相当有利的。尤其是对那些严重资不抵债,经营处于停顿状态的特困企业,在改革形式选择上便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

  其次,贸易环境的改善使得国有外贸企业实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加入WTO 之后,中国不但可以享受所有成员方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获得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的保障,增加贸易机会,还可以充分利用多边贸易的规则去开拓国际市场。除了美国、日本、西欧等传统市场外,还有非洲、东欧、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很多市场、行业、领域都可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国有外贸企业完全可以在此过程中施展拳脚。

  此外,入世促使国有外贸企业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平等参与国际竞争。从整体上看,"入世"后较大的改善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主要包括我国出口的产品可以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无条件的、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可以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普惠制待遇,也有利于对纺织品出口的数量限制进行打破;贸易争端可望得到及时、公正、合理的解决;部分出口产品面对的进口关税将大为降低等。国有外贸企业可以摆脱因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造成的束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世界上其他跨国公司平等参与国际分工,享有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国有外贸企业还可根据有关协议,享受普遍的多边贸易优惠,规避众多复杂的双边贸易谈判以及大量的反倾销案件。加入 WTO 后,欧美等国将要对我国实施的配额管理逐步进行放开,这样一来使国有外贸企业尤其是在纺织品、服装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国有外贸企业会面临着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这些国家的市场进行开拓。

  同时,随着国外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的进入,国有外贸企业既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资产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合资,实现双赢。在行业调整过程中,国有外贸企业也将得到不断优化,不仅可能重现生机还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战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