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5 共647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3.1 乡村景观发展解析

  3.1.1 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

  (1)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

  中国自从商周以来,一直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我国的社会构成中,农民的构成比例最大。尽管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各地人们仍然将它形成的美好景象的图示作为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依附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长期处于一种任意发展而缺少科学规划的状况[22],当地人自行进行解决,加之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广泛技术交流的条件,就造成了农业时代中的乡村景观在世界各地差异巨大。在我国农业时代中,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工细作和以风水理论为指导的乡村聚居模式,在乡村景观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自 18 世纪 60 年代,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由于工业生产导致的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乡村的面积不断萎缩,其景观格局随之日趋破碎。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也使农田景观出现了改变。最后,逐渐并愈加兴起、发展的大众旅游,加上城市居民回归乡村的旅游取向,使得乡村进一步成为旅游热点目的地。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这也使我国乡村已经完成了对耕地的充分开垦,能被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绝大部分已经被开发了。然而,尽管已开垦的总面积很大,在实际中却是各家各户仅拥有一片很小的使用面积,所以中国一直是以小块为主的耕地利用方式,很少有大块的连续产权耕地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改革,此后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集中耕作的土地。这些集体或国有形式的农场,采取了工厂式的管理,使得完全的机械化耕作从此成为可能。

  由此,中国的乡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呈现工业时代的形态。

  (3)后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

  人类总是无法准确定义自身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后工业时代、科技时代,还是生态时代,这个时代的乡村景观又该如何呢?从欧美国家目前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来看,生态农业逐渐在乡村地区发展扩大,人们对野趣与自然理想的追求正在复苏。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乡村农业人口的减少已不可阻止,在世界各地乡村"新居民"正不断涌现。

  3.1.2 乡村景观的现状问题

  (1)景观发展片面强调高生产性

  众多旅游者为乡村地区独特的景观和良好的环境所吸引,乡村旅游也随之发展快速。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旅游收入总额中,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 21.5%,农民获得了旅游收入份额的 0.6%.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在"十一五"期间,于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使已存在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发展规范、特色突出、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格局[23].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的。

  然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影响,导致景观的无序化、城市化与商业化趋势显现。首先,不和谐的景观风貌随乡村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出现,诸如与自然环境及当地建筑风格不协调的旅游设施建设;大而丑陋的广告板和裸露的电缆线等。一些传统景观城市化现象明显,遭到破坏。许多传统古镇中的水体景观随着旅游建设而逐渐时尚化,开放空间的利用方式向城市公园和广场的方向发展,这些古镇失去了原来的纯净安宁,日趋的杂乱和浮躁代之,这种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使传统的古镇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24].商业化现象对乡村文化景观产生巨大冲击,拥挤的人群、各种旅游纪念品商店、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使乡村地域原始的文化氛围被严重破坏。在贵州,一些早期开发的民族村寨随着游客的涌入,被迅速过度人工化,失去了乡村本身的质朴与真实,而后迅速走向衰败。所以,盲目发展的旅游业只是给乡村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长久的益处,反而带来了诸多破坏。

  因此,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如何一方面做到提高环境面貌,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续特色而不丢失传统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2)景观发展缺乏特色吸引力

  目前,我国乡村景观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的形式,对于度假、商旅休闲等高附加值的项目开发较少,很难形成具体的吸引力。大多数旅游都包含依靠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村观光、农家饭、垂钓等项目,但是缺乏对当地特色的深度挖掘和重点开发,资源的开发只是留于表面,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系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中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高品位需求。

  乡村中盲目效仿城市景观的景观规划,使其本身原有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当前很多乡村把发展方向定位成效仿城市,在对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大力展现出钢筋水泥林立、沥青路面通达的城市模样。再加上乡村居民规划不注重方式方法,建造了大量毫无美观可言的建筑,使得乡村整体失去特色。乡村本身原有的景观消亡,严重降低了乡村规划和景观具有特色的吸引力。再加上农村目前小型工厂和小作坊林立,使得污染进一步加重,使农村的景观被进一步破坏。

  传统乡村游憩地的文化景观体现着乡村整体的人文生特征,因此对其延续性和完整性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城乡发展进程的加深,乡村的城市化日趋加重,景观从整体上遭受了严重负面影响,景观的区域整体性被穿插其中的城乡建设分割开来,支离破碎[25],加上区域同化和异化过程的加强,使得乡村游憩地文化景观破碎更为严重,在乡村爆发式的出现了忽视传统文化保留的景观建设和建筑规划,更使农村失去了其本身原有的农业文化吸引力。

