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8-26 共7041字
论文摘要

  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是其节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资源节约思想,为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实现了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更准确地说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提高利润率的过程中形成的资源节约思想.马克思查阅了他所能找到的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细节的全部资料,例如,英国议会下院的《委员会报告》《商业危机》等.

  这些材料从微观的层面细致地记录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基本运行方式,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提供了最直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而掩藏剥削本质的秘密,并且概括出了资本主义提高利润率的种种方式.其中资本主义通过"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1]91来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利润率的方式,引起了马克思强烈的兴趣.马克思认为像"不变资本""生产条件"这些原材料、能源、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就是自然资源.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使用"资源节约"这样的概念,但他用"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1]91或"生产条件的节约"[1]91来表达与资源节约相同的含义.

  然而,马克思眼中的资源节约绝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眼中的不变资本的节约.因为,一方面,二者节约的目的不同,马克思节约资源是为了实现生态学意义上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而资本主义的节约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节约目的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实现方式也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节约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加重对工人的剥削等方式来实现的,这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源节约方式.马克思所说的资源节约方式,是指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资源节约,生产排泄物再利用而产生的资源节约,以及生产的聚集与工人的协作而产生的资源节约.马克思还对"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1]102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以"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1]91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资源节约思想.

  1.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资源节约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工具性能的优劣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时指出,落后的生产工具、机器在同等条件下由于生产效率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而通过革新技术,改良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工具及机器的质量性能便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马克思指出:"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1]117马克思还以意大利与法国不同的谷物研磨技术来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指出,谷物研磨技术落后的意大利人在谷物研磨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谷物浪费,而掌握更为先进技术的法国人在谷物研磨过程中则能减少谷物浪费,使得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增加了.同时,先进精密的生产工具及机器本身的各种能耗较之落后陈旧的生产工具也有较大幅的下降,这就是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资源节约.

  马克思在分析以化学、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对生产力的跃迁的重要意义时,还凸显了生产力发展而带来的节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1]96,而某一特定"产业的向前发展所造成的不变资本的这种节约"[1]96往往又主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1]96.在这里马克思就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逻辑,即各产业部门生产力的发展及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种由生产力发展而带来的节约,其背后总的推动力就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实现资源节约的有效举措.

  2.生产排泄物再利用而产生的资源节约

  马克思将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称之为排泄物,并将其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生产排泄物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资源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工业垃圾;消费排泄物则是指人类日常消费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随后,马克思在充分了解19世纪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这些排泄物的重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将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并且它们还会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对生产及消费排泄物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节约资源的构想.他主张把生产及消费排泄物转换为新的生产要素,再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使本来是废料的东西转化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原料.这种把上一级生产所产生的废料作为下一级生产所使用的原料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是一种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的方法,这种方法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有效地使因生产、消费而消耗掉的资源得到了补偿与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马克思对这种通过废弃物再利用而实现资源节约的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应该把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1]117,后一种节约即使达到它的极限也无法保证资源百分之百的利用而没有任何废料的产生,而前一种节约则通过再利用、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方式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节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资源与所谓的废弃物之间的差别,将节约资源的能力提高到了后一种节约方式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将废弃物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制造出有用产品的节约方式,其实质是扩大了劳动对象,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生产的集中与工人的协作而产生的资源节约

  马克思在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与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以生产社会化为标志的大规模集体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越是在社会范围内集中地使用资源越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以生产社会化为标志的大规模集体生产模式比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模式更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动资源节约,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唯物史观基本规律的要求.马克思指出,"生产条件的节约(这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本质上是这样的生产:这些条件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社会结合的劳动条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执行职能."[1]93就是说,作为自然资源表现形式的生产条件与社会化的劳动生产相结合是资源节约的必要条件,只有自然资源与社会化劳动相融合才能实现其使用上的节约.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工人劳作相对于小规模的零散的工人自发的劳作对资源节约具有更为特别的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工人的协作劳动对资源节约的决定性意义.

  对此,马克思认为工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的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工人的肩上,而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工人不是单个的工人,而是表现为"劳动的社会结合"的工人,也就是有组织的相互协作的工人群体,这些以协作的方式进行劳动的工人群体是资源节约的基本前提.为此,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协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的条件为前提的"[1]93,没有工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协作劳动,就不可能有资源的节约.最后马克思将这种节约形式精辟的概括为,"总体工人---社会结合工人---在生产过程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造成的节约"[1]95.由此看出,马克思对生产集中与工人协作条件下实现的资源节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了生产集中与工人协作这种大规模集体生产模式所体现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的、明显的效果.

