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1131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公园概念及类型

  2.1.1 公园概念

  "公园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人们游憩、观赏与娱乐的园林.公园分为城市公园与自然公园两大类,一般'公园'仅指城市公园,也就是主要在城区经营的公园,而不包括美国国家公园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一类的自然公园.",这是《建筑大辞典》中对于城市公园的定义.而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公园设计规范》中对城市公园有如下定义:"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具有较完善的设施和练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在十八世纪末,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城市拥挤、卫生条件恶化、城市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减轻各种对城市的不利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1811年在伦敦建设了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园林绿地--伦敦摄政公园(Regent'sPark).1847年在利物浦又建立了另一座公园--铂金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这两大公园的建立为以后城市公园思想的形成和城市公园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obert D. Brown 1995).

  城市公园的大发展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美国的第一座城市公园是1854年建于纽约的中央公园,是由风景园林设计师之父称谓的著名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ad)与合作者共同设计的.中央公园位于纽约市中心,占地约344公顷,用地为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整个公园按当时盛行的绘画式构筑,并用围墙与周围隔绝开来,内部景色十分优美.这种自然优美的景色与周围恶劣的城市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游憩于其中,使市民从疲惫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中央公园以及之后由欧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的大获成功,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和城市公园绿地的形成,并对以后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以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赉丽 2006).

  2.1.2 公园类型

  公园绿地分5大类11小类:即综合公园 ,含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含有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社区性公园,其他专类公园;另外还有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具体分类及内容如下表(表2-1).
  
  2.2 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由于历史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公园数量及面积普遍较少.例如,天津市 1950 年以前只有 49.9 公顷的公园绿地,平均每人 0.3 ㎡;上海市仅 0.134 ㎡/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与质量都很低.据 237 个城市统计,至 1982 年底,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为 1217.3 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面积 236.4 平方公里,按城市人口平均计算,为每人 2.4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杨赉丽 2006).

  2.2.1 公园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使用要求出发,城市公园规划色剂的基本原则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贯彻国家在园林绿地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遵守相关规范标准,如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及相关文件.

  (2)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系统,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风格和特色.

  (3)充分考虑大众对公园的使用要求,丰富公园的活动内容及空间类型.

  (4)因地制宜,是公园与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项结合,体现地方特点和风格.

  (5)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是不同功能区域各得其所.

  (6)规划色剂要切合实际,指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及经营管理措施.

  2.2.2 公园规划设计理论

  2.2.2.1 秉承文脉延续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历史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论在纵向上的追寻还是横向上的扩展都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无与伦比的.它与人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类型丰富、内容广泛、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国的造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汉到南北朝时期,自隋唐到明清晚期,中国的造园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兴盛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各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如周文王的"灵囿"、汉代的"上林苑"、唐代的"华清宫"、明清的"西苑"和"圆明园"等.在众多的园林作品中,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150 年的经营,成就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与与法国凡尔赛宫一同成为世界园林史上两大奇迹之一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曾经赞誉说:"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所能想象、多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夏宫(圆明园)身上得到体现."又说:"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夏宫,伏尔泰就提到过它.人们常常这么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院、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夏宫.'没有亲眼看到它的人,那就尽管在想象中去想象它好了.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然而随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所引起的文化断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大的阻碍.如何继承与发扬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

  2.2.2.2 注重生态保护人类在建设城市的活动中,对大自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一方面创造了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则大大的改造了自然,甚至危及到人类自己.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工业生产总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无节制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自然火警的破坏.人类面临严重的挑战.诸如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气候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大等.例如,二十世纪初到其实年到将,伦敦、纽约等地发生十二起烟雾事件,1952 年 2 月,伦敦烟雾弥漫,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达到 3.8 ㎎/㎡,烟尘 4.53.8 ㎎/㎡,4 天内夺取了 4000 人的生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纽约、东京、大阪等城市发生过 11 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阪、川崎、横滨、纽约等城市发生过 13 起石油化工废气和粉尘污染大气.还由于水体污染造成灾难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例如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从 1953 年至 1978年间一千九百多人患病,并造成三百多人死亡.这些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原因,正是人类自己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恶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高阶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的确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又把第一步的结果抵消了."人们正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界的报复中醒悟过来了,现在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972 年召开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宣言阐明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人类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年,27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 UNEP.接着各国政府纷纷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承担环保使命,并相继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令.1977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集会,并在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指出无计划的爆炸性的城市化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环境污染达到了空前的具有灾难性的程度;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防止环境继续恶化,恢复生态环境.2005 年 2 月 16 日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世界一百多个签约国共同承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效应,进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胡冬香 2006).

