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公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与措施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05 共84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视觉。视觉在五种感官设计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是我们感知环境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在传统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更多是从视觉上考虑。闫迪和马谊恒从对视觉元素的剖析入手,对视觉元素点、线、而、形体和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展开了全面论述[52].视觉是五官中最重要的感官,它通常传递给人们最直接的环境信息,因此,视觉景观是最直接的感受景观。

  (2)听觉。在认知环境过程中,如果说视觉占有主要地位,那么听觉则起到接受信息的第二大功能作用。声音存在于环境中的任何地方,当我们的视觉无法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时,则更多的是由声音来补充。人对于环境认知的 85%来自于视觉,1O%来自于听觉感官[53].并且声音好坏影响着环境质量的优劣。如扬州“个园”中阵风通过小庭院墙上的 24 个圆孔,配合宣石和腊梅发出萧萧的鸣声,形成独特的景致。还有日本“Shiru-ku Road”公园中设置许多收集自然声音的装置,以此吸引了很多的儿童前来。类似的表现方式还有中国古典园林中为捕捉自然的风声、水声,将植物和山石的巧妙配置,从而形成“万壑松风”以及“雨打芭蕉”的景观意境[54].

  (3)触觉。触觉设计主要是针对人体感觉的设计,是一个对人体工程学、材料学、产品心理学、造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55].刘敏、陈大乾等在对适合老人与残疾人的环境设计进行探讨时提出,对老人和身体障碍的人来说,他们的触觉感知是退化或缺失的,设计师应探索设计出一些景观来激发正常人或感知退化缺失者的感知能力,如设置有特制凹凸花纹的铺地,既能达到美化作用,又可以通过路面触感的变化来引导人们的行走[56],其次是人上身(尤其是手)的感知,即可触摸的景观。刘劲军、杨艺红和王琦等通过对国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利用植物营造触觉景观:通过触摸感受植物花、茎、叶的质感,感觉长毛、带刺、光滑或粗糙的植物以及感受触摸后植物的变化[21].

  (4)嗅觉。嗅觉参与到景观设计中主要针对空间环境中特有的味道而言,嗅觉景观设计依靠的就是芳香的植物。刘金对我国芳香植物资源进行了总结,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为我国的嗅觉景观设计奠定了基础[57].在进行嗅觉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环境中的气味类型、方向和风向等具有地标或主题作用的无形物质,如苏州留园中闻木樨香轩,就是运用嗅觉与植物造景相结合营造出的景观效果。

  (5)味觉。味觉在景观设计中一直被忽视,使得味觉设计理论方面仍属空白。

  叶茂乐分析了味觉感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参与性即景观本身,另一种是非参与性,本身不是景观,但与景观相互影响[58].客观地讲,味觉也会依据空间环境或氛围产生影响,譬如在高级餐厅中,餐厅中舒适的环境和幽雅的氛围刺激了人的味觉而产生食欲。主观上来讲,味觉也会影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正如压抑、悲痛的空间环境感受更多是由苦涩味道产生一样。除此之外,环境的色彩亦能传达味觉感受,如青色意味着苦涩、橙色代表着香甜、褐色意味着酸苦等等,同时色彩的明暗、强弱可以表达出味觉的强弱特征。因此,如果想设计出舒适的味觉空间,就要处理好味觉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好地享受、体验味觉。

  4.2.3 分析使用对象

  (1)空间需求尺度
  
  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或环境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使用人群的空间使用尺度,将其作为设计的依据。而现在的城市公园设计中大多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尺度进行的,对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活动尺度而言考虑甚少,因此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则需要对各类人群尤其是生理性弱势群体尺度的考虑。
  
  1)轮椅使用者的空间尺度。

  轮椅在平地上可以自由地移动,但当遇到如下情况时就会发生困难,如有高低差时行走就非常困难;在斜度较大的陡坡上也非常吃力;路面有凸凹或者铺设有大粒石子时也会造成行进困难。路边的沟渠会使轮系陷进去难以自拔,宽度狭窄的出入口或走廊也可能发生通行障碍。轮椅使用者在进行扭转方向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空间。

  轮椅使用者在行走中,当地面有 25mm 的高差时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将轮椅使用者通行的路面高差控制在 20mm 以下,最好斜面连接。并且需要 150cm 的圆形空间来进行旋转;坐在轮椅上的人手活动的范围较小,手的触摸高度侧面为125~135cm,正面为 115~120cm,手可触及侧面 60cm 内的物体;其眼高为 110cm,为健全人的 0.7 倍;轮椅使用者的正面宽幅为 65cm,行进时用双手操作外轮,需要宽 70cm 的宽幅,约为健全人的 1.5 倍;侧面宽为 110~120cm,约为健全人的 4 倍。
  