  此外,马克思还赋予了这种由于工人的聚集与协作而产生的节约以最高的地位.他认为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排泄物再利用产生的节约都是以工人的聚集与协作为前提的,没有工人的聚集与协作,一切节约的形式都不能实现,因为,"所有这一类节约,在大多数场合又只有在存在结合工人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1]95.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工人的个人素质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也有不小的影响,无论自然科学及生产技术如何发展,最后都要与在第一线从事直接生产的有经验的工人相结合,"只有结合工人的经验才能发现并且指出,在什么地方节约和怎样节约"[1]119.因此,工人个人素质、受训练及受教育的水平就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对此指出,要想减少生产资料的损失和浪费就要加强对工人的训练和教育.

  4.对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生产条件的节约所进行的批判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都是围绕着揭露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彰显无产阶级历史作用而展开的,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也不例外.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工人阶级糟糕恶劣的生产环境的基础上指出,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往往绞尽脑汁,在不变资本的使用上厉行节约,"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却大大超过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1]103.在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增值逻辑的驱动下,资本家通过强加于工人阶级身上的异化劳动、严酷的劳动纪律等方式而实现的节约都是以浪费工人的脑力、体力及发展机会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的节约直接造成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损害.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所导致的节约与工人阶级受到的伤害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资本主义不变资本"节约"与工人血肉"浪费"的辩证法.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马克思查阅了《矿山童工调查委员会的第1号报告》《工厂视察员报告》等当时能够反映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率而通过损害工人健康来实现不变资本节约的相关材料.马克思指出,在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中,尤其是在煤矿、铁矿等重工业中,资本家为了节省不变资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全然不顾生产设备老化而产生的生产安全隐患,置工人健康的损伤于不顾,因此而导致的工人伤亡数量十分巨大.此时资本主义对不变资本的节约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从来就没有多大关系,在资本家眼里一切所谓的节约都是为了资本增值而服务的,而工人的健康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因此,资本家所做的节约通常是保护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不受意外伤害的防护设施、维持身体健康的保障设备的节约.这表明了马克思眼中的资源节约不仅具有生态学的意义,而且具有人道主义的意义,甚至蕴含了阶级斗争的意义.

  资源节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这样的节约是惨无人道的节约,是对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节约,更不能以节约资源为名来牟取暴利,进行阶级压迫与剥削.

  总之,马克思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唯物史观分析框架运用于分析资源节约问题,将资源节约问题置于唯物史观视阈下进行考察,凭借其超前的理论预见力将今天主要的一些资源节约方式提前一百多年就展示给我们.同时,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还凸显了工人阶级在节约资源、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伊始到21世纪初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21世纪初,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资源节约问题,提出"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2],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资源节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资源节约的理论观点.邓小平指出:"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勤俭治国的本领."[3]

  毛泽东、邓小平所说的资源节约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强调要勤俭节约建设社会主义,尽管与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提出的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而实现资源节约手段不同,其本质却具有相同之处,都是强调合理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所以说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了马克思节约资源思想,把马克思节约资源思想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资源节约思想的中国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艰难时期,如何遏制资源危机、环境恶化,进一步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紧迫问题.江泽民提出:"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4]

  江泽民的综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节约的思想既有对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的继承,也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资源节约思想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 资源节 约思想在新时代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的基础上,对以往在节约资源的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与总结,将资源节约视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从生产到消费、从管理到制度全方位地厉行节约的新要求,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资源节约思想,是对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资源节约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把资源节约提高到了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过去我们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外延式和粗放型,在资源消耗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

  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节约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此,胡锦涛指出:"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6].只有树立节约资源观念,才能使资源节约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要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7]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8].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大力发展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实现绿色生产,通过循环再利用的方式集约、高效地利用资源,有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再次,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节约消费、反对浪费的倡议,创造性地将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从生产领域延展至消费领域;提出了将资源节约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源节约思想.胡锦涛指出:"应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加快形成有利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9]

  通过绿色消费实现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循环再利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10].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资源节约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11]的新要求,制定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确保资源节约的有效落实.

  最后,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资源节约视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1]

  ***总书记也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又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资源节约较之环境保护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资源节约是减少生产生活排放物的关键,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毛泽东.国 家预 算 要保证重 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M]∥毛泽 东 文 集:第7卷.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999:160.

  [3] 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M]∥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4]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M]∥江 泽 民 文 选:第1卷.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6:464.

  [5] 张志刚,周才云.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探索,2011(1):97.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杂志,2012(22):18.

  [8] 秦书生,王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资源节约思想探析[J].理论学刊,2014(2):2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6.

  [10] 王宽,秦书生.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 科学 版,2013,28(5):19.

  [1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1.

  [12]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吉林环境,2013(4):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