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观察,兰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仍是制约兰州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瓶颈".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总结和深入认识影响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对近年来兰州县域经济社会统计资料的实际分析表明,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大、城乡发展差异突出,根源主要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而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发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成分、人力资本和制度机制等是制约兰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禀赋因素
(一)特色资源开发不足
兰州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土特产品资源较为丰富,百合、玫瑰、白兰瓜、水烟、黑瓜籽、冬果梨、发菜、蕨菜最为驰名,其中玫瑰油和百合产量居全国首位.兰州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林地资源和野生动物也比较丰富.兰州境内及其周边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能资源,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金属等9大类36个矿种,其中煤、水泥灰岩、石英岩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黄河兰州段水能富集,整个区域上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 500万千瓦[1].兰州是我国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兰州正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面对较为丰厚的资源优势,兰州各县域对发挥特色资源的潜力缺乏深刻认识,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大,突出表现在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特色商品品种数量少,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优势产业规模小.
(二)经济规模总量偏小
兰州县域地区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和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发达县域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2011年,兰州三县域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27.28%,从经济总量来看其GDP却只占全地区的10.87%.兰州三县域的人均GDP为18 235元.同期,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121.10亿元,人均GDP是27 590元.
2011年,兰州三县域财政总收入71 123万元,占GDP的3.9%,人均财政收入为720元.同期,全国县域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6.61亿元,占GDP的5.46%,人均水平1 491.5元[2].与全国县域水平相比,兰州县域无论是经济还是财政的总量规模都很低,而其人均水平的差异就更大.
(三)发展所需资本短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兰州地区特别是三个县域内,由于大中型企业比较少,众多小企业往往自有资本不足,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纵观兰州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000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兰州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 817.8亿元,不及东部发达省会地区个别年份的投资额.
2011年,兰州三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950.99亿元,其中五区合计占90.1%,三县域合计只占9.9%.当年兰州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 264元,三县人均仅为9 527元,只有全地区人均水平的36.27%.可见,资本存量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1].
二、产业结构因素
(一)区域产业结构层次低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第三产业经济等阶段,这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过程[2].兰州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
2011年兰州全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4%,三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到为14.48%,这远高于同期全国县域经济中的产业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又明显落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兰州县域第二产业的整体实力水平还比较弱,不仅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资源性加工企业的规模也不大、加工能力弱、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第三产业占有面窄、活动量小、增速度慢,其发展仍不适应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
理论分析和发达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越快,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也就越高.观察历年来兰州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自2000年开始直至2011年的十二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从4.94%下降到2.94%,只下降了2%;虽 然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由44.89%上 升 到55.2%,上 升 了10%,但 是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从50.17%历经升降波动反而下降到41.86%,降低了8.31%.第二产业内部(工业与建筑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是十分缓慢.兰州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
(三)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就是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域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这种产业不仅要素资源供给渠道完善、产业关联度紧密、技术管理水平先进、市场前景广阔,而且经济效益高、社会效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3].近年来,虽然兰州开始注重从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但兰州县域经济受环境制约,产品加工转换水平低,深度开发不够.尤其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对产业化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因组织结构体系单一,产业链条短,导致现代产业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受到制约,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兰州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4].
三、产业集散效应因素
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获知兰州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的数据资料,但也可借助甘肃全省有关数据管窥其一斑.2008年甘肃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 780个,其中,龙头企业1 516个,带动农户179万户,只占全省总农户的38.54%.
在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只有26个,仅占龙头企业总数的1.72%[4].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仅相当于山东省的3.7%,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较大型龙头企业仅相当于山东省的1.69%.显然,兰州的情况决不会比甘肃全省的情况更好.
兰州县域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发展呈现"小散弱杂"的局面,"有企业无产业"、"产业链短,产业不聚集"的现象严重.一方面,这表现在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使县域产业发展缺乏充足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退,邮政储蓄等揽储业务的渗透加速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县域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兰州作为大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各县域城镇化进程步伐迟缓,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兰州县域内龙头企业少,市场有效竞争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特色生产和相应的产业集群,致使兰州县域的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产业集散效应差[5].
