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的生态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1 共7120字

  本篇硕士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哲学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分析
  【第一章】低碳经济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导论
  【第二章】低碳经济的生态背景
  【第三章】低碳经济的生态内涵
  【第四章】低碳经济的生态战略思维
  【结语/参考文献】低碳经济的生态哲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低碳经济的生态背景

  工业革命的发展让人类尝到了经济飞速增长的甜头,人类沉浸在征服和统治自然界的得意中,更加肆无忌惮的开采和滥用自然资源。高消耗、高排放的高碳经济成为了人类追捧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在近几十年的环境问题中暴漏了出来。环境污染和气候灾害的频发,使人类开始反思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指导的高碳经济模式的正确性。生态哲学兴起于这种反思,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整体论思维模式,而低碳经济就是以整体论世界观为指导的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环保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兴起实现了传统高碳经济向生态环保的低碳经济的转变。

  2.1、传统高碳经济的弊端

  2.1.1、高碳经济的定义

  高碳经济即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其获得高产出是通过对高碳能源的超常投入来实现的,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总产值的增长、财富的累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导传统高碳经济的自然观是笛卡尔的物质—心灵二元论。这种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二元分离对立的,人与自然不是一个整体,人独立于自然;自然界也有其独立的意志,自然界独立与人。这种自然观只承认人的价值,自然界没有价值,人可以肆意掠夺、主宰和支配自然。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传统高碳经济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大肆开发滥用自然资源,大面积毁林开荒,任意排放废弃物,造成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2.1.2、高碳经济的特征

  传统高碳经济模式下,运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能源的含碳量都相对较高。据 200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碳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92.85%。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高碳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对能源需求最高的产业。据统计,2007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249529.9 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 121 381.3 亿元,占总产值的 49%。

  在自然观上,高碳经济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强调人与自然二元分离对立,人类能肆意支配和主宰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观上,高碳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采用先增长后治理的滞后型发展模式处理经济增长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伦理观上,传统高碳经济与近代以来主客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传统的高碳经济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强调通过肆意掠夺、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最终造成了全球环境问题。在消费观上,高碳经济主张舒适的生活方式,人们倾向于使用私家车等高排放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浪费极大的一次性用品,例如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等,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2.1.3、高碳经济的危害

  从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传统的高碳经济模式已经实施了 100 多年。在这100 多年间,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生产模式的弊端已经渐渐显露了出来。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自然界向人类敲起的警钟,自然界在向人类证明其自身是有价值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看,高碳经济从机械论原则出发,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将自然因素摒除在外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过度消耗和滥用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了超出其自身净化能力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温上升,冰川大幅度消融的环境危机。到 21 世纪末,气温可能再度升高 4 度,届时海平面将上升 60 厘米,这种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再不扭转,对人类居住的食物、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将带来深远而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岛屿国家更甚。

  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看,高碳经济从还原论思维模式出发,过度看重当前的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更有甚者,为增进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导致一个国家范围内,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种不平等的发展模式引起社会混乱、矛盾加深,严重危害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出口比重较大的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这使得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种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带来的碳排放较为严重。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借此缘由打压和限制我们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信誉和口碑,并以此抬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打压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更加阻碍了全球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看,高碳经济是还原主义的,它割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它将复杂的经济发展体系仅仅还原成经济 GDP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忽略生态效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起步晚,发展滞后,在高碳经济模式下的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多依赖煤炭为主。据估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 4. 12 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燃烧每吨石油和天然气多产生 30%和 70%。①人类的各类经济活动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的气候灾害,而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的主要比重。在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环境污染物中,半数以上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均来自煤炭。②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甚至有向城郊、农村蔓延的迹象,高碳排放已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我国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协调好经济、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需求。

  2.2、低碳经济的内涵

  2.2.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反思,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理性选择。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相对于对碳排放无约束的高碳经济而言,其关键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低碳经济相对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关键在于研发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其关键在于改变人们传统的高碳消费观念,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活。③

  2.2.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其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手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制定制度框架和创新政策措施,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无碳排放能源,其核心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可总结为几个方面:

  在自然观上,低碳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不是二元分离对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自然界也不能脱离人而独立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来实现适合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使得自然变为了“人化的自然”。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从而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低碳经济所追求的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资源储存量,寻求人与自然中的平衡点共同协调的发展。

  在发展观上,低碳经济主张持续性的发展。当前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经济主张世界各国都应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这对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障当代人与人、国与国的发展,更要保障后代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权利,这就为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消费观上,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改善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是每一位公民履行减排责任的方式。“低碳生活”在于鼓励人们从生活小细节做起,养成节约环保的习惯,控制个人的碳排量。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放弃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私家车的频繁使用,推行绿色出行等方式。

  2.3、低碳经济提出的生态哲学背景

  2.3.1、生态哲学的兴起

  人类的生态危机意识造就了生态哲学的源起。在 20 世纪 50 年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类深受其扰,于是开始反思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

