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确反映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开始研究,2004年通过课题鉴定,2006年起发布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经过12年的研究与应用,这一评价体系已趋于成熟。本文对过去几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12个评测变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我国质量竞争力指数总体发展减缓的原因,探讨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对战略。
1、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
质量竞争力指数由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和12个统计指标构成(见表1),针对制造业29个主要行业,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统计口径是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具体来说,两个二级指标评价企业质量水平现状和质量发展潜力;6个三级指标中,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分别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场上广大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而其他4个三级指标主要分析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质量资源或质量能力方面,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
从2012年我国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按行业看,前三名是仪器仪表、电子通信和医药制造,得分为90.13、89.07和88.47;按地区看,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和天津,得分分别是92.01、90.47和90.14。这个结果与各地质监局行业抽检状况相吻合,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真实状况。由此可见,质量竞争力指数是符合实际的一项宏观经济指标,能够统一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评价标准,无论是在国家调控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上,这一指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的实用价值。
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历年数据分析
2012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3.06,较2011年提高了0.18,连续14年保持增长,从宏观来看,我国已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跨越至初等竞争力发展阶段。但从过去五年数据来看,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目前已进入中低速增长期,2010、2011 和 2012三年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增速连续三年下降,增幅分别为 0.52%、0.38%、0.22%,呈现出后劲不足、增长放缓的发展态势。
具体来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各项指标中,2012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标得分相较2007年以历年平均得分,在产品抽查合格率(多6.61分)有显著提高;在工程人员技术比重(从2009年起计算,多1.7分)、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多1.16分)、新产品销售比重(多1.13分)及人均产品销售(从2009年起计算,多1.19分)等方面有小幅度提高;在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方面有显著下滑(少7.86分);在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和国际市场销售率(分别少2.46和2.95分)等方面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在其他4项指标方面均有小幅度下滑(少于1分)。总体来看,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相较历年平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多5.72、3.18和3.01分),但质量管理水平有所下降(比历年平均分少1.68分);质量水平比发展水平增速更快(见表2)。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渐意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在提升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注重人才引进和科研开发,保障了产品符合性质量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出口需求下降,我国制造业传统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对质量认证的热潮开始有退散的迹象,对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排斥现象。2012年我国制造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迚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为51.95%,比2011 年降低了 7.17 个百分点,回落到 2008 年的水平。此外,尽管政府对企业的质量监督有长足的进步,但在质量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懈迹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及质量损失率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区域分析
蒋家东把各地区按质量竞争力不同发展阶段来划分,分为较强竞争力(90以上),中等竞争力(84—90),初等竞争力(80—84)和欠竞争力(60—80)。对比四个阶段地区各项指标贡献度(见表3),可以看出,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新产品销售比重、每百万元拥有专利数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对较强竞争力地区超出其他地区贡献最大的统计指标(超出所有地区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44、1.31、1.18、1.15分),质量损失率是较强竞争力地区相对薄弱的环节(低于所有地区平均贡献度0.43分)。对中等竞争力地区而言,只有国际市场销售率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多0.91分),其他各项指标贡献度均只以较小优势超出所有地区的平均贡献度(差距少于0.4分),其中,人均产品销售是中等竞争力地区在与其他区域比较时的唯一短板(比平均贡献度少0.29分)。与之相反,初等竞争力地区各项指标只有 4 个指标略微超出平均贡献度(均在 0.2 分以内),但其余指标与平均贡献度差距不大(少0.3分以内),仅有国际市场销售率相对较低(低于平均分0.38分)。欠竞争力地区各项指标贡献度均低于所有地区平均贡献度,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新产品销售比重、工程人员技术比重三个方面最为严重(分别少0.87、0.69、0.64分)。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来看,2012年较强竞争力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辖市,均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而言,较强质量竞争力地区无论是在质量水平还是发展潜力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北京的质量损失率和国际市场销售率有待提高,天津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和国际市场销售率还需加强,上海各项指数最为均衡,没有明显弱项,但一些指标如质量损失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中等竞争力的7个省市中,除重庆和安徽外均是东部沿海的省区,制造业比较发达,尤其以浙江和江苏两个受上海辐射影响的省区最为接近较强竞争力发展阶段,其中浙江与上海模板相似,各项指标全面发展,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江苏的新产品销售比重相对较弱。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均有一定的国际市场销售优势,但福建在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每百万元拥有专利数等企业科技水平相关方面有一定欠缺,广东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山东、重庆和安徽在国际市场销售率上与前几个省区相比相差较大,山东的每百万元拥有专利数相对较差,安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较差,重庆的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短板。