四、经济成分因素
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方式出现了与国民经济协调性改善、与"三农"关联度增强、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多、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循环经济前景看好等五个方面的转变.兰州县域乡镇企业发展很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兰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受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资源条件限制,兰州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平均盈利水平下降,可以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减少,譬 如 乡 镇 企 业 从 业 人 员 数 就 由2008年 的17.2万人下降到了2011年的16.04万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规模水平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兰州县域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已从传统的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领域迅速拓展到农林牧渔、采掘加工、建筑工程、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物业管理、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但兰州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依旧困难重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紧缺;社会服务不畅,发展环境受限;企业自主创新不强、经营管理水平落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凡此种种,导致兰州县域民营企业多数以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项目重复、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五、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因素.人力资源既包括一个地区所属的人口数量,又包括其人口质量,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和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都说明,人力资源只有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城市经济,以技能、知识及个人经验等形式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状况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发展速度.因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一种由经济社会内生决定、并对经济增长有持久推动力的生产要素,有着比物质资本和单纯的劳动力数量更大的经济贡献度.
2011年兰州地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1158人,比2005年的580人增长了99%.每万人在校中 学 生580人 比2005年 的688人 下 降 了15.69%.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7.3人,比2005年的6人增长了21%.但兰州三县域相应指标数值则非常低,譬如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1人.
2011年,兰州全地区一般财政预 算 中 教 育 支 出339 636万 元,占 支 出 的19.35%[5].无疑,兰州地区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不仅较之发达地区很低,既便与全国一般水平比也比较低.资料显示,在兰州县域经济体系中,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受经济和区位影响,兰州三县无法吸引外地人才进入本地区,高素质人才也出现外流严重的现象.人力资本相对落后的现实,致使兰州县域产业调整升级迟滞,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六、制度体制因素
经济社会的有序高效运转离不开制度规范理论和实践中,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可能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源.兰州县域经济发展迟缓,既有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区位原因,更有我国全面改革深化不足的宏观影响.但目前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财政金融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等制度问题表现的最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长期形成并已固化的二元结构.2011年,兰州全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超过3∶1,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17%、42.28%,相差4个百分点.
在三县范围内,这种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表现的更加突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仅仅是收入水平差距扩大,更多的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有的公共资源使用、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方面,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仍为最薄弱的环节.
财政金融制度.随着国家分税制和金融系统商业化改革,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压力日益增大。2011年兰州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总额为175.48亿元,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只占7.72%.
其后果是导致县域农业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县域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方面是商业银行逐步向城市收缩,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没能彻底解决好管理体制不顺、产权虚拟化等问题,加之基层社规模小、存款增长慢,无力也无法面向县域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政府管理体制.虽然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县级政府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处理经济活动,特别是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缺乏非行政手段处理经济问题的经验,又不能科学处理市场主体间的关系,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太多,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能[6].在兰州,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市县级政府间职能不清,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同时,上级政府垂直机构权力强化,县级政府对经济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在干部选拔使用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考评方法,主观式的频繁调整促使县乡干部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短期行为非常明显,经济发展缺乏全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培生,邓海弟.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82-197.
[2]应新杰,赵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0-114.
[3]杜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696-8698.
[4]魏立桥,郑博文.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定量选取研究[J].开发研究,2008,(01):22-25.
[5]刘兴华.兰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9-42.
[6]赵康杰.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述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1-3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量有增无减,能源危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也对中国石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中国石油才可以实现经济的突破与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
经济金融化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内容深受一国金融发展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不同后果。本文在系统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土地资本化、经济发展政策和金融规制等因素对我国经济金融化影响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居...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5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规划建设包括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此举充分体现出山东省委、省...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高质量大讨论活动,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围绕高质量发展均提出了相关实施意见。...
对于中国2013年上半年7.6%的经济增长,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把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基本认可现有的增长速度和担心速度继续下行等问题上,潜意识中依然希望有较高的增长速度。我以为,这些都是表面化的认识,核心的问题是要明确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