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民俗村道路系统、标识系统及植物景观规划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7 共19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7 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是一个村落的骨架,对内是组织游览路线通畅的保障,对外是与外界沟通的媒介,可以说道路是民俗村发展的“生命线”.不同于城市的道路系统,乡村道路的规划不追求迅速、快捷、“直而宽”,而是为了方便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满足游客游览、观光的需求设计更加人性化。

  依据地形和现状道路状况,发现大汲店民俗村内大部分道路基本通畅,但有些较窄或偏僻的道路是经过村落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所以使村内整体道路系统稍显混乱。以道路通顺为原则,在保持村庄原有机理的前提下,运用自由式的布局方式,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对村内主要道路和通行量较大的道路进行扩宽改造。在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中,要结合景观节点、道路绿化、公共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与道路的关系对道路进行规划,将大汲店民俗村的道路分为三种类型: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巷道(图 3.34)。结合大汲店村实际情况,设置多条主要道路支撑路网脉络,主要道路是与外界联系即游客进入村庄的通道;设置主要道路通往不同功能区的次要道路,平行或者垂直于主要道路,路线清晰,目的明确。依据村庄自然机理与居民住宅间的关系,合理设置多条巷道供居民通行,宽窄巷间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使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小街巷间的民俗风情,提高游览的趣味性。这样,既突出乡村特色,又为大汲店民俗村设置了通畅、合理又紧密联系的道路网络系统。

  为适应景观学发展和全省建设绿道网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景观舒适度的需求,按照人性化设计要求,本次规划对“绿道”进行了专项设计(图 3.35)。绿道是沿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可供行人、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根据本次规划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三类“绿道”,主要为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及水上游船系统。步行系统主要在巷道和次要道路上体现,自行车系统是在主要道路和滨水景观带周边体现,水上游船系统在水面上进行。“绿道”的加入丰富了大汲店民俗村的道路系统,也是本规划的创新点之一。路面景观也是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要选择实用性强、周期性长、耐磨性好而又美观的材质进行运用,最好选用当地乡土材料,经济又实用,也可增强地域特征。大汲店村内现状主要道路以水泥和沥青路面,次要道路和宅间巷道以土路和石板为主,有些道路破损严重需要修整。在本次道路改造中,遵循环保、节约原则,运用天然石材、废弃砖瓦、碎石等具有乡土特征的材料,在巷道和水岸边道路的改造中铺设具有地域特征的图案花纹,如质朴自然的卵石铺路、具有田园风光的碎石拼花等;主要和次要道路需要把原破损的道路整理修缮,保证车辆和游客的交通畅通。

  3.8 标识系统规划

  大汲店民俗村内的标识系统起到了对游客的场地引导和标识导游作用,因此应该在景区之内设置标识系统。导向牌是反映大汲店民俗村所有景点和游乐设施位置的旅游信息图,可以引导游客快速到达目的地。所以,在道路的沿途、村内的景观节点处、游客休息点等位置设置各种标识牌和导游图。结合大汲店民俗村的景观特色、历史文化,设计一套具有乡土气息的标识系统,采用木质材料,既能适应河岸边湿润的环境,又能与整个大汲店民俗村历史悠久、朴素淡雅的气氛相融合(图 3.36)。
  
  3.9 植物景观规划

  大汲店民俗村内绿化覆盖率较高,绿色植被较丰富,绿化用地与耕地农田、水系、林地、居民住宅区域等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绿色环保的生态景观空间。

  滨水景观带的植物景观规划要在保留岸边原有的湿地景观基础上,结合驳岸设计种植荷花、睡莲、水葱、千屈菜、香蒲等水生植物,营造优美的水上景观。岸边可以种植水杉、垂柳、萱草、菖蒲等耐水湿的植物。整个区域的植物搭配要有层次感,如在大型水体通过高大的挪威槭与油松形成近自然的混交林,配以水葱等水生植物形成绝妙的池岸景观,亦或在小型水体或溪流的两岸种植枝叶斜生的红枫,配以大量黄栌灌丛可以形成惟妙惟肖的天然夜曲效果。

  规划区内的道路景观规划要根据不同道路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其中主要道路两侧尽量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种植模式,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的种植模式,植物选择上要四季长青,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丰富的绿化空间景观效果;次要道路植物设计至少要有一排行道树和地被植物结合,行道树以常绿为主;住宅区间的道路较窄,根据实际情况,可种植绿篱和小型灌木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提升。

  3.10 小结

  通过对大汲店民俗村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的全面调查分析,发现其景观现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造提升。因此,在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大汲店民俗村进行了改造规划。在改造规划中,注重挖掘民俗村的历史文化,提升了民俗村的景观品质,分别对景点系统、道路系统、植物景观、标识系统进行了整体改造规划。改造后力求营造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历史特征显着、景观特色突出的综合性民俗村,既能满足游客放松身心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方式,又能起到对民俗文化保护、延续、发展以及教育的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