  (3)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过分重视乡村经济的增长,过度开发景观资源,给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进而引起破坏。河流、农田和自然环境等是每个乡村地区都具有的原始特色,但是在当前乡村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并未给乡村的这些组成部分留下充分发展空间。

  河岸边原有的地被植物被生硬的混凝土代替,乔木植被消失,大面积建筑群出现等等,这一切不但使乡村褪去了本身的田园风光,还进一步打破了生态平衡、降低了环境质量。大面积农田被不可逆转的占用,形成以单纯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简单植被结构,造成生态体系中食物链的简单化,破坏了物质多级循环的生态结构,进而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层次简化,不利于景观多样性的维持[26],对整体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3.1.3 乡村景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1)理论制约

  国外在上世纪 20 至 50 年代左右,就开始了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并且结合实践的指导,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我国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但是相对于国外来说,发展是比较欠缺的,虽然伴随乡村旅游近年来热度增加,我国学术界对该课题的开始予以足够程度的重视,但从现阶段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还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打造出更加完善、更加先进的理论系统,进一步指导实际工作。20 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虽已有理论,但大多是从实际工作中简单积累起来的,主要是对乡村旅游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和旅游经济学发展动力进行研究,而在其具体的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面,理论还未达到完善,没有成套的、完整的体系化理论成果。所以,在进行乡村景观的实际建设中,缺乏全面的理论指导做基础,导致景观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2)经济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城市还是比较落后的。由此从根本上造成了乡村景观缺乏设计,进而导致了吸引力的缺乏甚至缺失。首先,农村目前个体经营占比重较大,经营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在道路的规划,电力的铺设、供水系统的集中性上,都受传统的生产经营发展方式的影响,缺乏从乡村整体高度的考虑和设计规划。其次,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在劳动生产方式上,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土地,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仍然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含量低、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发展较为分散,难以集中进行规划设计。再次,边远农村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有些地区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基础设施薄弱,外部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动这些乡村的发展,农民基本的生存尚且成为问题,何谈景观设计?综上,在经济条件方面并没有给景观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文化制约。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经济背景中的,但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以种地为生,大多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的最基本农业生产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劳动生产方式和传统观念,使得大多数农民具有较有限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再加之经济条件比较有限,在保证了生产生活的必需之后,进行景观建造的时,便不再恰当的考虑乡村景观具有恰当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为大多数人会有一种生存为本的思想,经济收入的增加是首要的生活和奋斗目标,对建筑及景观的建设讲究经济、实用性第一,所以在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方面需求较小。

  受前段中所提条件的制约,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时,很少对景观的文化内涵上做深入研究,在乡村爆发式的出现忽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乡村,经常存在各家住户自家种植植物,但是在种植时根本不考虑整个村庄,甚至不考虑邻居和自家之间的整体的美化和设计,甚至实用性有时都会大打折扣(比如导致建筑的采光变差,道路的阻塞和土地的荒废),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乡村景观千村一律且混乱无章的现象,更使乡村失去了其本身的农业吸引力。

  3.2 乡村景观的分类及功能

  3.2.1 乡村景观分类

  本文依据人为干扰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集聚密度三个方面,将乡村景观分为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非聚落景观两大类。

  (1)乡村聚落景观。

  聚落环境是因人类有意识的开发、利用和改造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27].乡村聚落主要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是人们用来日常居住、生产、生活、休憩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等的场所。乡村聚落景观不仅是建筑房屋的集合,还包含其他生活及生产设施。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都能对乡村聚落景观造成影响。同时,乡村聚落景观能够反映乡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俗风土,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由于受经济、地形、历史、地理、社会等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景观具有不同的形态。历史年代悠久的村落常呈现团聚型,而开发较晚的有移民迁入的村落往往呈现散漫型[28].在农、林区,乡村聚落景观一般是不常改变的;在牧区,常因季节性变化或者游牧发生变化。我国乡村地域广阔,拥有江南水乡的聚落、四川山地聚落、北方黄土高坡的窑洞聚落等不同聚落形态。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内容。