  1962 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书中她揭露了滥用杀虫剂会对人类、生物及环境造成危害。书的末尾,卡逊作了深层的反思:“‘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①《寂静的春天》提出的环境问题警醒了世人,人类生态环境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前,人类的生态意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人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是在向我们表明,人类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完善。我们只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体制和健全经济制度,就能成功的治理这些暂时的环境问题。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普遍单一,就是通过现存的科学技术制定治理方案。这种观点后来被定义为“浅生态学”。然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远远不是这种简单的处理模式能应付的,很快这种观点就受到了挑战。一方面是人类生态环境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对于环境问题无法再像之前那般乐观。另一方面,“浅生态学”的观点受到了质疑。1972 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第三世界未来研讨会”上作了一个学术演讲,题目为《浅层生态运动与深层的、长远的生态运动概要》,并于第二年发表在了《探索》杂志上。这篇文章指出,“浅生态学”观点没有指出生态问题的本质内涵,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与经济模式来制定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作用,而这种模式本身就会带来新一轮的环境问题。奈斯主张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彻底的批判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革过去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他将这一观点定义为“深生态学”。

  “深生态学”观点将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为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所以,挽救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从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社会经济结构等根本性方面入手。这标志着,20 世纪 70 年代的生态环境观,已经从浅层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观念和价值的高度层面。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深生态学”的观点,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生态危机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和文化上的问题。生态危机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当中,于是在近 10 年以来,对于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的生态哲学问题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奈斯等人的“深生态学”,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形态——生态哲学的诞生。

  关于这一点,奈斯自己也作了说明:“就我们值得关注的生态运动而言,它是生态哲学而非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科学方法的有限科学。哲学是争论关于基础、描述性和规定性的论坛,政治哲学是它的分支之一。生态哲学(ecosophy)则是研究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的一种哲学。”

  2.3.2、生态哲学的内涵

  生态哲学世界观是运用生态学整体论和生态学方法论去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这里的世界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人、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由人、社会和自然等各个因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包含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客观性质是整体性,整体性既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也是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生态学方法就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论观点去揭示现实事物和现实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规律,这是一种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

  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研究方向。这种研究不是单纯以人作为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也不是单纯以自然作为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它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标准来观察、理解和改造世界。虽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研究中,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常常把现实世界分为人的世界和自然界,但这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研究,而是将人与自然作为统一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依据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既从人衡量自然界,又从自然界衡量人,人与自然都属于整体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生态哲学认为,需要转变我们传统的自然观,树立一种新的自然观。

  全新的自然观中除了纯粹的自然,还应包含人和社会的因素。于光远教授认为,有了人以后,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成为了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自然,产生了“社会的自然”这样的概念。①同时,转变了自然观,我们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全新的历史观。因为历史的创造中离不开自然因素的参与,因此新的历史观中不仅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观点,还应包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自然因素。日本学者梅棹忠夫着《文明的生态史观》一书中指出,应重视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对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因而我们的历史观应该是“文明的生态史观”。②生态学世界观将人、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认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不能把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分开来看待,没有完全分割开来的独立的自然观和独立的历史观,只有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因为现实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与自然界简单的叠加,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又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劳动这种中介,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的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又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参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因素,社会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因此,生态学世界观,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生态哲学以生态学世界观为基础,它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它产生于人类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它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2.3.3、生态哲学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理论背景

  传统的高碳经济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各种气候灾害,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英国是最先关注这个问题的国家。《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由现任英国首相经济顾问、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报告指出,全球变暖不仅是气候灾害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人类不采取及时的挽救行动,全球变暖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把人类带回二战之前的大萧条时期。如果人类立即采取有效的节能降耗挽救行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ppm,那么减排成本能控制在每年全球 GDP 的 1%左右。全球增温 2℃是一个极限值,欧盟的研究声称,全球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表示接受这个极限值。

  为了不超过这个极限值,必须限制碳排量总量。如果 2000 年到 2050 年这 50 年里累计的碳排放总量能控制在 1 万亿吨以下,那么全球增温超过 2℃的概率将只有 25%;如果 2000 年到 2050 年这 50 年里累计的碳排放总量达到了 14400 亿吨,那么全球增温超过 2℃的概率将达到 50%。已知在 2000 年到 2996 年间,全球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 2340 亿吨,在 2050 年之前只剩 7000 多亿吨的排放额。如果把 2020 年作为一个高峰期的转折点,这时的全球碳排放量仍然高于 2000 年水平的 25%,那么全球增温超过 2℃的概率将上升到 53%~87%。这说明全球增温的概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密切相关。①转变传统高碳经济模式,运用一切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目的这一重要课题摆在了人类面前。首先要改善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逐年增加的现状,这必须转变传统思维,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低碳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如果仅从表面治理,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结果,这是一种先发生后治理的做法。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达不到预防的效果,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是会出现另外的问题。要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得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根本的问题。生态哲学的兴起,就是让人们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深层次的看待生态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生态问题,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高碳问题的办法。

  高碳经济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改变了地球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气候灾害,这表面上是一种环境问题,其实质上这是人的问题,这是人行为的结果。它根源于人的一种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汽车、冶炼和火力发电等等,它的技术成功;但是同时全球变暖、气候灾害等等,生态上的失败显然是现代技术本性的必然结果。因为生态系统同汽车不一样,汽车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随意处置,而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被划分成独立的部分随意处置。正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机械论世界观的谬误制造了生态危机。

  也就是说,虽然人类在技术上获得了成功,但是造成了生态上的失败,其问题就出在“既定目标上”。人类的既定目标是为了改变自然使之适应人类自身的需求,但是在改变的过程中违反了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违反了生态规律。人类可以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改变自然,但是不能任性妄为的破坏自然,改变自然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固有的平衡。

  因此,人类根据生态哲学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对传统高碳经济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既顺应生态规律,又具有更高生产力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态哲学的世界观。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