  2)拄拐者的空间尺度。

  步行困难的人行走时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借助拐杖、平衡器、假肢等助行工具来保持身体平衡和行走。拄拐者一般可以在台阶上行走,但是台阶的高度不宜超过 12cm,应在台阶的一侧修建坡道,坡度为 1/12~1/20;拄拐者同样需要旋转空间,为直径 120cm 的圆形空间;由于拄拐者身体向前倾,其眼高约为 150cm,为健全人的 0.9 倍;对于拄拐者,需要考虑拐杖所占的空间,此外他们通常弯腰、屈腿等会存在困难,因此在通行过程中,他们比健全人所需要的宽度要宽。同时也因拐杖类型不同,宽幅也各异,拄双拐者的正面宽幅为 90cm,行进时为 120cm,约为健全人的 2.4 倍;侧面宽幅为 60~70cm,约为普通人的 2倍。

  3)聋哑人的空间尺度。

  听力语言残障者与前几类障碍者相比,其残障程度较轻,且其尺度与健全人几乎没有差别,参考健全人的正面肩宽平均为 45cm,行进时的宽幅则为 50cm;平均侧面宽为 30cm.因此在依据健全人体尺度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一些调整已满足要求,与环境的无障碍相关性较小。
  
  4)视力障碍者的空间尺度。

  视力障碍者在空间环境中,在借助盲杖时需要 150cm 的圆形空间。使用盲杖行进时的正面宽为 90cm,约为健全人的 2 倍;侧面宽为 60~70cm,约为普通人的 2 倍。视觉障碍者通常用手触摸来获取信息,因此对视觉障碍者触摸范围的上下限有准确的了解。触摸范围上限以成年女子身高 1600mm 为基准,下限以成年男子身高1720mm 为基准,上臂自然下垂,前臂斜伸向地面成 45°角,手指尖距地面高程为700mm.在这个触摸范围内,可以布置所有为视障者设立的各种信号标志或设施,以便视障者顺利地触摸到。

  5)老年人的空间尺度。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机能的降低,身体各部位产生相对的萎缩,逐渐变得衰老,最明显的则表现是在身高上,一般老年人在 70 岁时相比年轻时身高会降低 2.5%,3%女性老人的缩减有时最大可达 6%.因此可以运用身高的降低率从而推断出相似的老年人大致的标准尺寸,作为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基本尺寸。

  《老年人适用公园绿地建设评价调查》(王欢,王晓俊,2010)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希望公园中有足够的坐息空间,有不同规模的活动空间(铺装)有能遮风避雨园林建筑,这些均是老年能参与活动的最基本保证[59].《哈尔滨市适宜老年人的综合性公园绿地建设研究》(蔡清,2009)认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活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低龄老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热情很高,参与性很强,主要活动内容是打牌、跳舞、球类等;中龄老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为健身设施、打牌、聊天等;而高龄老人,更多的是独自一人坐在一旁看别人的活动[60].根据公园内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类型,将活动空间划分为休闲娱乐型、运动健身型以及交往休息型三大类。

  (2)心理、行为和感官特点
  
  1)残疾人本文所研究几种类型的残疾人,他们在某些方面与常人并无太大差别,如感知、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但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部分能力丧失且社会角色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压力,以及那些受不正确价值观影响的人的歧视与冷漠,致使他们不同于健全人的性格特征。2)老年人心理及行为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以及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在心理上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如生活孤单、生活方式单调而产生孤独失落及抑郁感,因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经济负担加重等导致忧虑感或恐惧感,因年龄增加导致健忘等,这些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其在公园景观中的游憩观赏的行为趋向[61].

  老年人普遍的心理特征便是失落感、孤独感和自卑感。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只是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喜欢参与社会交往,老年人到户外散步、聚会、娱乐以及购物等,使他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有的老年人喜欢开展集体性活动-聚集性,如跳舞、下棋、打太极拳等,因为他们的孤独感使得他们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与同龄人在一起使得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吸引与共鸣,从而心情变得愉悦。因此僻静的公园角落不适合他们。最重要的行为特点是地域的选择,一般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更偏向于其所熟悉的地点且距离家较近的地方。
  
  (3)使用者的游憩需求
  
  1)残疾人的游憩需求对于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我们主要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进行分类。可分为视力残疾、听力和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五个类别,我们所进行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肢体残疾和感官残疾,只有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无障碍建设,才能使他们同身体健全人一样很好的适应、享受整个社会生活。我们依据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分析他们对城市公园无障碍环境的游憩需求。
  
  2)老年人的游憩需求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开始变化-生理机制和机能慢慢衰退,因此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也发生着莫大的改变,如感知能力的退化;视觉、听觉逐渐的衰退至失灵。借由这些变化我们来对老年人对公园的游憩需求做如下分析。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环境中老年人腿脚不够灵活,行动不太方便,需求的是熟悉、私密、选择和无障碍性,在尺度上、色彩上、材质上的选择上都能成为衡量老年人心理是否舒适的一把尺子[62],对一些公共设施的使用上要求就更高,需要一些辅助设施等。在城市公园无障碍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老年人的游憩需求,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特点来综合考虑。从公园的整体布局到场地设施的设置,再到丰富的公园景观等都要结合老年人使用的行为习惯,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舒适的环境。城市公园的无障碍环境的营造对于残疾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不同的需求进行公园景观营造,既可以完善公园的景观[63],真正的做到人性化,又可以为残疾人群打造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无障碍环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