  我国于 1973 年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9 年办不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经 10 年的执行,于 1989 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阶段,标志着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法令的形式,由国家强制执行,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城市公园不但扮演着为市民提供游憩境域的功能,而且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正是生态城市中不可或缺一步.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城市公园在作为城市形象窗口传播城市文化的同时也承担着城市生态系统中绿肺的功能,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也减弱了某些恶劣的气象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公园有利于城市空气的净化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而维持这一平衡的关键是植物.为了保持碳氧平衡,又不断消耗二氧化碳和提供新鲜的氧气,在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进行.早在 1804 年已经知道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放出的氧气大抵相等.1949 年用放射性同位素碳 14 进行试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下要比进行呼吸作用下大20 倍左右.所以,森林和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维持大气碳氧平衡的工厂,森林和公园绿地被人们称为 "氧吧" 和 "城市绿肺".生长良好的草坪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每 1 ㎡面积可以吸收约 1.5g/h 的二氧化碳,每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约 38g/h,因此至少需要 25 ㎡的草坪才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而言,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强,每年地球上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 2300 亿吨二氧化碳.联合国生物圈组织提出达到平均每人 60 ㎡园林绿地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研究证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植物能够有效的吸收有害气体,起到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非常多,最多的是二氧化硫,其他还有氟化物、氮氧化物、氯气、一氧化氮、臭氧以及有机类的醛、苯、酚等,这些气体污染了环境,同时也对人体有毒害,使人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及疾病.植物能够一定的净化这些气体污染物,例如大叶黄杨、女贞、广玉兰、国槐、臭椿、梧桐等树种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并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五角枫、臭椿、樟树、散尾葵、柽柳等有较强吸收氯气的能力.同时,植物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粉尘、减少空气中含尘量的作用.树木之所以能够减尘,一方面是由于树冠茂密,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使得空气中大颗粒灰尘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叶表面不光滑平整,多绒毛且粗糙,有的还分泌黏性油脂或汁液,因此空气中的粉尘在经过树林的时候便会被滞留在叶面,起到滤尘的作用.由于树木叶子的总面积很大,因此树木的滞尘能力是很强的,是空气的"天然滤尘器".

  (2) 城市公园有利于水体的净化城市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其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流向均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污水排入自然水体,虽然可以通过水的自净作用得到净化,但水的自净作用是有限度,而且净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污染物排放的速度.因此,对废水污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同时利用植物的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是水体净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着明显的作用.例如,芦苇能吸收酚及其他二十多种化合物,1 ㎡芦苇一年可以集聚 9kg 的污染物质,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中的悬浮物减少了 30%.因此很多国家将芦苇作为净化污水处理的重要手段.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铅、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物,降低污水色度,吸收化学物质,增加溶解氧,达到净化水体,提高水质的作用.有的水生植物能够杀死水中的细菌,如水葱、芦苇、水生薄荷等.此外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的含量,如在通过 30~40m 宽的林带后,由于树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每升水中所含的细菌数量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3) 改善城市小气候小气候主要是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其影响因素成了太阳辐射、温度、湿度、气流外,直接受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小地形、植被、水面、地面、墙体等,植被对地表 2m 左右的气温影响尤其明显.人类大部分活动也正是在离地面 2m 左右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的积极度和舒适度与地表植被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城市高楼林立,通风不良,且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造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剧增;加之建设中大量的使用了混凝土、沥青、砖瓦等热容大且反照率小的建筑材料,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改善气流状况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因为植物热容小,反照率大的特性,使得在同样日照状况下,植物的热状况与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热状况截然不同;植物能不仅够迅速的降低地面温度,且在光照降低或没有的情况下延迟气温变凉的时间.公园绿地除了能够改善热状况,还能显著地降低人体实感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外活动环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