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公园无障碍设计原则、措施和对策研究
4.1 公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述弱势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创建服务于大众的社会环境。
4.1.1 人性化原则
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不同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美国着名的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其五个层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现实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个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38].公园中的无障碍要更多的体现人性化设计,确实保证做到以人为本,根据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生理结构和户外的行为习惯等去进行设计,实现最大化的环境无障碍。
4.1.2 安全性原则
设计师在进行无障碍化设计的时候,应将安全性作为考虑的首选因素,以确保残疾人士能拥有和身体健全人一样安全的生活空间。无障碍环境,主要的目标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人行动不便,由于自身的生理,年龄,疾病,特殊身份等原因,对环境的认知差,对刺激的感知度也比较低,有时很难克服一些障碍和危险倾向。因此需要给予以补偿环境方面的设计,可以安全地使用。因此安全性是设计师们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性元素,如果设计师们在将安全性作为考虑的首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接近自然的设计,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残疾人潜在的各种感官机能,让其同身体健全人一样拥有安全的生活空间。
4.1.3 使用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使城市的公共生活环境具有共用性,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同时也方便老年人、儿童或者短暂性行动困难的人群,公园无障碍环境的最终目标便是尽最大努力要满足社会每一个人的需求。实现公园无障碍环境的最大使用性就要达到以下的所列内容:
(1)可及性可及性是指在园林环境中人们能够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并使用,同时还可以对环境施加作用和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39].它包括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主要是使残疾人、老年人充分调动其感官来完成活动。《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作者认为可及性是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其实不然,它同样适用于户外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当中。老年人和残疾人他们的行动较为困难,但是依然渴望能够享受绿色景观环境、接近自然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于这点要求各个环境场所以及设施情况更具可接近性。因此我们的所有设计工作者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应做到满足所有人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在环境中到达尽可能多的地方,并在不需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毫无阻碍地接近、出入和通过某一环境,顺利地使用其中的设施。当然环境最主要的还是必须满足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尽可能使一些较难的操作最简化、方便化,应尽量避免出现需两只手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的动作。
(2)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是指公园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如果人们置身在街道或建筑物之中的时候,能很快确定自身所处的方位、明确自己的位置,那么心情也会很快地平静下来。由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衰退,导致他们感知危险的能力较弱,即便感觉到了危险,可能也会由于身体原因难以快速地避开。就如视觉障碍患者而言,如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缺少,他们便不能判定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就很容易发生危险,导致他们不愿走出家门。因此,公园环境中标志的缺乏往往给残疾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形成障碍。设计师应在设计中更多考虑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段,给人以反复的提示、告知信息,创造有个性的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的安排达到合理性,并注意标志牌的设计应简洁、鲜明可见及悦耳的音响等等,这些都可使景观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有所提高。
(3)可交往性可交往性是指公园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40],公园无障碍设计除了要设置方便各类人群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外,还要注意营造各类休闲交往空间,即除了要满足各类人群的生理行为要求外,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4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个体与社会发生关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知识的进步》一书中说过:“人在社会中寻求安慰、发展和保护”,而残疾人对于人际交往有着深深的渴望和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残疾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无障碍需求之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使他们对精神的、心理的、信息的的需求获得满足。城市公园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开敞的户外空间,也是所有人进行各种活动的特别空间,最能体现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现状,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象征。对特殊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一个开放的无障碍空间环境不但有助于消除残疾人心理上的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恐惧感等消极心理,还能实现他们之间心灵上的相互沟通,使他们树立起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因此户外无障碍环境设计应在满足他们基本的生理、使用、安全需求以及必要的私密空间,注意创造便于交往性的空间,尤其是残疾人可以充分参与的开放场所,创造出满足他们心理、精神层面的无障碍需求。
4.1.4 协调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无障碍化设计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公园里的景观也应是优美的公园景观,因此设计师在进行无障碍化设计时,既要重视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不能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美但又不能缺少美,要基于公园的美学来进行功能性的设计,当然要考虑其对人们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通常而言,无障碍设计更多考虑到的是残疾人特殊的生理需求,如高差坡道的设置、轮椅使用者专用卫生间的设置等,如果仅强调功能的使用,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使设计显得突兀,反而不会得到使用者的肯定。因此,在无障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功能、美观与大环境的相互协调。在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使功能、形式和整体环境达到有机的统一,既有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又能很好的互相融合。
4.1.5 经济性原则
公园的无障碍设计,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需要考虑经济造价,经济造价是投资方最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增设无障碍的设施应通过多种措施进行减少投资,如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再利用等,达到经济性的原则,同时符合社会资源节约型的价值取向。
4.2 公园无障碍设计措施研究
4.2.1 设计理论研究
(1)人体工程学理论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在工作条件下,在家庭中,在休假的环境里,如何达到最优化的问题。归其本质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42].