  (2)乡村非聚落景观。

  相对应的,所谓乡村非聚落景观,是指乡村地域内一些人类干扰和改造较少的,不是人类长久居住和生存所必需的景观环境,包括森林、土地、山脉等。乡村非聚落景观一般规模较大,并保持着它原始自然面貌,对维持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重要作用。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探讨时,注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保护为主。在此不作过多研究。

  3.2.2 乡村景观功能

  (1)乡村景观的经济功能。

  乡村在经济上是重要的空间单位。在人类社会各个时期,乡村所具有外貌特征不同,经济上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人类利用乡村的各类资源时,所实施的具体措施方式也千差万别。在很长时期中,乡村的主要经济形式一直是农业,由于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生产技术和耕种方式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农业的低效性和粗放型发展始终是乡村经济的增长阻碍。因此,如何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如何进一步建立新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最重要的依据、最主要的动机和着眼点[29].

  (2)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

  乡村土地辽阔,除农耕地之外,大面积可以归为自然生态景观或类似自然生态景观的景观土地空间。乡村地域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在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景观特征,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低,保留了较好的景观结构和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乡村景观具有生态功能。乡村空气质量优良,相较城市而言空气湿度要大,这些都是乡村景观生态功能的体现。景观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是乡村的自然遗产[30].

  (3)乡村景观的文化功能。

  乡村文化体系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域性文化,是一个地域在文化上的留存。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源于乡村文化具有的连续性。它是对一个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乡村社会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真实记载,是现代发掘一个地域内历史发展、文化形成、社会更迭过程的途径。

  (4)乡村的资源载体功能。

  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诸如稀有的矿产资源、宝贵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何节约化和合理化开发乡村资源是为乡村经济活动增效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使生态环境稳定、使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不考虑的内容[31].

  (5)乡村的聚居功能。

  我国乡村人口众多,是人类居住和社会演变的重要场所,更是人类生存资本的重要来源。由于受经济、地形、历史、地理、社会等条件的影响,乡村呈现不同的聚居形态。乡村的聚居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俗风土,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32].乡村人们的农业活动方式与乡村的聚居形态密切相关。

  (6)乡村的美学功能。

  乡村地区拥有众多景观资源,它们具有很高的景观美学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暴雨后溪流变化、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丽场景、油菜的黄花等乡村景观,给人以遐想和神往。

  3.3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3.3.1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框架

  从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结构图来看,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经济发展规划、乡村的景观规划、防灾及环境保护。虽然已经构成了乡村规划体系,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主要缺陷是:

  (1)乡村建设规划主要从建设用地布局、公共建筑规划、住宅设计、道路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五大方面进行。对于乡村的建设用地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建筑、住宅、道路、基础设施也只是侧重规划工程的形式,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较少的从美学角度关注景观的观赏性;缺乏整体的统一性考量,各要素之间没有做到衔接和协调;对乡土文化的曲解,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运用,整体缺乏文化内涵的渗入,从而缺乏景观吸引力。

  (2)传统的乡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发展了第一产业,以第二、三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仍然以种植业为主,造成结构单一,没有发展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没有形成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的一体化式农业发展[33].

  (3)乡村的景观规划方面,只简单的等同于进行单一的绿化,包括建设公共绿地和对道路两侧进行绿植,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其他元素的造景优势。景观类型过于单一,应提高多景观的塑造能力,诸如水体、建筑、小品、植物造景等。

  (4)防灾及环境保护方面,传统规划内容只是考虑到了对自然灾害的被动防御和对于乡村中一些不和谐的环境卫生进行改造,先破坏后改造的的思想。整个规划体系中,没有生态共生的理念引入,乡村软环境和硬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出现村庄生态链断裂,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逐渐由自然主导转向人类主导[34].在现代乡村景观规划中,不单单是将脏乱无序的环境进行整治,应主动的通过生态理念的引入和生态技术的引导,将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提高自然景观的恢复能力,使之前破损的景观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优美景观。

  3.3.2 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基本方法框架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规划设计理念用以完善乡村景观的规划:

  (1)现代乡村景观需要发挥经济吸引力的优势,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第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2)对于景观的营造不仅仅局限在绿化方面,对于环境的整治也不应只是卫生的改善,应主动的通过生态理念的引入和生态技术的引导,将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提高自然景观的恢复能力,使之前破损的景观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优美景观,从而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将美学引入景观规划,注重景观的文化内涵。

  (4)打破单一的景观模式,充分调动有利资源,运用园林手法尽可能丰富的进行景观营造,注重观光资源的有效开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