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辽宁省低碳消费体系创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309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问题分析
  【第一章】辽宁地区低碳消费模式建设研究绪论
  【第二章】低碳消费模式概述
  【第三章】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
  【第四章】辽宁省确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辽宁省低碳消费体系创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结束语

  21 世纪的经济,应该是和地球及其自然支持系统相互协调的经济,而不是危害它们的经济。在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即用即弃的经济,如今无论是孕育出这种模式的国家,还是在仿效这种模式的国家,都已经不再能行得通。我们需要构建以无碳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为能源或将有限的资源、能源通过技术方法或科学模式无限地使用下去,靠多元运作的交通运输,将一切建立在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体系。这是未来更是现在亟待需要转变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增长所伴随的环境的问题涌现,我国开始探讨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的相关经济指标息息相关,这其中包括经济总量增长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例;还与各地区的生态条件、人文历史、自然基础、观念习惯、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政策导向等密切相关。中国正试验着寻找出路,将生态系统保护所必需的生态因素放在工业生产过程的中心地位,能够彼此互补的产业被集中在一起,每项产业产生的废物能够被其他产业使用或者再加工成资源,表现为限制有限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优先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做到无污染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

  目前,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必须从 14 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辽宁省在发展低碳消费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符合低碳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并探索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辽宁省实施农业低碳消费模式、工业低碳消费模式、第三产业低碳消费模式和废弃物循环低碳消费模式。据辽宁省目前的低碳消费实际情况,以地区经济发展、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形势和发展情况,将辽宁省在具体实施低碳消费模式可分为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消费模式,以沿海为发展基础的沿海经济带,最后是辽西北区经济区。因此,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的实施能取得既定目标,能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
  [2]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3] 曹旭,韩越,张婧。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4]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7] 厉以宁。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会,2004.
  [8] [美]莱斯特·R·布朗。崩溃边缘的世界--如何拯救我们的生态和经济环境[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4]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5] 威廉·莱易斯。满足的极限[M].多伦多,1976.
  [16]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2006.
  [18]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9] [法]让·克洛德·乐伟。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20]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1] Boulding K.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M]. In Jarrett H.(ed), 1966.
  [22] Jarrett H.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M]. Baltimore: RFF/Johns Hopkins Press,1966.
  
  期刊类:
  
  [23] 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21 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发展,2002(2):47.
  [24]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J].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9(4):2.
  [25] 曹旭,霍昭妃。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1(10 上):23.
  [26] 曹旭,刘超。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23):58-59.
  [27] 曹旭,孙姗姗。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研究[J].理论界,2010(11):172.
  [28] 靳韬。我国环境保护法存在的问题和立法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9):180-181.
  [29] 刘华容。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0] 刘刚。试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文明观[J].贵阳学院学报,2008(2):9.
  [31] 刘敏,刘焕新。湖南发展低碳消费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00.
  [32] 庞昌伟。发展低碳经济维护生态安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1):52.
  [33] 庞昌伟。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新华网理论版"政治前沿",2007(10):78.
  [34] 孙育红。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探析[J].经济视角,2006(8):43.
  [35]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4.
  [36] 孙育红。国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7(4):37.
  [37] 王玉庆。生生不息的家园[J].大地,2005(2):87.
  [38] Erich F. 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J]. New York: Harper & Row,1968:219-225.
  [39] Harvey H. Alter industrial recycling and Basel Conven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1997(19):154-169.
  [40] Leo B. Cleaner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ecosystem a Dutc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8(6):189-197.
  [41] Ozgokmen T M, Johns W E, Peters H, et al.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red sea outflow plume from a high-resoluting non-hydrostatic model[J].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2003(8):1846-1869.
  [42] Ottmar Edcnhofer, Carlo C, Jaeger. Power shifts: the dynamics of energy efficiency[J]. Energy Economics, 1998(20):133-142.
  [43] Paul P Craig. Energy limits on recycling[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6):373-384.
  [44] Thomas P.A uniform definition and quantitative basis for industrial ecolo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2(10):225-235.
  [45] Worrell E.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material flows through society[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1999(27):249-266.
  
  其他类:
  
  [46] 高小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A].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7] 刘世堂。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C].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专辑,2013(3)。
  [48] 鲁守格。低碳消费及实现途径分析[A].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4)。
  [49] 马中。环境经济学[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0] 彭兴庭。环境透支的"外部效应"[G].中国经济汇编,2004(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低碳生活论文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