初等竞争力共包括13个省区,其中东部5个、中部3个、西部5个省区;欠竞争力地区中除中部省区河南和山西外其余六个省区全是西部省区。所有这些地区的国际市场销售率得分均在70以下,除吉林和湖南外新产品销售比重均在80以下,欠竞争力中的西部地区新产品销售比重得分均在70以下、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均在75以下。
由此可见,除重庆外,西部地区均属于欠竞争力和初等竞争力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相对落后,中部地区以初等竞争力地区为主,与东部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见表4)。
4、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战略
4.1 推动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总体得分偏低(2012年为75.99),各地技术改造经费比重偏低,除宁夏和贵州外各地得分均在70以下,大部分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也相对较低(普遍在80以下),每百万元拥有专利数指标全国平均分也只有77.32分,且先进与落后地区得分两级分化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把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依靠提高现有项目收益率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将劳动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升级为技术与资本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现代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协调运用国家各项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专利,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专利,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2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开发
受地理条件影响,中部地区的国际市场销售率难以与东部沿海地区直接竞争,对市场开发的重点可以集中在新产品销售比重指标上。政府要扶持名牌企业的培育,支持企业围绕开发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创建名牌,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水平和利润空间的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企业新产品销售率和质量竞争力。同时,西部部分省区政府应当进一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沟通交流,优化跨区域产业链,提高企业产品比较优势,针对对口国家的需求状况,研究共建多方认可的跨国质量标准,完善产品出口通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注重出口产品的“质”而非“量”,在合作中探索多赢的道路,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销售率。
4.3 加强欠竞争力及初等竞争力地区的质量监管
针对标准与技术水平指标,政府应坚持以高标准要求本地企业,对确实有困难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财政补贴;同时结合本地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人才引进战略,加强人才培训工作,配合高考改革,推动高校改革,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针对质量管理水平指标,各地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控制,积极开展认证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管,提高生产环节符合性质量;推动各类中小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认证的有效性。针对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指标,各地质量管理部门需要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
参考文献:
[1]凯普质量研究院.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2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R].2013,(9).
[2]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2011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R].2012,(8).
[3]蒋家东.质量竞争力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EB].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EB].2009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EB].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摘要纵观当今中国,社会信息消费、移动智能、宽带中国已经成为当今热点和未来几年发展方向。2014年国内互联网消费规模2.8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12万亿元、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还带来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着与计划经济截然不同并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虽然已经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三十多年,但我国企业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无法完善自身的现代经营体制。同时,...
在国家大力提倡“新旧动能转换”的宏观背景下, 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广大热电联产供暖企业如何更好地制定或调整发展战略值得仔细探究和认真分析。...
摘要目前,中国的上网人数是世界第一位,2015年网民增长率已达到6.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为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摘要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资金流入、互联网巨头进军影视行业的背景下,华策影视将如何应对影视行业的竞争?同时,结合华策影视新近提出要向全内容、全媒体、全产业链、全球化的互联网化国际综合娱乐传媒集团这一愿景迈进,本文运用管理学竞争战略理论,从...
一、问题的提出1.铁路现状迫切要求转变经营发展模式。铁路从2010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大规模建设给铁路带来了资金困难和运营负债两大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中国铁路总资产负债率达63%,在建工程达1.5万亿元...
一门来源于企业实践,又应用于企业实践的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之后,公司战略这个问题才开始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亨利明茨伯格总结了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为学者们认识战略管理指明了一个方向。战略管理是从公司的整体角度和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组织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的经济发展都遭到了严厉的打击与制约,由于成本较高,所以利润遭到压缩。对于这种情况,企业不得不考虑战略转型,这样在经济浪潮中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与地位。...
目录摘要一、多元化战略的含义1.1多元化战略的定义1.2多元化经营的作用二、多元化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三多元化战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3.1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资金风险3.2企业内部,外部环境风险3.3多元化给企业带来的资源风险结束语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智能手机市场不断扩大, 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 智能手机行业无疑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近年来, 被广泛提及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体现出我国正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