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信用货币理论的价值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17 共46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971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从此,人类货币正式进入了信用货币制度时代。在 1971 年之前,世界上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一种商品相联系,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商品本位的货币制度。1971 年以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与商品有任何联系的现象,每一种货币都成了不兑现货币,货币所依赖的只是政府的权威或认可。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曾评价道:“不兑现纸币赋予了使用它的国家更大的权力和空间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加之印刷纸币的成本低廉,大量印发纸币成为了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极大增强了政府调控的空间和灵活性。但是信用货币制度的这一优点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无节制的印发纸币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虽然通货膨胀不是信用货币时代所特有的产物,但是可以预计通货膨胀将成为信用货币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而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
  
  1.1.2 研究意义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是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它是随着信用货币制度的逐步确立而发展起来的,所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存款、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所包含的基本理论有存款派生机制、金融中介等。关于这部分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教科书,专门性的着述基本上都保持和教科书论述一致,这些理论都会在国内的进行关于存贷款差额等现实金融问题的讨论中出现或者被引用。物物交换的时代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造成了人们对于货币和银行的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银行理论中的基础---关于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概念和理论在根本上就存在着错误--认为存在着中间的”资金“的概念,银行只是资金的一种中间媒介,通过放贷与储蓄来实现中转。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基本原理两者之间就存在逻辑矛盾,金融运行的实践也因此导致无法解释清楚。实际上,货币创造与银行贷款本身的行为相一致,银行的基本行为就是债权的一种交换,银行获得贷款债权,用户得到了存款债权,客户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债权-信用货币。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基础货币需要被银行所掌握,银行运行的核心自然就是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的这种行为。以马克思信用货币理论为指导,加强商业银行货币运行风险的研究对中国金融安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经济圈和实业圈是首先关注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两方,理论圈子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关注则始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和货币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1997年到 1999 年这一期间,与信用制度的研究相对应的是货币信用制度研究,关于货币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中,学者对银行体系改革多持多元化思路的观点。如关于金融体系的建设葛兆强的看法是要从国家独自控制信用向国家起辅助性的调控信用转变,使金融体系因其他信用的参与多元化。关于信用制度的研究中储幼阳的观点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应当是商业信用,处主导地位的应是银行信用,其他信用应作为银行信用的补充。还有夏德仁在关于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上,得出了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货币的出现,银行信用关系又在货币关系的基础作用下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的认识。随后我国对居民消费信贷推动宏观经济展开的观点受到各方广泛重视,这是由于 1996 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由此信用制度的建设在 1999 年到 2000 间逐步转化到了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我国从多方面对信用制度的研究也是在 2001 年之后我国对信用制度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而推动展开的。
  
  1.2.1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研究综述
  
  信用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而银行则是以经营信用货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一切能够影响信用货币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银行的运行风险。显然,信用货币是整个研究的基础,而信用货币与银行运行风险的关系则是直接的研究对象。前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后者则相对少些。
  
  (1)有关信用货币性质的研究状况
  
  信用货币的性质是一项基础性研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资本论》中他进一步指出,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关系就是具有一般性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是我们理解货币本质的根本指导思想。石俊志在《中国古代铜钱的信用货币性质》一文中指出,铜钱在中国古代曾长期承担着货币的职能,但随着不足值铜钱的常态化,铜钱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只能依靠朝廷的信用和法律保护了。在这种情况下,铜钱已经初具信用货币的性质。丁智勇指出以纸为币材的信用货币的出现不仅不违背货币的本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已经脱离金银而成为完全独立的货币形态。1978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了黄金价值尺度功能的终结,由此开启了纸币的时代。纸币的特征有标志货币、直接代表商品价值、债务性、可调控性和强制性等五个方面。王忠国在《信用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指出,人们出于逐利的需要积累货币的主动性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货币积累的扩大化。同时,货币不具备像金属货币那样的保值功能,而保值的唯一出路在于信用货币的资本化。因此,货币积累的扩大化趋势和积累货币的资本化是现代货币制度的本质特征。池玉波在《论信用货币及人民币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纸币本身不是一直用独立的货币形态,而只是信用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信用货币除表现为纸币外还可以获得其他材质的表现形式。伍刚在《信用、信用货币、货币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新研究--从合同的视角》一文中,把信用货币的本质总结为三点:一是成为支付手段的格式化即期分步双义务交换合同;二是成为支付手段的金融资产;三是成为支付手段的信用(或:金融负债)。
  
