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基于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徐心艺
发布于:2022-09-07 共5314字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经营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愈加被管理者所重视,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实施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了国有企业存在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风险导向和战略管理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四大策略: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快传统内部审计转型;注重审计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监督机制,充分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落实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扩大审计结果的应用领域。它的目的是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实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战略管理;国有企业;

  1 内部审计概述

  1.1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理论界有较多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过研究,但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确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计划具体审计项目的工作并对审计资源进行配置的内部审计模式,此观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风险导向相似。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即对企业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审计。第三种观点认为既是一种审计模式,又是审计工作的对象,笔者认为此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本文所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既关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的审计风险又关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并且侧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

  在这种视角下,审计人员对于风险的关注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审计工作的起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同,即首先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财务风险,还包括战略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各类风险。对企业的风险全面了解之后,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来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开展针对性的审计工作,事后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需要拓展审计范围,对于风险防范、风险预警也要进行重点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全面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去,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建议,以帮助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

  1.2 基于战略管理的内部审计

  随着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战略管理意味着企业要主动对未来进行预测,而不是被动的对变化做出反应,如何评价战略目标的可行性、战略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管理的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和评价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及执行过程,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为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建设性建议。战略管理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丰富,二者的根本内容都是对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但战略管理内部审计的视域更长远、范围更大,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理论界对于战略审计的研究中,也有观点是将战略性思维赋予审计工作,而非仅仅是将战略纳入审计范围,尽管对于纳入内部审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

  总之,战略性思维适合于所有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内部审计中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紧密相关、目标一致。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工作质量,必须同时树立风险导向的理念、采用战略性思维模式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完成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赋予审计的新使命,引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协同。

审计

  2 国有企业基于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2.1 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重要抓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十分重要。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管理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规划,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而风险管理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降低风险,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2.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大部分企业中,高管层对战略目标的制定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掌握决策权,但对计划的制定实施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的情形下,高管层往往难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对于战略管理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难以进行实时监督与反馈。内部审计作为确保企业内部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监督机制,有必要将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纳入审计范围,对相关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监督。

  2.3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在传统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的背景下,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愈加紧密,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增长,因此相关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应当发挥其咨询、服务职能,帮助企业实现其价值增值,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咨询职能,实现“监督寓于服务,防范胜于纠正”,帮助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的多样化,使得政府对于国有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愈发重视,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国家审计的力度,但是国有企业中的违法违纪事件仍然频发,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国有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政监管的要求,对其工作目标的设定仍然只停留在对于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阶段,投入了相应的审计成本,审计效用却不高。在违规违纪问题越来越隐蔽的情况下,仅对财务收支账表的审计无法及时识别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漏洞,导致违法违纪人员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

  3.2 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强

  审计目标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的财务审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审计全覆盖的落实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相关的审计专业知识,而且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务活动也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管理提供建设性建议。但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招聘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国有企业招聘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会计审计类专业背景,常常忽视工程法律类背景,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加之审计的专业性较强,国有企业很少或没有能力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不必说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通过审计实践培养,但每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别很大;由于审计人员的缺乏,而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人员疲于完成查错防弊的基础审计工作,难以将审计职能扩大、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咨询职能,无法以更为全面的视角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改进建议。

  3.3 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有待完善,对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结果应用等方面的规定不够详尽,甚至是未进行制度化,有时可能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影响。其中有关职能划分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根据《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直接对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负责,但内部审计部门仍然属于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属于平级关系,接受上一级的行政管理。领导管理层既是内部审计的主管部门,又是内部审计的对象,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易受到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外部压力,影响审计业务质量,降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不仅如此,由于专业审计人员的缺乏,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时常会出现从其他部门抽调人手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在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自我评价的不利局面,影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了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有必要结合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3.4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是内部审计的关键,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体现。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审计成果的应用不到位,相应的整改和惩戒措施未切实执行,后续改进情况也未及时进行披露,未实现严肃问责。部分国有企业对审计成果的转化缺乏经验,审计信息的利用范围较窄,导致内部审计流于表面,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使内部审计丧失权威性,影响后续审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

  4 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进策略

  4.1 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快传统内部审计转型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要,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构建行之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有必要增强风险意识,认识到外部环境的波动性,为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结合,将内部审计的重心逐步前移,更高质量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加强对于审计工作范围扩展的实践,意识到财务收支审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发展方向。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应当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应审尽审,加快传统内部审计转型,将战略层面的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目标。

  4.2 注重审计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审计工作质量有重大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意识到提升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审计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高校需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高素质的审计专门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审计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创新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为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战略管理审计转型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全面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改进建议,完成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向监督与服务、咨询并重的方向转变,为企业增加价值。

  4.3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监督机制,充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制度中不仅要包括内部审计业务操作规范等基础类管理制度,还要将审计流程的制定,审计成果的评价、应用等内容进行制度化,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保障内部审计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下,结合内部审计的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对于审计工作中新的审计对象制定相应制度,例如风险管理制度审计或战略实施过程监督审计的相关规定或条例,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

  部分国有企业规模大、管理层级多,对于其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的重要依据和指引,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也是必要的。相关制度的完善,能够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成果质量和层次,使审计结果更具有借鉴性。国有企业既要认真落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要求,也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在实施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

  4.4 落实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扩大审计结果的应用领域

  国有企业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利用审计结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扩大审计结果的应用范围,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进一步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与相关的考核和决策紧密结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依据规定的程序和相关的法规移送上级主管部门,扩大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等机制加快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为企业增加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雪霞,李明辉.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涵的探讨[J].财会通讯,2019,(19):104-108.
  [2] 杨晓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与应用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0(S1):26-28.
  [3] 尹亮,李明辉.战略性内部审计:涵义辨析及对实践的启示[J].财会通讯,2020,(23):101-103,107.
  [4] 陈学安,于月华,陈豪雅,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实现路径[J].财务与会计,2021,(05):74-75.
  [5] 袁亮亮,罗党论,郭蒙,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与挑战---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21,(21):92-99.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徐心艺.基于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0):133-1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战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