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国内外滨水景观建设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676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大约公元 3000 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在同一时期迈入了文明社会.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这些文明的产生并不不仅仅是偶然,这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深的联系.

  其一,这些文明都是在平原上形成的,因为在文明诞生之前,生产工具十分原始和匮乏,无法砍伐森林,也无法在高山地带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广阔的平原为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其二,这些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诞生的,河流是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水源,而农业灌溉也必须依靠水源,古代城市多是依河而建,不但可以满足生活、生产用水,而且可以利用水流系统进行货物运输,带动经济的发展.从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出现到现在步入文明社会,这个世界上将近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滨水之畔.在古代,水被当做"生命之源"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因为水无色无味,至阴至柔,能够根据容器的形状产生形态变化,常被人们赋予纯洁、智慧的涵义.

  孔子曾说:"智者的乐是动态的,如水流一般;仁者的乐是静态的,如山峦一般."将水的象征意义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由此可见水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总是能找到水的踪影,甚至是"无水不园",因此人们把水比喻为园林的灵魂.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与灵动,倒影叠叠富于光与影交相辉映的静水,泉水叮咚富于音与律无穷变化的动水,无不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撩拨着人们的心弦.似乎人类包括很多动物天然地会对水抱着一种亲近的态度.或许是因为水源的珍稀为了饮水解渴而乐于接近,或许是水边植物丰茂、食物丰富而前去觅食,加之水边空气湿润、凉爽,使人类更愿意在水边歇息繁衍展开日常生活.河流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例如划船、游泳和钓鱼,丰富了市民的户外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滨水环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公园数量及面积普遍较少.例如,天津市 1950 年以前只有 49.9 公顷的公园绿地,平均每人 0.3 ㎡;上海市仅 0.134 ㎡/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与质量都很低.城市公园绿地是影响到整个城市风貌和环境的重要因素,提高城市公园面积就能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占有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公园规划、绿化质量,就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应该重视公园的规划设计,只有良好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建造出结构功能良好、生态效果显著、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城市公园景观.

  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依据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论理,总结滨水公园在规划设计时遵循的原则和理论.经过场地分析和前期资料收集,将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灵活地运用在天马湖公园规划设计当中,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滨水公园.通过理论来研究总结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以期为其他类似规划设计案例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知识和素材.

  1.3 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滨水公园开发的背景、现状和趋势,通过重新认识公园的概念、种类、设计规范及设计理论,总结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天马湖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当中.通过文化资料收集、气候地质信息收集、交通分析以及场地分析,明确规划设计的原则和主题,然后结合分析结果,以地域文化为景观设计切入点,从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的角度出发,合理的进行功能分区,安置景观节点,创造生态的、优美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公园,并通过景观小品的展示来讨论文化要素和生态要素在园林景观当中的应用形式和表现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了城市滨水区的复兴运动,现代滨水公园随之兴起.究其原因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态与结构功能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古今许多城市都是建立在接近水流的地方,除了便于获取农业灌溉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外,还考虑到了航运交通的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欧洲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渐转型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出于获得廉价劳动力以及减小本国环境污染的考虑,发达国家将一些污染较大的工厂迁到发展中国家.加之由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航空运输的兴起,航运逐渐受到冷落,一些老旧的、靠水运为主的工业例如面粉厂、燃煤发电厂等工厂因为技术的革新或运输路线的改变逐渐被淘汰或者搬离滨水区,而这些原先的工业区及交通道路则被大片闲置下来.这些闲置的滨水区不仅低价较低而且区位优良非常具有开发价值.同时,滨水区的开发也能够带动城市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滨水地区濒临水面,视野开阔,是旅游、体育锻炼和其他户外活动的好场所.丰富多彩的户外文化活动也借此展开,例如各种节日庆祝活动、露天音乐会、野餐烧烤等等,滨水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近自然风光的游憩地,同时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也使滨水公园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水"是大部分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世界上许多早 期的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成为前工业化时代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并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峰 2008).

  11至14世纪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广泛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滨水区的发展,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当然,这些滨水区最初往往呈现一种 自发的发展态势,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工业革命后,"水"的首要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因此,滨水区首先是作为产业空间存在,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确立了产业资本 对滨水空间的控制,生活功能受到排斥.为适应工业大规模的发展,港口不再是对货物进行简单地储存、加工或者贸易的地区,而是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专业化港口区加速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也都服务于主要大城市的港口区.因此,在工业化时代,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 要素集聚在滨水地带,带动整个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在北美,城市几乎都位于航道上,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城市.同时,工 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也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无论是在阿姆斯特丹,还是在伦敦、纽约、新加坡,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Donna L. Erickson 2004).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逆工业化过程,其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呈现一种加速从中心城 市地段迁走的趋势.

  这种现象包含着工业企业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者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如从日本迁移到中国和东南亚,从北美迁移到墨西哥.港口也因轮船吨位 的提高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传统的中心地域迁徙他处.此外,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对生态环 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北美最早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改造,并取得成功,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温哥华格兰维勒岛(邓彦和宋瑞 2008).此后,这种滨水地区再生现象已经非常普遍,1965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几千个城市滨水开发案例.如今,在发达国家,"水"的首要功能是游憩和景观功能.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滨水地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域.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2.1 国内滨水公园开发背景近现代国内滨水公园开发的的原因与国外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时代滨水公园开发在此兴起的原因有所不同.随着欧洲城市逆工业化的进程,起先因为水上交通而繁荣兴起的城市滨水工业中心逐渐向城市外围转移,工业、港口及运输中心的外移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城市滨水区的衰落与破败.城市滨水区不再是城市繁荣的象征,相反随着城市垃圾的涌入以及城市污水对河流的污染造成了滨水带景观的破碎,原先城市的繁华中心如今破败成为令市民厌恶且避而远之的地带.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均绿地占有率秩序减少,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运动休闲的户外景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城市滨水公园的复兴也就因此显得势在必行.

  与此明显不同的国内滨水景观的开发背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并未经历自然的工业革命及其后的工业发展进程,而是借由国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强行介入破坏了之前持续千年封建社会,由此进入了命运多舛、坎坷波折的近现代中国式工业发展历程.

  建国后,我国很多城市都逐渐开始借鉴西方滨水城市公园开发模式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改造和重建.与国外处在差不多同时代的"滨水复兴"运动相比较,国内滨水开发的动力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滨水开发的主要诱因并不是逆工业化过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幅度地落后于欧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达国家早已迈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中国正是刚刚进入前工业化时代不久,还未形成成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与滨水景观,加之国内政策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资,尤其是公路与铁路系统的不断建设完善使水路运输得不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与欧美国家媲美的大型物流集散港口,因此更谈不上工业中心从城区转移之后对荒废的就港口码头区域进行重新的开发建设.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国内的滨水区开发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改善滨水区环境、交通条件等等方式来推进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因此整个开发主要集中在对滨水区本身的环境整治与景观美化上(王云才 2009).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