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四三模式”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5 共4765字
摘要

  实践育人是以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育人目的。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非常重视通过在大中学生群体中开展军事训练促进实践育人。例如,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规定:"强调军训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纳入教学大纲,占3个学分,包括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技能训练时间不能少于14天,军事理论课教学须以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时间不得少于36个小时。"实践证明,通过严格的军训实践育人,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在国防教育工作中推行"三化落实""三个针对""三种作用""三项训练"的"四三"育人模式,学生的挫折耐受力、目标追寻力、团队合作力、意志坚韧力、心理抗压力、困难应对力、舆情的辨别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实践育人呈现出良好的效果。文章以此为基础,对"四三模式"的具体实施展开研究,以期对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实践育人的实效性有所启示。

  一、强调"三化落实",打造国防教育后备人才方阵

  1.党委关心重视,国防教育经常化。学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协同抓,干部教师合力抓,成立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国防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省军区、教育厅一系列文件精神,制定《国防教育实施大纲》,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和硬件基础等方面对国防教育工作予以保障。大力开展知名专家国防讲座、国防教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军事图片展等活动,使国防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育活动相融合,使之系列化、经常化。

  2.狠抓教学实践,国防教育规范化。一是从严计划,按纲施教。坚持把军事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整体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在全面完成省教育厅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组织安排了轻武器射击、参观驻地军史、组织学习《国防动员法》等活动,丰富军训内容。二是完善机制,科学组训。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时间、内容、保障要求组织教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任务变化,及时改进和创新军训内容,实施科学组训,有效增强军训动力,保证军训质量,提高军训实效。三是严格要求,提升效果。每年举办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汇报,激发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热情。

  3.依托相关专业,国防教育社团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依托相关专业学院建立国防教育社团,形成全面覆盖的校、院、学生社团三级国防教育网络。定期组织开展"军事科技节""国防教育节""人民防空演习""消防运动会"等活动,将国防教育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将军事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

  同时,还要创建国防教育网站,积极探索开展网上国防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二、研究"三个针对",巧用国防教育实践育人手段模式

  1.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舆情、辨别能力强的特点,注重运用理论研讨手段。当前,国际形势呈现政局多极化、资源争夺炽热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经济形式多样化、利益调整多元化等特点。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也正处于创新发展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发展机遇与风险相互交织、交流竞争与合作共处的复杂局面。大学生基本具备与党同心的政治品行、疾恶如仇的道德情感、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严谨细致的逻辑思维、快准细实的舆情判断。高校在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时,要发挥第二课堂学习、研究、宣传国防教育理论的阵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思想的厚度、思维的强度、实践的力度、行动的韧度。

  2.针对当代大学生喜爱独立思考、崇敬军人的特点,积极运用军营管理模式。"90后"大学生是乘着国家强盛的列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实现"中国梦"目标急速奔驰的一代,强烈浓厚的民主意识、独立自主的自律意识、崇敬军人的荣誉意识往往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在国防教育中,要注重将他们打造成"中国梦"愿景的实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依靠包括军训培养、培训、教育和引导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开展。一是在知法上用实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条令条例和相关的法规制度,在实践中切实做到熟悉共同的、了解相关的、牢记常用的、把握修改的,强化法规意识,做知法、依法、守法的明白人。二是在执法上动实招。

  条令条令,条条是令。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大力整肃军风军纪,以维护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的严肃性。三是从主要安排课内活动转变为课内、课外结合。利用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感激社会的广阔舞台、感谢生活的多彩世界,锐意进取,创造佳绩,从而实现国防教育的价值。

  3.针对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英雄情结重的特点,广泛采取旗帜引领手段。流光溢彩的舞台、推陈出新的时尚、缤纷绚丽的生活可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上进、奔放的发展空间,使得大学生追求五光十色的自由生活、广博丰富的的知识储备、海纳百川的兴趣爱好、充实进取的精神生活。而今天的中国,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形成、社会浮躁的颗粒掺杂其中,受此影响,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思想活跃开放、善于模仿接受、积极追求时尚、崇拜模仿偶像的倾向。可因地制宜地采取"走出去"识理、"请进来"讲理、"摆进去"用理、"以身示范"说理、创新手段述理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当好"五员"(即专心学习的示范员,家庭生活的服务员,学工干部的助理员,学弟学妹思想的引导员,师生之间的联系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采取集体备课试讲、结合时事讲解、穿插事件阐述、走近学生交流、热点问题追踪、组织辩论探究、及时引导答疑、归纳提炼总结、分类编组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先进、研究榜样、争当模范。

