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民俗村景观设计与规划分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7 共67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为了提高农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国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政策,乡村规划建设成为重中之重[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特色民俗村的规划建设也应与村庄规划趋同一致,应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今世界,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原有的历史和民俗文化逐渐衰退,资源的流失愈发严重,文化传承者也极其匮乏。所以使得很多景观面貌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和想法,因此如何有效保护民俗文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民俗文化是一种由当地居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点滴集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对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对于特色民俗村落的历史与文化,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最具了解,祖祖辈辈的风俗习惯造就其地域文化,聆听他们的心声,是做好规划的根本[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 2008 年 7 月 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该条例的实施也表明了国家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条例中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实行总体保护,不仅要保持其完整的古代风貌特征、传统的布局形式和大致的空间尺度,还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赖的自然环境特征[3-4].保护与建设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所以民俗村的保护与建设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民俗村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文化,应在规划中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和实施策略。

  1.1.2 研究意义民俗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欣赏价值,拥有民俗文化特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能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娱的旅游胜地。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特色民俗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要,所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在城镇化发展中找到文化脉络的源头。现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利用多学科讨论民俗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古村落的风貌,避免特色民俗村在无序建设的巨大打击下消失殆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5].地大物博的中国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特色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所想体验的文化焦点。由此可见,民俗村的建设就非常符合人们此种需求,必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民俗村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为根本进行发展,这就要求民俗村的景观规划要依据不同地域的特征来明确其规划的细节内容等。因此,民俗村的景观规划不仅要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能适应当前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动态[6].

  现如今,中国的民俗文化被规划师们在景观规划中普遍应用,尤其以民俗和民族文化为要素的景观规划在许多学科都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这种现象丰富了景观设计要素[7].民俗旅游也逐渐成为一些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资源丰富的乡镇支柱产业,各类的民俗村都是发展民俗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8-9].乡村旅游更是一种绿色旅游,而景观便是以回归大自然为目的的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10].保定市大汲店村位于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的西北部,是生态园内的村民集中居住地,其建设用地最多、居民安置任务集中、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承担了保定市农业生态园中的综合休闲和居民安置功能。本文将保定市农业生态园功能需求与大汲店区位优势条件以及古村风貌历史遗存相结合,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传承保定市非物质文化为主要目的,打造出大汲店民俗村特色景观建设。特色民俗村的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效益结合和有机更新等原则,实现民俗村景观的地域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规划。因此,在具备开展民俗旅游潜力的村落,如何合理有序的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11].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希望远离喧嚣的城市,走进天然的、具有淳朴民风的自然环境中。特色民俗村落恰好符合了人们的需求,城市人逐步喜欢和享受民俗村这种回归自然的现代旅游方式。早在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某些欧洲发达国家就开始大规模开发特色民俗村旅游。对于这种现代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起步和发展较晚,大概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下面笔者会就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和民俗村景观营造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

  1.2.1 国外民俗村景观营造研究概述

  相比中国,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相对成熟,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乡村景观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管理与政策的研究;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需求问题的研究等等。从乡村旅游与景观相结合的发展的角度思考,国外的许多乡村都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持续贫困等严重问题,尤其是自 1980 年“国际山地学会”成立以来,国际上针对山地乡落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经验,值得我们的学习与借鉴[12].外国一些国家一直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对他们而言民俗村就是第二个家,是假日旅游的首选之地。对于“第二个家”这种想法政府也给予了相应的土地政策,即把人口相对集中的人群向周边地区疏散,支持在乡村买房的政策。荷兰、德国、捷克等一些西方欧洲国家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一直走在我国前面,这也大力推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进展,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规划理论体系。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重视和保护农村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是在他们的村庄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特色。依据各国的发展情况,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是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多种研究乡村旅游的理论中,Gilbert 和 Tung 提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游客提供食物、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使游客可以在牧场、农场、果园等具有典型代表的乡村环境中从事类似农民劳作的一种旅游形式[13].

  目前,在众多关于民俗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文献中,学者 Blaine 和同僚研究了旅游市场对乡村民俗旅游的需求问题[14].由 Butler、Hall and Jenkins 等人编着的《乡村地区的旅游与游憩》一书中引用的许多论文中包含了乡村地区的形象和形象重塑以及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政策[15].英国学者 Bernard Lane 研究所得:乡村旅游不止局限于农业性质的旅游,是层次较多的旅游活动,除了必要的农业节假日外,包括具有特殊爱好的自然生态游,如步行、爬山、骑马打猎等一系列探险活动,都是健康的旅游,教育的旅游,历史文化的旅游及地域特征的民俗旅游等[6].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的主席 Van Lie 和其成员通过研究提出了利用“空间概念”和“生态网络系统”等理论来描述乡村土地多目标利用的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7].美国学者 Edward Inskeep 认为“作为人为构造的系列乡村旅游活动,游客住在偏远乡村内部或乡村周围,了解乡村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并且总是会参加一些当地的活动[18].”Luloff 和其同僚针对美国近些年来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几乎 60%以上的州均加入了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的队伍[19].Pearce 研究发现,为享受到幕后的体验生活游客加入乡村旅游的行列,农家乐生活自然朴实,主人与旅游者之间相互交流与接触,自然而真实[20].

  由于欧洲不仅是一个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一个土地利用率很高的地方,Gy Ruda 等研究人员提出要想实现乡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乡村地区整体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复兴和建设,最终要的就是聚集部落的保护[21].

  着名的“千层饼”理论是较早的对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提出了其相关理论的麦克哈格等人提出的[22].Irmeli Harmaaja-rvl 提出了荷兰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但要与景观规划相统一,还主张全面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加强景观建设的视觉品质,从而促进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23].美国学者 Olmsted 指出,景观规划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还需要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景观,同时也要关注景观文化对于景观规划带来的挑战[24-25].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J.O.西蒙兹针对美国对乡村整治与开发破坏了环境景观的问题提出,开发只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如工业园区、商业办公区、居住公园等地,明令禁止在规划的农业范围内进行随意开发[26].农村社区在进行资源和旅游规划时,要在路边或者通行处保留一定的用地,用以建设风景名胜公园、休闲娱乐区的道路预留地。美国的生态学家 Forman 在《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一文中,不仅对西欧和北美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状况做了总结,还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可能景观设计”的模型,即在生态空间的“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景观规划模型[2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