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紧迫性、困境及其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4348字
论文摘要

  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依靠能源“烧”出来的,那么陕北地区就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的一个缩影,陕北具有资源型区域发展的所有特征-“高能耗、高污染”,同时还伴随着“低效率、低收益”.现在,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顺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陕北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1、陕北能源产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陕北地区的能源产业由于受到环境、区位、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发展一直处于平缓状态。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陕北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能源储备量以及在政策的引导下,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能源化工为主导的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有着较强的发展态势。目前,陕北地区已形成了年产 6000 万吨煤、48 亿立方米天然气、700 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的能源产业发展基地,成为我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和“西油东用”的重要能源供给地区。

  2、陕北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陕北地区凭借其丰腴的矿产资源,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脱掉了“贫困帽子”,并且迅速发展起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在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带动了陕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陕北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一,陕北地区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是实现陕北经济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 其次,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陕北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 最后,陕北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我国解决在长期内面临能源供应紧俏问题的重要保障,满足我国能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需求,弥补国内能源缺口。

  二、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紧迫性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人类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会议提出将经济发展方转变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这被视为人类工业革命后的一个重要转变。低碳经济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问题,其核心是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对于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气候变化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消耗,加上粗犷的开采模式、高能耗低效率的加工技术和全国大量的能源消费,导致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并重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全国碳排放量平均值在五年内下降到一定标准。作为目前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必须承担起节能减排的重任,而陕北作为我国能源产业基地,其自身的特质就决定了必须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转型。

  2、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由于只注重 GDP 的目标,导致用资源的高速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这样的恶性循环,其代价就是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中,陕北矿区周边的生态破坏尤为明显,目前,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其中能源产业开发区内的水、土壤、空气的污染更是不容乐观,以榆林能源化工园为例,该园区周边的水质已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使用,多数河流为工业排污所用,通过环保部门检测,河水中重金属含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局部地区地下水也受到影响; 园区周边空气中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57. 9 倍,严重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自神府煤田开采以来,地表植被被破坏 26. 6 万亩,侵占农田9. 4 万亩,导致了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进而使得土地无法恢复到农用地。

  3、能源安全保障
  经过 70 年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后,经济学家的目光就开始转向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消费中,自 1993 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 70%的原油依靠进口,根据目前能源消费的趋势来看,随着今后我国经济的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困境
  
  1、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然而在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时,当地能源企业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却没有足够重视其长期内的稀缺性,能源开采率极低,冶炼阶段也是停留在初级产品的加工,资源的没有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再加上部分能源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很多矿区的开采单位都是一些技术水平低的私人开采队,由于利益的驱使,这些资质低的开采组织的目的只是占资源卖钱,开采过程中挑肥拣瘦,甚至是“嫌贫爱富”,专挑容易开采部分,采主弃副现象普遍。开采手段更是粗犷的掠夺式开采,许多急功近利的企业不顾煤层构造,不运用先进开采技术和设备,只从条件最便利的中间层开采,大量的资源被遗弃在地下,导致本可以开采上百年的矿井仅被利用了三十余年。同样,石油产业在开采过程中浪费情况也十分严重,一些低效率矿井的回采率甚至低于 20%,伴生气也没有收集利用,按照这样的回采率趋势,陕北油田浪费原油近一亿吨。

  2、能源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全世界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资源在加工转化后的利用,如在煤炭的利用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煤炭利用率达到90%,我国平均水平为40%,而陕北地区不到30%,在煤液化的技术上,由于忽视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和设备的引进,我国 20%的液化率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陕北地区尤为滞后。我国能源产业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开采出售方面,能源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健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空间小,综合效益差,直接导致了陕北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化工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3、能源产业后续发展力不足
  经营理念的落后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陕北能源产业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及矿产原料的出售来换取利益,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必然结果就是资源的枯竭、产业衰败及区域经济的停滞不前。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延伸不够长,产品单一,没有潜在的接续产业,陕北能源产业的后续发展力严重不足。首先,产业的集聚是产业繁荣的一个标志,陕北能源产业垄断现象严重,每个区块都有大企业占据,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很好的吸引企业聚集,这种单打独斗的产业生存模式,对于风险规避能力极低,容易受到市场动荡的影响。其次是陕北的能源企业忽视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技术工艺水平落后,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管理队伍没有接受良好的培训,产业的创新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长期处于价值链末端。再次是陕北能源产业没有形成循环式良性发展态势,产业间或是产业内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资源没有循环利用,无形之中增加了没有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比产业例过小,如果不能及时优化产业结构,陕北的能源产业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

  四、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的对策
  
  1、能源开采阶段
  由于受到开采技术限制,陕北的能源回采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近 10%,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资源被遗弃在地下,因此减少浪费,利用地下呆滞资源是发展低碳模式的第一要务。其次,减少开采过程中“挑肥拣瘦”的做法,重视对薄层和深层资源开发利用,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大工作面长度和加深横截度等手段提高资源回收率。因此,转变采矿理念,实现高效、绿色、全面开采,从“高度消耗”向“高回采率”转变,从“优先开采中厚层资源”向“同等对待薄深层资源”转变形成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的科学采矿模式,即资源最大化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绿色低碳开采模式。

  2、分选加工与低品资源利用
  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中,能源原材料的使用所占比例过大,即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又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分选加工是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以煤炭为例,经过分选加工后,可以有效减少原煤中的灰分和黄铁矿硫,一吨煤可排除 150-200 公斤矸石,减少了无效运输,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为利用煤矸石创造有利条件。若采用梯级精选新工艺,还可实现高密度物料分离,提纯出高于常规洗选的超纯煤,为高档煤基材料。低品质能源也是污染的直接原因,我国的低品质能源约占煤炭资源总量 40%,提质也成为减排的重要手段。通过洗选分拣过程,最大限度排除原材料中对环境有害物质。因此,低品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避免呆滞资源的产生,对经济快速增长有重大战略意义。

  3、优化能源化工产业
  能源化工产业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化工不仅对能源原材料要求高,同时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在传统意义上来看,能源化工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优化能源化工,应以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而去生产简单的化工产品,应该以低碳排放为目标,广泛应用碳中和技术,即通过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方式把碳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低碳排放要求。化工业中碳中和技术分为三类: 燃烧过程中脱碳和富氧燃烧; 温室气体埋存于地下盐水层、采空油气层和不可开采煤层; 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所以,要实现能源化工的低碳生产,就要从产品生产过程中和能源利用上采用低碳工艺,寻求低碳节能的技术,做好能源化工产业布局。

  五、结论
  
  能源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新一轮西部大开的进程中,拥有丰富能源储存量的陕北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传统能源结构的进一步利用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更大量的碳排放,而目前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威胁到陕北地区居民的生活,所以,改造传统能源结构,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是实现当地经济科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和谐、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政府监管部门应要求能源产业应依照低碳经济标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对现有能源产业限制碳排放量,从能源产业链的开采阶段到产业链延伸的分选加工的每个阶段都研究控制碳排放。但是低碳模式的发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很多企业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支持低碳利用,新技术成本过高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低碳技术的自主开发也是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能源产业低碳化科技领域加财政支持,引导能源产业向低碳化生产转型。

  【参考文献】

  [1]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 3)
  [2]江泽民。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3)
  [3]张坤民。 低碳世界中的中国: 地位、挑战与战略[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3)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