  三、发挥"三种作用",拓展国防教育实践育人载体路径

  1.发挥高校驻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要强调形成社会合力,教育大学生将触角适度向校外平移,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搞好国防教育。目前,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建立了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多法并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加深与驻地部队的交流了解,激发学生关注国防建设的热情,并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通过跟踪成绩优秀、思想基础好的学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与党同心的政治热情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热情;通过成立"参军生源班",集中组织,提前培养,在完成必要的军训课目后,依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重点培养他们过硬的军政素质;通过观看国防教育片、军事展以及到部队参观等形式,拉近与军训教官、驻地部队的距离,加深对我国国防事业的了解;通过爱国主义基地的辐射作用,使国家的国防政策家喻户晓,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立志从戎,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

  2.发挥时政专题教育作用。要结合国家的形势,开设爱军习武专题教育,培养大学生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1段,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教育内容上,要强化大学生的军魂意识和国防观念。要按照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20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合理安排军政理论及军队历史使命、根本职能、战斗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政治信念。要通过时政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增强责任感、荣誉感。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切实增强教育的渗透性、时代性和持续性。要充分研究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采取专题教育、参观和到部队实践等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感观性,打牢大学生爱国防、学知识、钻科技的思想基础。

  3.发挥国防科技知识作用。相对于应试教育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压力,大学阶段要宽松很多,部分大学生军训时就产生了入校后好好放松、好好娱乐、好好享受生活的想法,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思想松懈、进取意识不够。要加强教育引导,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要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军训期间的专项资金,将大学生军训期间的技能训练成绩、军事理论课成绩(尤其是国防科技知识)、综合表现等与担当学生干部、奖学金评定、毕业择业、推免研究生等切身利益挂钩,营造奖优罚劣和"比学赶帮超"的上进氛围,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效果。

  四、夯实"三项训练",提升国防教育实践育人综合效果

  1.心理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耐受力。一是开展意念训练。要借助心理咨询师,通过注意、知觉、记忆、思想与想象过程等心理训练,调节大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对困难的适应力、挫折的耐受力、目标的追寻力、问题的突破力、内在的精神力、心理的抗压力。二是开展情绪脱敏训练。要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竞争激烈的紧张就业面试情景,诱导大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当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导入比较轻松愉快的场面,如顺利完成面试成功获得就业机会的场景,使消极情绪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

  2.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意识特征,包括意志独立性、意志果断性、意志自制性、意志坚毅性等。具备优秀意志品质的人,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障碍,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优秀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实践磨砺、锻造出来的。一是开展忍耐力训练。将大学生置于预先模拟好的危险情境下进行工作,尤其是让大学生团队在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充裕保障的恶劣环境下进行连续作业,使他们长时间高强度地接受刺激、感受持续性的挫折,从而达到并突破心理负荷的极限。二是冒险训练。结合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将多样化的冒险因素和正确有效的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磨练他们在严峻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勇敢、大胆、坚定、顽强的心理品质。

  3.团队精神训练。通过团队精神的训练,使团队成员迅速形成凝聚力、信任力、协同力,增强团队的吸引力、向心力。良好的集体心理品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的团队作风可激发个体积极的心理,为大学生应对各种危机提供坚强后盾。团队成员集体的心理品质,并不是简单地由单个成员心理品质相加,而是在一定时机、一定条件下的有机融合,借助团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就能加速这种融合。一是职业模拟训练。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身陷危机重重的企业中,让其发挥集体智慧,研究出路,谋划对策,使其置绝境而后生。事实上,通过训练,往往是由部分个体英勇无畏、意志顽强而带动整个集体士气高涨,从而使他们真切、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感染"和"心理牵动".二是从严治队训练。为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使其树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服从意识。在军训中尤其是技能训练中,要严格执行条令条例,严守法规制度,规范言行举止,使大学生不断地增强集体意识,提高危急时刻的心理调节能力。三是寓教于乐训练。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意境,借助多种手段,引发大学生团队间的互动。如组织一些关于团队精神的辩论赛、集体技能大赛、团队的球类比赛等,给大学生团队成员提供互动机会,促进大学生个体间团队意识的成长、同舟共济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继飞,王华彪,郭晓波。增强高校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
  [2]刘建军,王华彪。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