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护理论文 >

耳穴埋籽加足三里穴位注射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6 共1753字
论文摘要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呕吐常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中断有效化疗。化疗前止吐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没能够完全做到止吐[1]。

  从 2012 年 9 月开始,我科采用了耳穴埋籽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来防治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选取 2012 年 9 月~2013 年 9 月入住我科行肿瘤化疗的患者 60 例,年龄 40~70 岁,化疗前无肝肾功能异常,无严重心电图异常,KPS 评分≥40 分,化疗前均予泮托拉唑 40mg 溶于100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盐酸格拉司琼 100ml 静脉滴注。将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 治疗方法:观察组:化疗前 30min 予耳穴埋籽,取穴胃、神门、交感、皮质下。方法:用探棒准确选取耳部穴位,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用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敷。化疗前 5min 行耳穴按压刺激,手法由轻及重,按压每个穴位 120~150 下,使耳部潮红发热。

  每天按压 3~5 次,每 3d 换籽一次,双耳交替。如遇王不留行籽移位或脱落,及时补充,直至化疗结束 3d。化疗前后予胃复安 10mg 足三里穴位注射。方法:同身寸法取病人一侧足三里穴,消毒局部皮肤,将针头按照毫针进针的要求直刺 1.0~1.5 寸,并上下提插,出现酸麻胀痛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将药物缓慢注入。双下肢交替注射。对照组:胃复安 10mg 化疗前后肌肉注射。

  1.2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 WHO 化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将恶心呕吐分成 0~Ⅳ级:0 级为无恶心呕吐;Ⅰ级为轻微恶心,无呕吐,不影响进食;Ⅱ级为明显恶心,呕吐可控制,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Ⅲ级为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耐受,需治疗;Ⅳ级为难以控制的呕吐。疗效判定标准是 0 级和Ⅰ级为显效,Ⅱ级为有效,Ⅲ级和Ⅳ级为无效。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 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论文摘要

  
  3 讨 论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反射过程,是由于化疗药物刺激脑干的化学感受器及呕吐中枢或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所引起[2]。中医认为,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是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治拟和胃降逆为原则[3]。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密切联系。当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廓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刺激这些部位,可以调整与其相应的人体某部位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本研究于化疗前后通过耳穴埋籽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取穴胃、神门、交感、皮质下。胃穴—和胃降逆止呕,神门穴—镇静安神止吐,交感穴—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因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的呕吐,皮质穴—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和胃肠功能作用。诸穴合用,相辅相成,从而达到镇静、安神、和胃降逆止呕作用。但在本操作中也总结出以下问题:外耳有明显破溃时不得埋籽;操作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胶布过敏史以便更换脱敏胶布;油脂皮肤胶布反复脱落者,指导其清洁皮肤,及时更换;定穴时操作者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穴范围内用均匀力量找敏感点及肉眼观察到的阳性反应点,如找不到则按穴位治疗;留籽期间责任护士应教会患者正确的按压手法,即用拇食指指腹按压数次,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感且能耐受为度;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者慎用,更不宜用强刺激;孕妇 3 月内禁用。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化湿热、降逆利气、扶正培元的作用,对胃肠蠕动、胃肠功能及胃酸分泌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中西医结合疗法,使西药通过中医的经络穴位发挥作用,局部吸收而作用于全身。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对镇吐有协同作用,可达到防治胃肠道反应的目的。

  本操作中应注意采用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取穴。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耳穴埋籽配合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临床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是中医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例证,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剑.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策[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9):627.
  [2]张丽华,乔善亮.耳穴压贴治疗化疗致胃肠道反应 87 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83.
  [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