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

油松毛虫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2 共2303字
论文摘要


  太岳山林局段峪河林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区域面积 1.5 ×104hm²,经营面积 0.43 ×104hm².属暖温带半温润地带,分布有山地褐土、碳酸盐褐土性土及粗骨性山地褐土 3 个亚类。该林场属于侵蚀低中山地貌,海拔 700 m ~1 400 m,山势缓和,植被丰富,垂直分布不明显。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严重,其中,油松毛虫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威胁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防治经验,总结出油松毛虫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1 油松毛虫的发生与危害

  油松毛虫,又名松虎,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一种食叶害虫,分布于华北以及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段峪河林场的油松毛虫主要危害油松,每年幼虫取食油松有 2 个危害高峰期,即 4 月上旬至 5 月下旬和 8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2 龄 ~3 龄幼虫在杂草灌丛、树下腐质层内越冬,次年 4 月上旬开始上树危害,6 月中旬结茧化蛹,7 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 月中、下旬幼虫出现。成虫多于16 时至 20 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配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堆卵数10 粒 ~ 500 粒。1 龄 ~ 2 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取食松针量为 400 根/只 ~500 根/只。危害特点为幼虫取食针叶,严重时将整株叶片吃光,似火烧状。

  2 防治措施

  油松毛虫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虫情监测预报,以营林、生物、物理等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注重小面积和虫源地控制,达到有虫不成灾的良性循环。

  2. 1 行政保障措施

  2. 1.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证防检工作全面完成,年初在场务工作会议上林场与管护人员签订油松毛虫防控责任书,制订并实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日记”,要求每个管护员将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作为护林工作的重要任务。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动态化,构建场、站两级监测防控体系。

  2. 1. 2 早安排早部署

  根据每年油松毛虫的越冬基数调查情况,提前做好药物、器械等防治准备,认真制订详细的防治实施方案,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林场专业队伍,在重点危害区域开展实时防治工作。

  2. 2 技术防治措施

  2. 2. 1 加强监测

  充分发挥管护站试验区的监测预警功能,加强林场固定监测点的管理,以点带面明确测报任务和主测对象,特别在易受病虫害侵袭的林缘地段和有代表性的林地内设立 3 个以上固定标地,进行重点监测; 针对油松毛虫,林场制作了松科植物分布图、监测责任区图等,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2. 2. 2 营林措施

  加强营林技术措施,营造针阔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工作,提高森林的自调自控能力。具体营林措施包括剪除有虫害的枝条,秋冬季清除地面落叶,集中销毁; 人工摘除虫茧,在幼虫大发生期进行人工捕捉。

  2. 2. 3 物理防治

  1) 灯光诱杀。根据油松毛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始期,每 4 hm²设置 1 个黑光灯,在成虫产卵前将其消灭。

  2) 药环阻隔。根据油松毛虫幼虫上下树习性,油松毛虫越冬前,在距地面 50 cm 树干处采取缠毒绳、涂药环、缠塑料布等措施进行阻隔。

  3) 人工防治。7 月中旬,组织防护人员人工摘除树上的虫茧、虫卵,以减少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降低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效果。人工摘除工作约持续 1 个月。

  2. 2. 4 生物防治

  1) 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油松毛虫的天敌,主要通过将卵寄生在油松毛虫卵内,幼虫孵化后以油松毛虫的卵为食,使其不能孵化成虫,从而达到防治 油 松 毛 虫 的 目 的。按 照 卵 期 释 放 赤 眼 蜂44. 98 × 104头/hm²~ 149. 93 × 104头/hm²的标准,2012 年至 2014 年,该林场每年组织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工作。2012 年,笔者在段峪河林场释放赤眼蜂1 亿头,防治油松林面积133. 33 hm². 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各随机选取标准木 90 株,调查油松毛虫幼虫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变化情况,见表 1.

论文摘要

  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赤眼蜂防治效果明显,虫害得到有效控制。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是一种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大面积减少化学药剂防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油松毛虫防治成效。

  2) 性引诱剂监测防治。成虫期,使用油松毛虫专用性引诱剂及船型诱捕器挂于油松毛虫发生区,诱捕器间距 30 m. 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从而减少交配的数量,降低虫口密度。

  3) 生物制剂防治。幼虫期采用白僵菌、苏云金杆 菌、“7216 ”芽 孢 杆 菌 等 稀 释 至 含 菌 量 为1 亿孢子 / mL 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效果达 90% 以上;也可采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进行树冠喷雾,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用白僵菌在油松毛虫下树越冬期进行地面施药,环保和防治效果明显。

  2. 2. 5 化学防治

  1) 树冠喷药。根据油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当虫口密度较大、危害较重时,分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幼虫期刚刚上树危害时或越冬幼虫下树前,可使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2) 林内放烟。对于郁闭度超过 0. 6 以上的林分,可于早晨或傍晚在林地施放苦参碱烟剂,用量为15 kg / hm². 早晨放烟要从山下布烟点,晚上放烟要从山顶布烟点。

  参考文献:

  [1] 刘素华. 油松毛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21) : 285-286.

  [2] 铁岭农学院林学专业松毛虫防治课题组. 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试验[J]. 铁岭农学院学报,1976( S1) : 55-72.

  [3] 李永福. 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北方越冬油松毛虫的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2011( 3) : 4-6.

  [4] 王仁合,毕保忠,黄 华. 黄龙山林区油松毛虫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陕西林业科技,2011( 5) : 44-47.

  [5] 康晓强. 油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J]. 山西林业科技,2007( 3) : 34-35.

  [6] 王金潮,薛宛绳,杨惠玲. 灭幼脲Ⅲ号防治油松毛虫试验[J]. 山西林业科技,2000( 2) : 31-3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植物保护论文