  (2)有关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机制的研究状况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潜藏于信用货币运行机制之中,所以深刻认识信用货币运行机制有助于认清风险之所在。韩喜平在《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及我国信用制度的构建》一文中指出,信用潜藏着危机,当信用的发展突破需求的制约以后,就会形成虚假需求,进而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贺群周在《从信用货币运行风险再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一文中指出,信用货币因为自身没有价值,因而是一种风险资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人们在风险较小和物价稳定的时候,会增加对信用货币的需求;反之则会减少这种需求。
  
  因此,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除了利率和收入等因素外,还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风险性。马国旺在《后凯恩斯信用货币供给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后凯恩斯信用货币供给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阐明了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信用货币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关系;货币的需求决定供给,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形成储备;中央银行对货币很难从量控制,而只能是价格(利率)。这就明确了信用货币的运行实际上是一个以供需为两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有机体系。
  
  孙国峰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一文中指出,货币创造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支付贷款货币的前提是拥有基础货币,而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创造的行为就构成了银行运行的核心。夏济人在《现代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理论分析》一文中指出,现代银行一般有两级银行组成:一级银行(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形式包括凭空创造、凭票创造、凭实物创造等三种;二级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等)通过吸存、放贷、放款等方式延伸了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其他诸如张雄华的《现代信用货币运行机理分析》、黄泽民的《论现代信用货币的价值基础与浮动汇率制度》等对于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机制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孙少岩在《货币理论的新思考》一文中指出,货币在本质上不是特殊商品,而是债券债务关系。它以国家信用为支撑,全部由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创造,从而形成信用货币体系与实物经济体系的对立。
  
  (3)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风险的研究状况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运行风险是本文直接关注的问题,吴志慧在《从美元危机看信用货币制度的困境》一文中指出,信用货币受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影响比较大,通过增加印钞来减轻债务压力几乎是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因而通货膨胀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张一野在《从新教伦理的视野看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问题》一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是围绕信用货币发生的信用经济,而货币信用又是与政府信用捆绑在一起的。政府会通过增印钞票的方式来维系这种信用的存在,却恰恰是这种目的性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信用货币本身便是一个矛盾存在。骆兰青在《信用货币失范的道德风险:通胀与债务危机》一文中指出,信用货币的伦理失范会导致通胀与债务危机,并诱发金融危机、投机行为、主权信用危机、阻断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腐蚀人们的道德。宋玉臣在《信用货币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指出,信用货币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也产生了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副作用,应当通过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化解矛盾。
  
  贺群舟在《现代信用货币的风险性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信用货币的风险来源于购买能力的变动,具体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和退市风险两个方面。王继祖在《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信用货币膨胀》一文中指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不是习惯上所说的滥发纸币,而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储备金制度、负债经济、扩大外汇储备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1.2.2 对当前研究的评价
  
  (1)研究中的优点
  
  第一,方法多元。透析市场间的经济关系,比较研究银行间的异同。
  
  第二,切入点更加独特。有以贷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也有以存款为切入点来探讨的,还有以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的。
  
  (2)研究中的不足
  
  第一,调查覆盖面不够广,第一手资料内容有所雷同。
  
  第二,许多研究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常把银行运行和信用货币制度的建设割裂开来,这容易导致文献论述不通畅,宏观思路不衔接和段与段之间联系不紧密的现象。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在理清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运行风险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调查等方法为资料收集手段,对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已有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归纳出特点,并对已有研究文献的不足进行了理论反思。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找和了解一些资料,为本文题目的确立和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使研究思路得到了发散并且为本文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资料。
  
  (2)调查法: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者历史状况的研究材料的搜集分析,研究分析出信用货币制度的变化与演进。这种方法能够更加清楚明白地知道银行是如何运转和如何构建的,为研究论文以及解决问题提供了首要资料。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选题上可能存在的创新。研究表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围绕信用货币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都会直接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货币又是主要的经营内容。因此,信用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可分的密切联系。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把信用货币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而较少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4.2 不足
  
  本文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料的选取存在量与质是否完全相符的问题。量是否足?质是否都是一流的或符合本研究领域或方向的?这是由本人的眼界决定的。第二,受本人理论思维能力有限的制约,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还很浅显,挖掘地不够深入。使本文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学术性都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可能。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