杨公侠(2000)认为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43].其中“人”是指作业者或使用者,人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人适应机器和环境的能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机”是指机器,但其较一般技术术语的意义要广得多,包括人操作和使用的一切产品和工程系统。怎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的要求、符合人的特点的机器产品,是人体工程学探讨的重要问题。“环境”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这包括声音、照明、气温等环境因素以及无处不在的社会文化,它们对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43].正如美国着名建筑理论家卡斯滕?哈里斯曾指出:“大部分时间中,尤其是移动时,我们的身体是感知空间的媒介”.人体工程学也是以人为本,在公园无障碍设计中需要人体工程学理论,分析不同类型使用者的身体结构尺寸、游憩过程中所需的空间尺度、心理需求及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等,明确利弊关系,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最优化的公园环境。
(2)环境心理学理论丘吉尔说:“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环境一直围绕着人们,综合了人和很多元素。所谓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就是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环境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44].人作为公园景观的主体,应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产生诸多的心理变化,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设计各种地形、水体、园路及场地、公园植物、建筑及公园设施等都要以人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此,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5].
(3) 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行为学,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46].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47].环境行为学似乎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48].
环境行为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主要在建筑学领域,在公园设计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对于规划设计师来说,景观设计为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往往超越了景观本身,环境行为学理论也就成了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场地的塑造主要考虑:是否符合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是否满足审美要求;是否带来愉悦感;是否可诱导人的行为;是否产生美好的意象等。环境行为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渗透对营造人性化景观有积极的作用,对规划设计者的思路也有新的要求--在保护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园中各种设计要素,充分考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同时以人的行为要求指导设计[49].
人类与环境的交互有如下行为习惯:①就近性。人们为能最快时间达到预定地点,便更趋向于选择最短的路径,这也就是人们都具有的行为习惯--抄近路。②识途性。就是人们在进入某一场所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成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利用人的识途性本能,在入口附近设置明显的疏散方向指示标记。③左转弯习性。人类有趋向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的轨道可以显示这一习性。④从众习性。人具有从众习性的行为习惯,例如吃饭、买东西,往往是哪里人越多,人越往哪里去[50].
4.2.2 五感设计方法
人们对于公园景观的体验与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知觉才能获得全面的认知[51].钱钟书先生在对艺术设计通感的研究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86].因此,采用五感设计可以使其感知公园中各个设施处理的形体、色彩和肌理;聆听花鸟鱼虫的自然之声;感知园内植物的变化与芳香;享受空间带来的味觉感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户外空间环境设计当中,激发、弥补残障者感知缺陷及感知麻木,更好的将公园的参与性与休憩、游玩性相结合,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秉承着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源远流长,自成一家。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3.6景点系统规划3.6.1民俗文化体验区整体布局以大汲店古戏楼和观音堂所在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原点,向周边辐射。保留该区域内原有的景观,有寿园、耕园、真武台等多处场地,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场面,是揽胜怀古、休闲垂钓的佳地,使人心醉神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主题游乐园作为近几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的主题化游乐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尤其将游乐园与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形式成为目...
结论植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酒店环境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很好美化酒店环境,同时能够然人们在室内更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如果植物应用的不恰当也会给酒店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了酒店的美好形象的同时,还给客人们带...
2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2.1基本概念2.1.1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描述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恢弘的景观,即景观一词最早反映的是一种城市景观[4].现在它是指大地及大地上除建筑以外的所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不断发展...
第五章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5.1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长而缓的曲线景观绿化带线形能自然地诱导视线,帮助驾驶员改变行车方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陕北沙漠高速往往穿越大尺度的地形,不变的公路景观设计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驾驶的感觉。在设...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乡村景观是一种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记录着人们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承载着不同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历史。因此,研究乡村景观显得非常重要。小楼镇是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的地区,是一个...
本文主要探析西安市在目前阶段针对城市道路推行养护管理以及道路绿化的真实状况,进而给出有效展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养护管理的具体举措。...
第一章综述1.1引言观赏果树的发展是调整我国果树产业构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民族健康水平、人民文化修养、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国对于果树栽培及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
第五章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5.1装饰色彩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当我们睁开眼睛,便会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先决条件便是在拥有光和一个健康的眼睛的情况下。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产生的刺激的结果,是一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